《野球孩子》

《野球孩子》

《野球孩子》是金鐘獎導演沉可尚與廖敬堯繼《賽鴿風雲》後再度合作的全新力作,全片耗時兩年拍攝,記錄著花蓮縣富源國小高年級學生組成的少棒隊,挑戰全國少棒大賽的故事。該片獲得2008年台灣紀錄片雙年展首獎;2009第15屆上海國際電視節白玉蘭獎中榮獲最佳亞洲紀錄片銀獎。

基本信息

概述

《野球男孩》《野球男孩》
《野球孩子》敘述一群即將告別童年的國小棒球隊隊員,即將在畢業前夕參加最後一次全國少棒大賽,球隊里每個野球孩子都不敢懈怠,這場比賽不但是他們辛苦練球的總驗收,更是他們告別童年的代表作。導演以花蓮縣秀麗動人的風光為背景,紀錄了這段真摯動人的熱血棒球故事。除了剛出爐的白玉蘭獎,《野球孩子》2008年就已獲得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首獎,更獲邀參加瑞士尼恩國際影展正式競賽單元、首爾獨立紀錄片電影節等多項國際重要電影活動,而在上一屆台北電影節中,《野球孩子》更名列搶票最激烈影片的前五名,深獲影迷喜愛。

劇情簡介

《野球孩子》《野球孩子》
曾經我們都有過一段時間,跟隔壁鄰居相約到廟前的廣場或是河堤的空地,用磚頭當壘包,網球當棒球玩了一整個下午;曾經,秉住呼吸站在壘包上等著向前衝刺的那一刻是那么的具有英雄使命感。
故事開始於從花蓮縣瑞穗鄉雲朵渺渺山腳下的教室里傳來的一陣孩童嘻笑聲,害羞的男生女生對著黑板上的睪丸示意圖開始一陣竊竊私語的討論,教室內這群男孩們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花蓮縣富源國小棒球隊的隊員。按照著嚴厲教練的時刻表,每個小棒球手不僅要完成必要的訓練,還要兼顧學習。全國棒球比賽來臨之際,每個小隊員都期待著勝利女神的降臨……這是一個關於告別童年前夕的記憶,透過影像之眼,導演以一個靜靜的旁觀者身分,紀錄了小朋友的童趣和天真,以及一段告別童年走向長大的歷程。

所獲獎項

最佳亞洲紀錄片提名獎;2008年入圍台灣紀錄片雙年展,更獲得台灣獎首獎;2009第15屆上海國際電視節白玉蘭獎中榮獲最佳亞洲紀錄片銀獎。2009年獲得第4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影片背景

《野球孩子》是金鐘獎導演沉可尚與廖敬堯《賽鴿風雲》後再度合作的全新力作,全片耗時兩年拍攝,記錄著花蓮縣富源國小高年級學生組成的少棒隊,挑戰全國少棒大賽的故事。

影評

《野球孩子》《野球孩子》

台灣紀錄片 “劇情片化”的傾向,反應了近期紀錄片在影片結構上的一種常態。那就是即使所有的素材取自平凡蕪雜的生活,但總會從中理出一條清晰的主幹。例如沈可尚、廖敬堯導演的《野球孩子》,記錄對象是花蓮瑞穗鄉富源國小棒球隊,影片的主軸就是這群小球員希望在夏天打進全國決賽,能為國小生涯劃下美好的句點。作品裡有一位無私奉獻、帶領小朋友往目標走去的成人典範,他們的理念透過訪談,以及和小朋友之間的互動,清晰地展現在觀眾眼前。剩下的就是如何從眾多小朋友當中,找到重點拍攝的對象;或者應該說從拍到的小朋友生活中,找出最吸引人的面貌。因此我們會看到從外型到個性的對比、特殊家庭的呈現、童真與早熟的並存、以及面臨可能挫折的應變。

