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暢師北游

送文暢師北游

《送文暢師北游》,是由唐代著名詩人、文學家韓愈所作的一首五言古體長詩,凡三十二韻,六十四句。公元八百零三年(唐德宗貞元十九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就曾作《送文暢序》贈與文暢和尚。而在同年,韓愈因事被貶為陽山令,至公元公元八零六(唐憲宗元和元年),韓愈移職江陵法曹,不日又返回長安任國子博士,期間文暢和尚與韓愈交遊甚密。不久,文暢和尚起程北游,行前向韓愈辭別,韓愈即作此詩以贈。本詩可分三段,首段寫四門博士時與文暢和尚的交遊,中段寫貶陽山令至歸京時期和文暢和尚的交遊,末段寫韓愈對文暢和尚北游的挽留之情。

詩詞原文

送文暢師北游1
作者:韓愈
體裁:五言古詩
昔在四門館2,晨有僧來謁3。
自言本吳人,少國小城闕4。
巳窮佛根源,粗識事輗軏5。
攣拘屈吾真6,戒轄思遠發7。
薦紳秉筆徒8,聲譽耀前閥9。
從求送行詩10,屢造忍顛蹶11。
今成十餘卷,浩汗羅斧鉞12。
先生閟窮巷13,未得窮剞劂14。
又聞識大道15,何路補刖16?
出其囊中文,滿聽實清越17。
謂僧當少安,草序頗排訐18。
上論古之初19,所以施賞罰。
下開迷惑胸,窙豁劚株橛20。
僧時不聽瑩21,苦飲水救暍22。
風塵一出門,時日多如發23,
三年竄荒嶺24,守縣坐深樾25。
征租聚異物26,詭制怛巾襪27。
幽窮共誰語28?思想甚含噦29。
昨來得京官30,照壁喜見蠍31。
況逢舊親識32,無不比鶼蟨33。
長安多門戶,吊慶少休歇34。
而能勤來過,重惠安可揭35。
當今聖政初36,恩澤完□狘37。
胡為不自暇,飄戾逐鸇鷢38?
僕射領北門39,威德壓胡羯40。
相公鎮幽都41,竹帛爛勛伐42。
酒場舞閨姝43,獵騎圍邊月44。
開張篋中寶45,自可得津筏46。
從茲富裘馬47,寧復茹藜蕨48。
余期報恩後49,謝病老耕垡50。
庇身指蓬茅,逞志縱獫51。
僧還相訪來52,山藥煮可掘53。

