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釋歷史唯物主義》

《重釋歷史唯物主義》

《重釋歷史唯物主義》,由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於2009年出版,以感性的人的活動為立足點的新世界觀,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創建的以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為內容的歷史唯物主義”等,提出了質疑和批評。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9年6月1日)
叢書名:鳳凰文庫·馬克思主義研究系列
平裝:430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214057495
條形碼:9787214057495
商品尺寸:22.8x15.4x2.4cm
商品重量:558g
ASIN:B002J4UZU0

內容簡介

重釋歷史唯物主義》內容包括:這是一本重新闡釋歷史唯物主義的專著。作者從馬克思和恩格斯成熟時期的文本出發,借鑑英美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的邏輯分析方法,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範疇和基本原理做出了與國內流行的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不同的新闡釋,並對近年來我國一些學者提出的與歷史唯物主義有直接關係的新見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對歷史唯物主義內涵的理解上存在差異”、“實踐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異化概念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的地位不是象徵性的、邊緣性的,而是實質性的、基礎性的”、“以感性的人的活動為立足點的新世界觀,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創建的以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為內容的歷史唯物主義”等,提出了質疑和批評。

編輯推薦

《重釋歷史唯物主義》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錄

作者的話
第一章初涉歷史唯物主義
第一節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問題初探
第二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一大發現
第三節試論唯物史觀的理論來源
第四節談談馬克思對階級鬥爭學說的新貢獻
第五節商品經濟與人的全面發展
第六節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形成、發展的再考察
第七節發展商品經濟是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八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對傳統社會形態理論的突破
第二章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
第一節歷史發展“五形態論”質疑——重讀《德意志意識形態》
第二節對馬克思社會形態概念的再考察
第三節對生產力、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概念的再考察
第四節關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的生產力前提
第五節談談G.A.科恩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互關係的功能解釋
第六節論經濟基礎的構成
第七節社會形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評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論”和“無主體過程論”
第八節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態理論
第九節對我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的再思考
第三章公平、剝削、人的全面發展
第一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觀
第二節道德公平與社會公平
第三節馬克思恩格斯論剝削的“歷史正當性”
第四節也談“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章對“五種社會形態理論”和“重新理解馬克思”的質疑
第一節對“五種社會形態理論”一個主要依據的質疑——重釋《(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一段著名論述
第二節馬克思提出過“五種社會形態理論”嗎?
第三節馬克思從未提出過“五種社會形態理論”
第四節對俞吾金教授“重新理解馬克思”的三點質疑
第五節“廣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辨析
第六節什麼是馬克思恩格斯創建的歷史唯物主義?
第七節質疑俞吾金教授關於“實踐唯物主義”的兩個說法
第五章對歷史唯物主義起源問題的再考察
第一節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初表述是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還是在《德法年鑑》?
第二節《萊茵報》時期使馬克思苦惱的“疑問”是什麼?
第三節為什麼說《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其實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
第四節馬克思的異化概念與歷史唯物主義
結束語重釋歷史唯物主義的緣由、文本依據和方法
附錄
一英文專著《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一書的書評
二重釋歷史唯物主義與“回到馬克思”——訪段忠橋教授