你很難否認,《野球孩子》有類似的結構(剪接)邏輯,只不過在延展而出枝葉中,看到創作情感的光譜差別。說這是一種制式化的發展,或許太嚴厲了。而且我一點也不懷疑記錄的初衷和熱情。事實上這類紀錄片多半來自導演對所攝對象的高度認同,才得以進行拍攝到完成出品,因此記錄的目光中充滿同情或關愛,絕對可以理解。況且這兩部作品的導演都已意識到怎么保持一種熟悉對象但節制的角度,而非一味地濫情。只不過在強調社運或改革路線的他者眼裡,這可能局限了紀錄片對社會、體制等議題的切入深度、強度;但還原作品本身,這本來就不是這類紀錄者的目的。況且從影片的蛛絲馬跡來看,那些不直接搬上檯面強調的弦外之音,尤其是《野球孩子》母子互動的親和魅力,對比《唱歌吧》一篇作文、一張卡片背後的的欠缺與冀求,很難不讓人在動容之外,思索起問題所在或差異何來。

而成為少數能登上院線放映的紀錄片中的主流並不意味台灣紀錄片的美學潛力已定於一尊。這只不過說明了發行者對市場的評估猜測,但也多少證實了台灣紀錄片現階段成果中結實最累的是哪一塊園地。

關於導演

導演沈可尚

沈可尚沈可尚

沈可尚,電影、廣告導演,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講師。

1999年的作品《與山》獲得金馬獎最佳短片,更入圍法國坎城影展短片正式競賽單元,緊接著《噤聲三角》也獲得金穗獎最佳實驗電影,以及日本山形影展亞洲焦點單元,台北電影節等諸多影展肯定。

2002年,他開始朝紀錄片領域發展,首部作品《親愛的,那天我的大提琴沉默了》即參加加拿大HOT DOCS影展,在商業市場中發行亦獲佳績。

2003年,他在攝影上的表現也受到肯定,《終身大事》一片獲得金鐘獎最佳攝影獎的提名,04年擔任電影《神的孩子》攝影指導,再獲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提名。

2006年執導由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監製的紀錄片《賽鴿風雲》,破天荒地在全球160個國家播映,除入圍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也獲金鐘獎最佳攝影提名,更榮獲金鐘獎非戲劇類最佳導演。可尚優異且真實的敘事功力,已被國際大導演李安所出資贊助的「推手計畫」相中,選為重點輔導與合作對象,目前正準備籌拍個人首部劇情長片。

導演廖敬堯

導演廖敬堯導演廖敬堯

廖敬堯,1976年生,1999年畢業於台灣藝術學院電影學系。從學生時代起開始參與電影、電視戲劇,及紀錄片等製作,主要擔任攝影、導演、剪接相關職務,曾參與2008《野球孩子》(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首獎,2008)、《光之夏》劇情短片(金馬獎短片入圍,2007)、《隧道》35mm短片(輔導金補助,2007)、《賽鴿風雲》(金鐘獎攝影獎入圍,2005)、《艷光四射歌舞團》(金馬獎年度台灣電影,2003)、《與山》(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1999)、《破輪胎》(台北電影獎最佳劇情片,1998)等片的製作工作。近期以紀錄片拍攝居多,目前為自由影像工作者。

導演闡述

《野球孩子》《野球孩子》

每進行一個新的紀錄片拍攝計畫;就像又一次開啟對這個世界重新學習的經驗。 《野球孩子》尤其是。

當我們都太習慣以攝影機之尊;以作者說故事之尊去詮釋議題;或用影像的技法形式來限制觀眾和角色的溝通頻率時。一個不小心,被紀錄對象的生命原味,變成被加工的罐頭,貼了標籤;調了味;還有賞味期限。