注釋譯文

1、洪興祖《韓子年譜》、方崧卿《韓文年譜》俱系此詩於元和元年。王儔云:「貞元十九年,退之為四門博士,作《送文暢序》。元和初為國子博士,送文暢師北游,『昨來得京官』是也。此詩大率解釋序意。」
2、洪興祖《韓子年譜》:「謂貞元十九年為四門博士時。」孫汝聽云:「後魏太和中,立學於四門,因以為名。隋始隸國子。」顧嗣立云:「《舊唐書·職官志》:『國子監有六學:一國子學,二太學,三四門,四律學,五書學,六算學。四門博士三人。』」
3、魏本引《補註》:「《聞見錄》云:『歐陽公於詩主退之,不主子美,劉仲原父每不然之。公曰:子美老夫清晨梳白頭,玄都道士來相訪,有俗氣,退之決不道也。仲原父曰:亦退之昔在四門館,晨有僧來謁之句之類耳。公賞其辯。』」姚范云:「余謂句法疎鹵,大家固有無害,不得雲俗氣也。韓公較之乃常言耳。」
4 、文讜云:「自此至『何路補剠刖』皆文暢自言。城闕,學校也。言少嘗業儒。《子衿》詩曰:『在城闕兮。』」樊汝霖云:「公嘗有《送文暢師序》,此詩亦多《師序》意。『少國小城闕』,則《序》所謂『喜為文章』也。」李黼平云:「昌黎時為國子博士,此『城闕』二字,謂京都也。杜詩:『城闕秋生畫角哀。』自注云:『南京同兩都得稱城闕。』詩蓋兼用此,非特用《鄭風》而已。」錢仲聯云:「李說非是。柳宗元《送文暢上人登五台遂遊河朔序》云:『方今有釋文暢者,道源生知,善根宿植,深嗜法語,忘甘露之味,服道江表,蓋三十年。謂王城雄都,宜有大士,遂躡虛而西,驅錫逾紀』云云。是文暢少小時服道江表,未嘗學於京都也。」
5 、祝充云:「《論語》:『大車無輗,小車無軏。』註:『輗者,轅端橫木以縛軛。軏者,轅端上曲鉤衡。』」
6 、朱熹云:「『真』,或作『身』。」韓醇云:「漢鄒陽上書:『能越攣拘之語。』潘安仁《西征賦》:『陋吾人之拘攣。』猶拘束也。」錢仲聯云:「《漢書·楊王孫傳》:『以返吾真。』《淮南子》高誘註:『真,身也。』」
7、 樊汝霖云:「序所謂週遊天下也。」方世舉云:「《詩·泉水》:『載脂載轄,還車言邁。』註:『轄,車軸頭金也。』」
8 、方世舉云:「《史記·五帝本紀贊》:『薦紳先生難言之。』」錢仲聯云:「《集解》:『徐廣曰:薦紳,即縉紳也。古字假借。』又《封禪書》:『搢紳者不道。』《集解》:『李奇曰:搢,插也。插笏於紳。紳,大帶。』《索隱》:『姚氏云:搢當作縉。』鄭眾注《周禮》云:『搢讀曰薦,謂垂之於紳帶之間。』案:『鄭意以搢為薦,則薦亦是進,進而置於紳帶之間,故《史記》亦多作薦字也。』《新唐書·百官志》:『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筆隨宰相入殿。』」
9 、顧嗣立云:「《後漢書》:『聲容輝於門閥。』《史記·功臣表》:『功有五品,明其等曰閥。』」
10、「求」,方崧卿訂,云:「謝氏以唐本定。杭、蜀本『求』皆作『來』,字小訛也。此蓋言文暢求送行之詩於一時諸公,不憚屢造,義為是。」廖本、王本作「求」。祝本、魏本作「來」,注曰:一作「從行送吾詩。」樊汝霖云:「序所謂『凡有行,必請於縉紳先生,以求詠歌其所志』也。」沈欽韓云:「《全唐詩》送文暢篇什,有權德輿、白居易、呂溫、張祜。」
11、方世舉云:「《齊國策》:『顛蹶之請,望拜之謁,雖得則薄矣。』」
12、樊汝霖云:「《序》所謂『得所序詩累百餘篇』也。」祝充云:「鉞,《說文》:『大斧也。』」
13、方世舉云:「先生,文暢稱公。《秦國策》:『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文讜云:「閟,藏也。」
14、朱熹云:「或雲『剞』作『剖』,字見傅毅《琴賦》。當考。」王元啟云:「傅毅《琴賦》載《古文苑》第二十一卷,其語云:『命離婁使布繩,施公輸之剞劂。』其字並不作『剖』,或說誤也。」魏懷忠云:「剞劂,曲刀也。《淮南子》曰:『鏤之以剞劂。』」錢仲聯云:「《淮南子》高誘註:『剞,巧工鉤刀也。屈刂者,規度剌畫墨邊箋也,所以刻鏤之具也。』《甘泉賦》應劭註:『剞,曲刀也。劂,曲鑿也。』二注皆謂剞劂是二。陶方琦《淮南許注異同詁》云:『《文選·魏都賦》注引許註:剞劂,曲刀也。《說文》:剞屈刂,曲刀也。與《淮南》注正同。《淮南》劂應作屈刂。』《韓集·送文暢師北游》詩註:『剞劂,曲刀也。』即本許注。王逸注《哀時命》:『剞劂,刻鏤刀也。』亦以剞劂為一物。《廣雅》:『剞劂,刀也。』」
15、蔣抱玄云:「《論語》:『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
16、祝充云:「剠,與『黥』同,墨刑也。《書》:『爰始淫為劓刖椓黥。』」韓醇云:「《莊子》:『庸詎知造物者不息我剠而補我劓?』」方成珪《箋正》:「剠刖乃代文暢作謙詞,冀公以大道補之也。」
17、文讜云:「以玉喻文。」《禮記》:「君子比德於玉焉,叩之,其聲清越以長。」註:「越,猶揚也。」李詳《證選》:「顏延年《和謝監靈運》詩:『清越奪琳珪。』」
18、文讜云:「『謂僧當少安』,此公答師之辭也。公送暢遊東南,其言排訐佛老,今下文亦舉其凡。訐者,面斥人以言也。《論語》注云:『謂攻發人之陰私。』」方世舉云:「謂前《送文暢序》,深詆浮屠,又譏縉紳先生『無以聖人之道告之』,所謂排訐也。」
19、錢仲聯云:「《楚辭·天問》:『遂古之初。』」
20、朱熹云:「方云:何遜詩:『窙豁下嵓呀。』窙,音哮,氣上烝也。校本一用《西京賦》作『庨豁』,恐非。今按:一本作『庨豁』,注云:『開達貌。』《西京賦》李善無注,而《篇韻》以為宮殿貌。祝氏《音義》作『窙豁』,開達貌。潘岳《登虎牢賦》:『幽谷豁以窙寥。』今亦未詳孰是?且從方氏作『窙』。」錢仲聯云:「《說文》:『屬刂,斫也。』《釋名》:『屬刂,誅也,主以誅鋤根株也。』《莊子》:『吾處身也,若厥株拘。』陸德明《釋文》:『厥,本或橛。李云:厥也。』《爾雅》郝懿行《義疏》:『橛是木。』《說文》:『株,木根也。』按:詩意謂開曉以大道,使其胸中豁然,病根畢拔也。」查慎行云:「此六句先生括前《送文暢序》中大意。」
21、錢仲聯云:「《莊子》:『是黃帝之所聽熒也。』陸德明《釋文》:『熒,本亦作瑩。向、司馬云:聽熒,疑惑也。』」