文摘

第一章初涉歷史唯物主義
第一節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問題初探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係的基礎,任何一種生產資料所有制都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所有制形式必須適合生產力的性質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規律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所有制的形式問題理解的比較片面,這集中表現在把所有制的形式問題僅僅歸結為生產資料的歸屬問題,忽略了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即實際支配的問題。這種認識阻礙了對所有制形式問題的深入研究。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這一次改革的目的,就在於使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更加適合生產力的性質,促進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理論工作必須面對現實,為此,我們有必要對所有制形式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以解決經濟管理體制改革中提出的新問題。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通過人們對生產中的物的關係而發生的人和人的關係。既然所有制中人和人的關係是通過人對物的關係而發生的,那么,這種人對物的關係有哪些呢?對此,馬克思曾有過論述。
人們對生產資料的關係,首先表現為所有關係。馬克思在論述所有制的最初形態時指出:“一般說來,人(不論是孤立的還是社會的)在作為勞動者出現以前,總是作為所有者出現,即使所有物只是他從周圍的自然界中獲得的東西(或者他作為家庭、氏族或公社的成員,部分地從周圍的自然界中獲得,部分地從公共的、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中獲得)。”“財產最初意味著(在亞細亞的、斯拉夫的、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中就是這樣),勞動的(進行生產的)主體(或再生產自身的主體)把自己的生產或再生產的條件看作是自己的東西。”所有關係就是生產資料的歸屬關係,即生產資料是屬於誰的關係。
人們對生產資料的關係還表現為占有關係。馬克思說:“實際的占有,從一開始就不是發生在對這些條件的想像的關係中,而是發生在對這些條件的能動的、現實的關係之中,也就是實際上把這些條件變為自己的主體活動的條件。”“他們把自己看作勞動的自然條件的所有者;但是這些條件還必須不斷地通過親身勞動才真正成為個人的人格的、他的個人勞動的條件和客觀因素。”占有關係是對生產資料的實際支配關係。
所有與占有是人們對生產資料的兩種關係,這兩種關係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所有關係是占有關係的前提,對生產資料的實際支配,只有作為所有者或在所有者的同意之下才能得以進行;占有關係是所有關係的保證,對生產資料的所有,只有通過實際支配才能得到實現。總之,這兩種關係只有結合起來,才能構成人們對生產資料的現實關係。所有關係只有通過占有關係才能得到實現,占有關係只有通過所有關係才能得以進行。缺少哪一種關係,生產都無法進行,因而也就形不成人們對生產資料的現實的關係。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舉過一個例子,他們說:“例如,假定由於競爭的緣故,某一塊土地不再提供地租,可是這塊土地,的所有者在法律上仍然享有占有權利以及使用和濫用的權利。但是這種權利對他毫無用處:他作為這塊土地的所有者,如果除此之外沒有足夠的資本來經營他的土地,就一無所有。”例子中的土地所有者,他同十地只有所有關係,沒有占有關係,他由於缺少其他的生產資料而不能存生產過程中實際地支配土地,因而,他同作為生產資料的土地之間的關係就不是現實的關係。同樣,如果沒有所有關係,占有關係也無法實現。馬克思在論述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時曾指出:“土地本身,無論它的耕作,它的實際占有會有多大障礙,也並不妨礙把它當作活的個體的無機自然,當作他的工作場所,當作主體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生活資料。一個共同體所遭遇的困難,只能是由於其他共同體引起的,後者或是先已占領了土地,或是到這個共同體己占領的土地上來騷擾。因此,戰爭就或是為了占領生存的客觀條件,或是為了保護並永久保持這種占領所要求的巨大的共同任務、巨大的共同工作。”這就是說,一侖共同體如果不能維持它同生產資料所有關係,它同生產資料的占有關係就無法實現。
人們對生產資料的關係,有所有與占有兩種關係。人們要進行生產,總得同生產資料發生現實的關係,也就是說總得使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結合起來。由於所有與占有是對生產資料的兩種不同關係,它們的結合就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方式,或者是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分屬於不同的主體,或者是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屬於同一主體。在前一種方式中,它們的結合表現為不同主體的結合。在後一種方式中,它們的結合表現在同一主體上。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結合的不同方式,決定著同一所有制的不同形式。
在所有制中,人對物的關係是由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的結合而構成的。但是,由於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這兩種關係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當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屬於同一主體時,人們往往不容易看出這兩種關係的區分與結合,以至把它們當成一個東西。事實,歷史上任何一種所有制都是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的結合,特別是當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分別屬於不同的主體時,這點就看得更加清楚。
在原始社會氏族公社的初期,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表現為生產資料既歸氏族公社全體成員所有,又歸氏族公社全體成員占有,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的主體都是氏族公社的全體成員。到了後期,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則表現為生產資料仍歸氏族公社全體成員所有,但在占有關係上主體已不是氏族公社全體成員,而是各個家庭。這時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是整個氏族公社,占有者卻是各個家庭。
在奴隸主所有制中,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的結合通常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例如,在中國的奴隸制社會中,生產資料和奴隸都歸奴隸主的國家所有,即歸奴隸主的總代表天子所有,天子又把生產資料和奴隸分封給諸侯、卿、大夫等各級貴族奴隸主。這樣,天子同這些生產資料和奴隸的關係就表現為所有關係,那些貴族奴隸主同生產資料和奴隸的關係就表現為占有關係,它們的結合就構成了奴隸主所有制。在古希臘的雅典則是另一種形式,在那裡各個工商奴隸主既是生產資料和奴隸的所有者,又是生產資料和奴隸的占有者,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結合於同一主體。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的結合,通常也有兩種不同的形式。在中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國王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把土地以封地或采邑的形式分封給各級封建主,國王同這些生產資料的關係是所有關係,各級封建主同這些生產資料的關係是占有關係,它們的結合構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種形式。在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就出現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是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結合的同一豐體,這種結合方式形成了另一種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資本主義所有制一般都表現為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屬於同一主體這種形式。但也有另一種形式,例如,功能資本家用他向貨幣資本家借來的貨幣進行產業活動和商業活動,這時,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是貨幣資本家,生產資料的占有者則是功能資本家。再如,在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中,土地所有者一般都不直接經營農業,而是由農業資本家租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進行農業生產。這樣,土地所有者同土地這一生產資料的關係就表現為所有關係,而農業資本家同土地這一生產資料的關係就表現為占有關係。他們的結合就構成了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形式。
社會主義公有制也是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的結合。在我國和其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形式一般都採取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屬於同一主體的形式,國家或集體既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又是生產資料的占有者。在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形式則是另一樣子,在那裡,生產資料歸整個社會所有,各個企業的勞動者集體對生產資料的關係表現為占有關係。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製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定水平。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變化,生產資料所有制也要相應地變革。恩格斯說:“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係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同舊的所有制關係不再相適應的新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所有制的發展變革,是通過所有關係與占有關係的發展變化來實現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