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言古詩作品原文
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⑴ 崆峒小麥熟,且願休王師⑵! 請公問主將:焉用窮荒為⑶? 飢鷹未飽肉,側翅隨人飛⑷。 高生跨鞍馬,有似幽并兒⑸。 脫身簿尉中,始與捶楚辭⑹。 借問“今何官?觸熱向武威⑺?” 答雲“一書記,所愧國士知⑻。” 人實不易知,更須慎其儀⑼!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軍麾⑽。 此行既特達⑾,足以慰所思。 男兒功名遂,亦在老大時⑿。 常恨結歡淺⒀,各在天一涯; 又如參與商⒁,慘慘腸中悲。 驚風吹鴻鵠,不得相追隨⒂, 黃塵翳沙漠,念子何當歸⒃。 邊城有餘力,早寄從軍詩⒄![1]作品注釋
⑴高三十五,即詩人高適。唐人以稱呼排行表示尊敬和親切。時高適為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掌書記。 ⑵崆峒,山名,在臨洮,隸屬河西。《唐書·哥舒翰傳》:“吐蕃每至麥熟時,即率部眾至積石軍獲取之,共呼為吐蕃麥莊。前後無敢拒之者。至是,翰設伏以待之,殺之略盡,吐蕃屏跡,不敢近青海。”《通鑑》把這件事記在公元747年(天寶六載)十月。按高適有《同呂判官從哥舒大夫破洪濟城回登積石軍多福七級浮圖》詩,是高適實參加了這次戰役。今又當麥熟,自應休兵息民,加意防守。 ⑶首四句是送別的本旨。公,指適。主將,指翰。窮荒,貧瘠邊遠之地。公元747年(天寶六載),翰攻吐蕃石堡城,士卒死者數萬。 ⑷飢鷹,比喻高適。《唐書·高適傳》:“適少濩落,不事生業,家貧,客於梁宋,以求丐取給。” ⑸高適本是“大笑向文士”的詩人,二語能寫出他的豪邁性格。幽,河北之地;並,山西之地,俗善騎射,多健兒。 ⑹適初為封丘縣尉,有詩云:“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宮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今為書記,可不再鞭撻人民。 ⑺此下設為問答。觸熱,冒著炙熱。武威,郡名。 ⑻此二句高適答言。國士知,是說不以眾人相待。高適客遊河西,哥舒翰見而異之,表為掌書記,故適《登壠》詩云:“淺才登一命,孤劍通萬里。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可見高適對哥舒很信賴。 ⑼此以下至篇末又都是作者的諾,這兩句是規戒。杜甫對哥舒的看法和高適不大同,同時高適也很豪放,所以關照他要加倍小心謹慎。 ⑽這兩句是鼓勵。高適志在封侯,常說“公侯皆戰爭”,但現在還是一書記,所以杜甫對他說,只要你在軍府中熬上個十年八載,自然可以作主將了。軍麾,用作指摔的軍旗。 ⑾特達,猶特出,這裡有前途遠大意。 ⑿這兩句是寬慰。高適這一年已是五十五六歲了。 ⒀自此以下寫自己對高的友誼和惜別之情。淺,短淺。方聚復散,故曰結歡淺。 ⒁參商二星,一出一沒永不相見,是說分手後難得見面。 ⒂此二句是說自己不能同往(杜甫曾有《投贈哥舒開府》詩,但沒有生效)。 ⒃此二句是說高適很難回來。翳,蔽。何當,何時。 ⒄一則由於友誼,再則也由於杜甫很愛高適的詩,所以這樣希望他。楊倫說:“觀詩,直有家人骨肉之愛,公於同時諸詩人,無不惓惓如此。”[1]作品簡析
此詩大概作於公元752年(天寶十一載)。當時高適任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掌書記(唐代元帥府及節度使僚屬皆有掌書記的官),哥舒翰於公元752年(天寶十一載)嘗入朝,高適同至長安。與杜甫暫集,俄復別去,杜甫作此詩送之。全詩分三段。首四句寫邊事,是送別高適的本旨。“飢鷹未飽肉”以下寫高適的為人,有寬慰,有忠告。“常恨結歡淺”以下寫離別之情。[1]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像](/img/6/0b4/nBnauM3XyYDNxYzM2ETO2QTMwMTMxgTOwQTMxADMwAzMxAzLxk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