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陽民俗》

作品簡介

《長河雪浪》《長河雪浪》
《鄖陽民俗》一書是由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主編的“鄖陽文史資料特輯”中的第十一輯,全書共包括生產、享用、生死、交往4大類習俗,分設12目,共30餘萬字,隨文插入照片若干幅,較為詳盡地介紹了鄖陽人民民眾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樂、節慶禮儀、社會交往等民俗現象,並對由民俗現象生成的民俗學稍加歸納提煉,系統而真實地反映了鄖陽民俗的狀況。
該書從民俗生態文化上對鄖陽文明、鄖陽文化進行生動的打撈和詮釋,努力在歷史轉型期將諸多易於被淡忘或流失的既往民生現象進行了一次搶救的發掘與整理。從這部《鄖陽民俗》里,我們可以讀到鄖陽精神,可以看到千古以來這裡人們唯務耕讀、勤勞持家、和善為人、重道守法等精神標本,還可以讀到其中的移民文化、秦巴文化、漢水文化、撫治文化、滄浪文化、承繼大華夏等文明因子,獲得歷史傳承的經驗啟迪。
《鄖陽民俗》將觀察民俗現象的激動和思考民俗學的冷靜融合為一種做學問的理性,細心打撈百萬年以來,古今鄖陽人在生產、享用、生死、交往過程中,產生、形成、傳承、延續、演變的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和口耳相傳的民俗文化信仰。流暢的語言文字傳遞的是鄖陽老祖先的堅韌耐性和大度寬容,弘揚的是鄖陽優秀的民俗文化傳統,鞭撻的是社會的陋習和惡習。
時代不時變遷,民俗也需向陽花開。《鄖陽民俗》的出版,是十堰市鄖陽區文化事業建設征程上一項不可多得的優秀成果。
該書於2014年12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主編王天富長期以來從事制書編纂工作,從史學的角度對鄖陽民俗有系統研究,有很好的史學觀和志書筆法;他又在鄉間成長,與民俗有特別感悟和認識,始終以鄉鎮的根脈和情愫與鄉風民俗共呼吸,切身感受了潛存在鄉間的活化石一般的民俗風情魅力,從而使他自覺不自覺的以整理著述鄖陽民俗為己任,悉心而審慎的寫出了這部迄今為止可謂全面、系統、深入的鄖陽民俗大著。

基本信息

編著:王天富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徐傳洲
印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本:787×1092mm1/16
印張:22
版次:201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50.00元

作品導讀

有百萬年人類演進史、千年方國發展史、五百年府治吏的鄖陽,是一塊文明厚土,其深厚的積澱,令人感概萬端。當專家們從遺存文物中考證出鑠古震今的燦爛歷史碩果時,我們置身本土的鄖陽傳人們也在從原生態的生產生活遺傳信息中探討亘古以來根植這方山水的人們生存展示的不同凡響的文明風貌。
民俗是歷史的活版本,是民生的具體見證,是觀瞻人類文明與時俱進狀況的生動物候。關注並研究民俗,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深度了解民生狀況的需要,亦是建設和諧社會、文明家園、鄉土中國的需要,還是研究社會變遷、時代進程、實現更美好夢想的需要。民俗里有文化的軟實力,亦有民生的硬道理。
民俗隨人類誕生而自然形成,而民俗學理的出現則是現代的產物。英國稽古學者w.j.湯姆斯先生生於1946年創立民俗學理論,他指出民俗的含義就是“民眾的知識”或“民間的智慧”。
鄖陽是人類發祥地之一,鄖陽民俗是群星燦爛的中華民俗的一顆永放光輝的星座。先秦至西漢經多人長時間編修而成的《山海經》,梁代宗懍編著的《荊楚歲時記》,以及《詩經》、《楚辭》等典籍,都對漢水流域、鄖陽區域神怪故事和風俗習慣有所記載;明代萬曆《鄖陽府志》將風俗列為卷十四加以總結整編,清代同治《鄖縣誌》將風俗作為一級目收錄,其中留存了不少珍貴的古代民俗資料。進入現當代,愛好鄖陽民俗的文人雅士十分關注民俗現象,文章散見於諸報刊雜誌或著述,例如目前所見的關於方言詞、諺語、歇後語及民間故事、民間歌曲等,都從不同方面收集整理了鄖陽民俗,為鄖陽民俗體系化研究奠定了基礎,現在鄖縣正在由文化大縣向文化強縣邁進,鄖陽文化研究成為強縣戰略的重要部分,而鄖陽民俗又是鄖陽文化的重要組成,應予以足夠多的重視,從民俗現象與民俗學理論相融合的高度加以研究,這應是當務之計。
鄖陽民眾,古代秉承“五常之性”,今日信奉“八榮八恥”。儘管剛柔緩急、好惡取捨有所不同,但美教化、移風俗,卻一直在祖先和子孫的血脈中產生、發展、積澱、傳承、古人未曉今日事,今人卻識古人心,引領社會向前的習俗,不斷在大眾土壤中發酵、創新,不需要發檔案,更不需要三令五申。但是,認真追溯,細心品味,你會發現,周代的民間採風,就緊緊地和政治權力聯繫在一起。那時,民間的文化遺留就進入官方傳媒領域。《詩經》《國語》就是最好的例證。當今,民俗的傳承渠道更為廣闊,可以是政府、教科組織、媒介、企業及學者、民間精英等。民俗傳承人和民俗資料整理人可簡稱“民俗人”。民俗的傳承呈現兼容性和多元性特點,不再僅僅是地方文化的一個標誌,而是通過媒介與全球文化網路緊密相連,與世界文化脈搏同步向前的社會現象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