《野球孩子》不太一樣。漫長的拍攝剪接過程中,我常常有一種錯覺,是這群可愛的孩子和曾經是孩子的大人們在當導演。他們自在地;毫無保留地在我們面前把生命的瑣碎一一展開,指導我們該看什麼;感受什麼;並且決定用什麼方法紀錄下來。我們做的事很單純,決定在哪兒等待;等待誰;然後用開始等待…所以,這個有關於童年結束前,最後一段美好無比時光的故事。我確信是許多人共同書寫出來的。除了有一點童年早已遠離的無奈之外;更多的感觸是來自於孩子們那些純真的生命細節,會不斷喚醒我踩在這個世界上的姿態;應該簡單直接;有作夢圓夢的力氣;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應該像猴子一樣相親相愛… 這些是孩子教我的。我很受用,也很感激。

在《野球孩子》拍攝過程中,常常會意識到自己的身分:大人,和這群孩子之間有種格格不入的距離感。之後在剪接階段,隨著故事和人物的面貌逐漸清晰,卻也開始意識到,現在自己的言行活像個:小孩。或許是因為《野球孩子》里,每個獨一無二的孩子,勾起了太多童年的滋味,讓人又重新燃起“當個小孩”:這樣簡單又幸福的樂趣。

富源國小棒球隊

張教練張教練

台灣花蓮縣富源國小棒球隊,是由教練張茂三在台灣師大體研所畢業後就回饋鄉里,在該校四、五年級中,挑選出優秀的學生組成。更難得的是,2006年為了讓富源少棒隊和青少棒隊都有出國比賽的經驗,向銀行貸款。 2007年則在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常務理事鄭銘鎮醫師的幫忙下,到日本參加茨城國際少棒賽和全日本和歌山國際青少棒賽都得到好名次,分別抱回亞軍和冠軍。

最好成績

是獲得2007年--第三屆紅葉杯國際少棒邀請賽冠軍和2009年-- 2009年第十六屆關懷杯三級棒球錦標賽少棒組季軍。

現有隊員

《野球孩子》《野球孩子》

九十五學年度國小棒球聯賽軟式組成員:

總教練:張茂三。

教練團:李進修、楊清輝。

球員:楊聖偉、李啟文、陳育軒、黃恩賜、陳凱文、廖祥鈺、林孟鏇、馬志恩、鍾琳、徐弘霖、陳彥文、陳彥武、林雨辰、林漢龍、吳承穎、林瑞凱。

九十五學年度國小棒球聯賽軟式組成員:

總教練:張茂三。

教練團:李進修、楊清輝。

球員:張肇元、楊鎬宇、林益正、黃恩祥、陳龍源、張俊彥、楊茂霖、吳大衛、溫瑋婷張嘉琳、劉奕翔、饒林宇君。

主題歌

《野球孩子》《野球孩子》

那是我們都回不去的從前
幸好還可以堅持當時的信念
世界嘗試改變
當初的那個少年
那是我們都回不去的從前
當你站在那個夏天的海岸線
我們還是心裏面
那個偏執的少年
——《少年》
一場升學前夕最後的戰役,
拼搏是全神貫注的一擊,
渴望奔跑,渴望勝利,
渴望擁抱,渴望長大。
一段關於告別童年的記憶,
成長是生命必經的過程,
有些酸澀,有些甜美,
有些挫折,有些驕傲。
帶著對夢想的執著,
揮別童年,
這個夏天就長大。
許多年以後,
那個下午的輸贏早已忘記,
只記得與你同在的美好夏天。
水一直流淌,
就像夢想一樣,
縱然會帶走落葉,
他們帶不走沉重的石頭。

台灣記錄片

與台灣電影長期低迷徘徊的境況不同,近年來,紀錄片成為台灣原創力強勁的創作形式,一枝獨秀。從《歌舞中國》、《跳舞時代》、《生命》到《無米樂》、《翻滾吧!男孩》,台灣紀錄片作品接力上場,美譽不斷。講述老農故事的《無米樂》以及關注小體操選手的《翻滾吧!男孩》分別創下了400萬、500萬台幣的票房,而紀錄“九·二一”災後重建的《生命》更是突破了1000萬台幣的票房大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