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往埃及》

《逃往埃及》

《逃往埃及》描繪的是聖經中的故事。上帝派使者告訴耶穌的義父約瑟,要他們立刻逃往埃及。在這幅畫中,喬托畫的就是約瑟帶著聖母子在逃往埃及的途中。畫面上,瑪利亞抱著小耶穌騎在驢背上,前有約瑟,上有引路天使。聖母子的形象很突出。背景是起伏的山丘和樹木。

基本信息

概述

逃往埃及逃往埃及

《逃往埃及》描繪的是聖經中的故事。瑪利亞生下耶穌·基督的訊息使希律王坐立不安,因為傳說這孩子日後要做主,希律王一心想根除他。上帝知道後派使者告訴耶穌的義父約瑟,要他們立刻逃往埃及。在這幅畫中,喬托畫的就是約瑟帶著聖母子在逃往埃及的途中。畫面上,瑪利亞抱著小耶穌騎在驢背上,前有約瑟,上有引路天使。聖母子的形象很突出。背景是起伏的山丘和樹木。在這個傳統的宗教題材中,喬托一反中世紀舊藝術的公式化象徵手法,運用了初步的寫實技巧,表現了一種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神的故事完全世俗化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反封建思想。作品構圖層次分明,氣氛莊重樸實,人物表情接近生活真實,是一幅充滿現實生活情趣的圖畫。雖然畫中的背景畫得很簡單,山丘樹木的關係還有不少缺陷,但已可窺見畫家對自然風光的注意。這幅畫開啟了文藝復興藝術的現實主義道路。

喬托的壁畫表現的都是宗教內容,但實質上描繪的是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人的形象,既生動又有生命氣息,與中世紀那種僵硬的木頭人似的造型有明顯區別。他的功績在於推翻了當時在藝術中占統治地位的中世紀的清規戒律,開始面向生活,面向大自然,從而使義大利繪畫擺脫了中世紀拜占庭宗教畫風,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因此,喬托被公認為歐洲繪畫之父,他的藝術對歐洲繪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作者

喬托·迪·邦多納(giottodibondone),是同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勃起聯繫在一起的。在造型藝術史上,他一向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現代繪畫天才的奠基者。

他,發現了人,把人從神學的鐵牢里解放出來,請入造型藝術的殿堂。雖然他筆下的新人形體還不完美,精神還不占主要地位,優美、崇高尚未成熟,但畢竟為我們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喬托出發了義大利的民族基因,把新興的義大利人同古希臘、羅馬人的氣質聯繫起來,並以古樸莊嚴的繪畫風格展現在世人面前。
喬托又是一位多面手,不但長於繪畫,還常與雕刻和建築。他身後有一大批多才多藝的造型藝術大師湧現,使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奇蹟名垂青史。

喬托曾在佛羅倫斯、羅馬、巴多瓦、那不勒斯、米蘭、波倫亞、比薩、維羅納、費拉拉等地製作壁畫。他的作品富有立體感,並以自然景物代替中世紀繪畫貫用的金色及藍色背景。從1305年至1308年,喬托在巴多瓦阿累那教堂創作了一組壁畫,在教堂的左、中、右三面牆上一共繪有38幅連環畫,其內容是描繪聖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跡。這些壁畫被譽為“14世紀義大利藝術的重要紀念碑”。所有壁畫至保存完好,參觀者絡繹不絕,這座教堂成為世界重要藝術寶庫之一。在阿累那教堂眾多的壁畫中,最著名的四幅是:《金門之會》、《逃往埃及》、《猶大之吻》和《哀悼基督》,後兩幅是喬托最有名的傑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