22、朱熹云:「『暍』,或作『渴』。」錢仲聯云:「《說文》:『暍,傷暑也。』《淮南子·說林訓》:『救暍而飲之寒。』公詩正用《淮南》。」
23、張鴻云:「韓之造句,其獨到皆如此。」
24、洪興祖《韓子年譜》:「《杏花》詩云:『二年流竄出嶺外。』二年謂甲申、乙酉。《送文暢》詩云:『三年竄荒嶺。』通癸未歲也。」
25、韓醇云:「此言其出為陽山令。」祝充云:「楚謂兩木交陰之下曰樾。《淮南子》:『武王蔭暍人樾下。』」
26、朱熹云:「『異物』,或作『物異』,非是。」
27、朱熹云:「『怛』,或作『恆』。方云:『怛,驚也。』」方世舉云:「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繁化殊育,詭質怪章。』束晢《近游賦》:『衣裳之制,名號詭異。設系襦以御冬,資汗衫以當暑。』按:《詩》:『中心怛兮。』《說文》:『怛,憯也。』《廣韻》:『悲慘也。』《莊子》:『毋怛化』又有驚懼之意。《世說》:『庾亮大兒有雅垂之質,溫太真嘗隱幔怛之。』是則與此詩用字正同。又按:《隋書·地理志》:『長沙郡雜有夷蜒,其男子但著白布褌,更無巾袴。其女子青布衫斑布裙,通無鞋 。桂陽、熙平皆同。』陽山隋時屬熙平。則其巾襪之制,固宜有可駭者矣。與詩語合。」
28、朱熹云:「『共』,或作『與』。」方世舉云:「司馬遷《報任安書》:『是以獨鬱悒而誰與語。』」
29、祝充云:「《禮記》:『不敢噦噫嚏咳。』」方世舉云:「《說文》:『噦,氣牾也。』」
30、孫汝聽云:「元和元年六月,自江陵召還為國子博士。」
31、洪興祖《韓子年譜》:「『照壁喜見蠍』,甚言北歸之樂也。」祝充云:「《酉陽雜俎》:『江南舊無蠍。』杜詩:『每愁夜中自足蠍。』」何焯云:「曲曲襯出。」
32、朱熹云:「『親識』,或作『識知』,『親』或作『相』。」
33、方世舉云:「《爾雅·釋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註:『似鳧青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飛。』又:『西方有比肩獸焉,與卭卭岠虛比,為卭卭岠虛齧甘草,即有難,卭卭岠虛負而走,其名謂之蟨。』註:『《呂氏春秋》曰:『北方有獸,其名為蟨,鼠前而兔後,趨則頓,走則顛。』然則卭卭岠虛,亦宜鼠後而兔前,前高不得取甘草,故須蟨食之。』」何焯云:「襯。」
34、方世舉云:「《燕國策》:『齊王按戈而卻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何焯云:「無一順筆。」
35、朱熹云:「『重惠』,或作『惠重』。方云:毋丘儉詩:『憂責重山嶽,誰能為我擔。』與此義同。」孫汝聽云:「揭,舉也。」
36、韓醇云:「謂憲宗初即位也。」
37、朱熹云:「『完』,或作『寬』。」文讜云:「《禮記》曰:『鳳以為畜,故鳥不獝。麟以為畜,故獸不狘。』□(羽戉)(許出切)狘(許月切),飛走之貌。□(羽戉)又義與獝同。」
38、文讜云:「此欲止暢北游收斂而冠巾也。潘安仁《西征賦》曰:『臧扎飄其高厲。』《爾雅》曰:『鷢似鷹,尾上白。』善捕鼠,一名揚烏。」《文選》潘岳《秋興賦》:「庭樹槭以灑落兮,勁風戾而吹帷。」註:「戾,勁疾之貌。」《爾雅·釋鳥》:「晨風,鸇。」郝懿行《義疏》謂鸇為隼之聲轉。何焯云:「轉出北游。」
39、洪興祖《韓子年譜》:「謂田季安。」陳景云云:「謂河東帥嚴綬也。唐以太原為北門,屢見於史。田季安時鎮魏博,不當言北門。至宋都大梁,始以魏地為北門,如寇萊公鎮魏,自言北門鎖鑰非準不可是也。洪說失之。又唐河東帥府兼統藩部,觀公作《鄭儋墓誌》可見,故繼以『威德壓胡羯』之句。」沈欽韓云:「魏博非京師北門,又界內無胡羯。《權德輿集·馬燧行狀》:『皇帝以太原王業所起,國之北門。』唐以太原為北京,故稱北門。《嚴綬傳》:『貞元十七年,代鄭儋為河東節度使。元和元年,蜀、夏平,加檢校尚書右僕射。』蓋文暢遊代之五台,代在河東節度管內,僕射是嚴綬也。」
40、祝充云:「羯,胡種。」錢仲聯云:「《韻會》:『羯,地名,上黨武鄉羯室,晉匈奴別部入居之,後因號為羯。』」
41、洪興祖《韓子年譜》:「謂劉濟。」王元啟云:「公《送李端公序》稱濟為天子之宰。蓋濟以節度兼平章事,故此詩又稱相公。」方世舉云:「《書·堯典》:『宅朔方曰幽都。』」
42、方世舉云:「《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明其等曰伐。』」
43、祝充云:「姝,美好也。《詩》:『彼姝者子。』」
44、文讜云:「此謂入侍賓饗,出從田獵也。《縣齋》詩曰:『弓箭圍狐兔,絲竹羅酒 。』《答張徹》詩曰:『觥秋縱兀兀,獵宴馳駉駉。』皆與此意同。」韓醇云:「李恢《秋月詞》云:『邊月破鏡飛。』」何焯云:「麗句。」
45、孫汝聽云:「篋中寶,謂送行詩。」
46、錢仲聯云:「《說文》:『津,水渡也。』《方言》:『 謂之筏。』」,津筏喻暢達到目的之門徑也。
47、韓醇云:「《論語》:『乘肥馬,衣輕裘。』」
48、錢仲聯云:「《史記·太史公自序》:『藜藿之羹。』《正義》:『藜似藿而表赤。』《齊民要術》:『《詩》義疏曰:蕨,山菜也。』」何焯《義門讀書記》:「數語鄙甚,恐反為聰明識道者所笑也。」錢仲聯云:「柳宗元《送文暢上人登五台遂遊河朔序》云:『上人之往焉,將統合儒釋,宣滌疑滯,然後蔑衣械之贈,委財施之會,不顧矣。』勉中亦含諷意。公詩特率直言之耳。」
49、何焯云:「完竄嶺一段案。」
50、蔣抱玄云:「《戰國策》:『乃謝病歸相印,謂辭以疾也。』」祝充云:「垡與土發同,耕起土也。《國語》:『王耕一土發。』」
51、方世舉云:「《詩·駟鐵》:『載獫歇。』傳:『田犬也。』《爾雅·釋獸》:『長喙獫,短喙猲。』」
52、張相云:「還,猶雲如其也。還相訪,猶雲如其相訪也。」孫汝聽云:「河北歸時。」何焯云:「與『晨有僧來謁』、『而能勤來過』一處應。」
53、方世舉云:「北山經》:『景山,……其上多草、薯芋。』註:『根似羊蹄,可食。』《爾雅翼》:『薯芋味甘溫。唐代宗諱豫,故呼薯藥。今人呼為山藥,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鄭、越名土薯。人多掘食之以充糧。』」

