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踩虎尾的男人》講述了1185年平家在西海敗亡,源九郎義經功高受勛,吐氣揚眉受人敬仰,可惜自己的親弟,恐他野心顛覆朝野,於是下令追殺義經。義經率六名親信喬裝僧侶,掩人耳目,目夜逃亡。一眾欲前往加賀國,但必須越過關口安宅,四面楚歌,心情就如踩虎尾般戰戰兢兢。
劇情介紹
影片《踏虎尾》一開始,黑澤明就用字幕的方式告訴了觀眾衝突的雙方:哥哥要討伐弟弟,弟弟帶著六個親信從加賀國逃跑。這是黑澤明用的最簡單有效的建立衝突的方式,根本不需要用影象建立,哥哥這個人物在接下來的影片中也不會出現,重要的不在於這個衝突本身,而是在於這一行七人能否成功逃脫,讓觀眾帶著這個懸念和疑慮的心情觀片。說是帶著懸念,但我們很快就能發現,這不是希區柯克式的懸念,這是黑澤明式的懸念——不是來自於猜測結果,而是來自於揣測過程。我們甚至看著看著,就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那幾個人肯定能過去的,因為導演的意圖已經相當明顯了。但我們還是會饒有興趣地繼續看下去,因為這正像我們中國古代的戲曲一樣,故事每個觀眾都知道,可人們還要樂此不疲地來捧場,捧的就是角兒,看的就是這個故事接下來要怎么演。而我要做的就是,看黑澤導演如何拍……
影片片長六十分鐘,大概可以分成三部分,劇情發展是這樣的:第一部分20分鐘,講一行七人喬裝僧侶,在山上遇到一個腳夫。腳夫認出他們一行就是被追的弟弟和他的親信們。第二部分25分鐘,講他們到加賀國要過關,與對方鬥志鬥勇,成功逃脫。第三部分15分鐘,基本上已經沒有更多的戲劇任務,喝酒跳舞都是一種表演,使觀眾獲得觀看時情緒上的感染,然後就是腳夫酒醒,發現他們已經消失天邊。由此,影片的重點不在於劇作,而在於導演如何把握情緒,用各種手段把這三場重要的戲拍好,其中有許多值得借鑑之處。
拍攝花絮
《踩虎尾的男人》在倉促之中上馬開拍,拍攝過程中,日本宣布戰敗,並且無條件投降。可是在影片審查上,黑澤明和日本政府發生了摩擦。那時,日本政府朝不保夕,他們動員美國人一起禁止影片的上映。其理由是“黑澤明用電影影射、諷刺美日兩國的現狀”。可是對於黑澤明而言,政府是失敗的,因為當時在日本的美國人可以自由地進出片場並且觀看影片。這些觀片人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約翰.福特。當時他留了一張字條給黑澤明,想和黑澤明見面詳談,可是黑澤明卻沒有收到這張字條……多年之後,二人才在倫敦得以相見。
相關評價
《踩虎尾的男人》就像是一部古代版本的公路電影,只是黑澤明僅截取了漫漫長途中最具戲劇性的一節。古典背景下的“在路上”,因人物飄搖倉皇的命運而愈加契合“在路上”的漂泊無依。
這種現代主義色彩,在黑澤明的電影中很少被刻意強調,但卻也總以一種按捺不住的熱情,從古典之中跳脫出來。《姿三四郎》里那幾個蒙太奇跳接,追溯三四郎木屐的形成,主題似乎岔開到另一方向,現在看來,那岔入的方向甚至比《姿三四郎》現在的敘述更讓人充滿興味。姿三四郎決鬥之前那一段風中放歌,用長鏡表現,意境全出,不像一般類型片專以武打效果為念。《姿三四郎》續集裡源三郎的陰柔詭譎,柔道與空手道決鬥時的剪影畫面,皆是將歐洲藝術電影的精緻構圖和運鏡與日本傳統融合的範例。這種導演個人色彩鮮明的畫面,或許會被觀眾忽略,但大師之所以為大師正是在這些看似無關的鏡頭中閃現。
但是《姿三四郎》從整體看來,仍不脫功夫片類型,而《踩虎尾的男人》則加入了更加強烈的即興色彩,因此,導演的個人審美對電影的影響也就更加鮮明。電影一開始即是七個行色匆匆的僧人,從字幕中的歷史提要可知,他們是化裝逃難的貴族。腳夫出現在畫面中,絮絮叨叨,手舞足蹈,以小丑的方式沖淡了七武士的陰鬱。逃難的貴族和小丑,這多少有點像《李爾王》的場面,莎士比亞的影響在黑澤明的電影中也確實隨處可見。前30分鐘,無多少劇情可言:腳夫發現貴族身份,並決定追隨,僅此。但此段看來卻並不讓人感覺乏味,腳夫那不時出現的“嘿嘿”笑聲,妙趣橫生,古典戲曲的丑角表演仍然魅力鮮活。後30分鐘即是出關遇險,謀士鬥志鬥勇,千鈞一髮之際,劇力萬鈞,如讀《國策》。而結尾腳夫一覺醒來,卻已是風清雲淡,七武士已不知何往,昨日之事仿若一夢。《踩虎尾的男人》篇幅雖短,卻構思精巧,畫面講究。小品之作,卻已昭示出了導演日後的成就。
導演簡介
黑澤明:
1934年黑澤明順利進入PCL考取了助理導演,拜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黑澤明稱他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師。在老師的教導和幫助下,黑澤明得到了真正的鍛鍊,從第三副導演晉升為第一副導演,並能勝任B班導演。之後又以劇作家的身份發表了,《達摩寺里的德國人》,《寂靜》和《雪》。得到了廣泛的好評。1943年已有多年經驗的資深助理導演和寫了十幾個劇本的知名青年劇作家黑澤明獨立執導了處女作《姿三四郎》,一舉成名,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澤明再執導筒,執意啟用三船敏郎擔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從比,黑澤明和三船敏郎開啟了“黑澤明黃金時代”,成為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欲》、《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片。1950年拍攝的《羅生門》,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國語片獎。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關係突然決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1970年,他根據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1975年他導演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先後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1990年,這位“黑澤天皇”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1998年,一代大師黑澤明的逝世標誌著大製片廠時代的傳統電影正在漸漸地退出歷史舞台,向現代電影觀念靠攏,從此揭開了日本電影時代更遞的一幕。
黑澤明作品集
黑澤明,20世紀日本導演,被稱為“電影天皇”,最初據說具有諷刺意義,指他在指揮現場的執著強橫和專制獨裁。到了後來則成了“徹頭徹尾”的的尊稱。美國商業上最成功的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曾說:“黑澤明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由衷表達了對大師的讚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