詩詞賞析

朱彝尊曰:「一味逞粗硬,然氣力亦足驅使。」
李光地《榕村詩選》曰:「先敘文暢求言,而當日作序極陳古義以破其惑,即今集中《送文暢序》是也。中言被貶陽山,自幸還見親識,而僧之往來尤密。後乃勸其逃墨來歸,以詩文為緣,足以自致,且與為異日相從之約。」
俞瑒曰:「公諸長篇用險韻,都不傍借,正所謂因難見巧,不獨《贈張十八》一首也,但江字韻為尤窄耳。」
王懋竑曰:「《送文暢》用月韻,暍、樾、噦、狘今韻缺,皆見《廣韻》。」
何焯《義門讀書記》曰:「未免以好用險韻,減其自然之美。」
《唐宋詩醇》曰:「就北道主人歆動語,純是聲色貸利事。昌黎胸次何等,乃作此腐鼠之嚇耶?緣其惡異學甚於鄙俗情也。」
程學恂曰:「諸贈僧詩,于澄觀取其經營之才,於惠師取其好游,於靈師取其能文,於文暢取其多得搢紳先生歌詠,皆非以僧取之也。」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號昌黎,故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唐朝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鄧州一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範圍內的名門大族。而韓愈世居昌黎,故又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故與其並稱為「韓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載道」和「文道結合」的主張,反對六朝以來駢偶之風。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