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韋七贊善》

《贈韋七贊善》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詩詞之一。

作品原文

贈韋七贊善⑴
鄉裡衣冠不乏賢⑵,杜陵韋曲未央前⑶。
爾家最近魁三象⑷,時論同歸尺五天⑸。
北走關山開雨雪,南遊花柳塞雲煙⑹。
洞庭春色悲公子⑺,鰕菜忘歸范蠡船⑻。

作品注釋

⑴七是韋贊善的排行。
⑵鄉里:故鄉,指長安。衣冠,指士族之家。
⑶未央,即漢朝未央宮,在長安城的西南。在唐朝時還較好地保留著。唐高宗君臣曾到那裡來“肆覽”,且置宴。這兩句是形容韋杜兩家在長安人才輩出。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杜氏宰相十一人,韋氏宰相十四人。
⑷魁三象,指世代為三公這樣的高官。象,星象。三象,即三台。杜甫原註:“斗魁下兩兩相比為三台”。三台,謂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即除北極星以外的北斗六星。古人相信天人感應,認為三台星相應於人間的三公。唐朝時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地位崇高,但無實權。
⑸時論,當時輿論、眾人評論。歸,歸結到。當時有俚語:“城南韋杜,去天尺五”。這一方面形容韋杜的住宅離皇宮很近,另一方面,也是形容韋杜兩家權勢傾天。
⑹北走關山,指韋贊善將北歸。南遊花柳,指杜甫自己將在南方漂泊。“塞”與“開”相反而對。開,有形容韋贊善前途開闊的意味,塞則寫自己困塞。仇兆鰲註:用開塞二字,景象便有慘舒之別。
⑺公子,指韋贊善。悲公子,(洞庭春色)為韋贊善將要離開而感到悲傷。
⑻鰕,古同“蝦”。蝦菜,泛指魚類菜餚。看來長沙當時魚多價賤,這種情況在四川也有,可以參看杜甫在夔州詩“頓頓食黃魚”(《戲作俳諧體遣悶·其一》),以及“黃魚出浪新,脂膏兼飼犬”(黃魚)。王嗣奭:用鰕菜語,隱見其窮途,塞於雲煙者以此。范蠡船,在這裡指船,語見《史記·貨殖列傳》: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忘歸,字面上好像是已經忘記了返回故鄉,實際上是“難歸”。這句是說,飄泊船上,每日粗茶淡飯,無法回到故鄉。

作品評析

此詩諸家多繫於公元770年(唐代宗大曆五年)作,即杜甫逝世當年,時年59,在潭州(治今湖南長沙)。黃鶴註:唐東宮有左右贊善大夫各五人。韋贊善,必韋見素之後。見素位至宰相,贈司空,故詩云“爾家最近魁三象”。見素與公皆京兆人,故又雲“鄉裡衣冠不乏賢”。韋贊善和杜甫是世交。杜甫此前在梓州時曾有詩《贈韋贊善別》:“往還二十載,歲晚寸心違”。
關於“尺五天”,原注云:“俚語曰:‘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杜詩及所引這則俚語經常為治隋唐史和關中文化者所稱引,藉以說明京兆韋杜兩氏的鼎盛。但對杜詩及俚語,諸家解釋實有分歧。朱瀚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指出,杜氏宰相十一人,韋氏宰相十四人,可見其盛。浦起龍解釋此詩前四句說:“推韋家世,以杜陪說,非以競門地,正以敘世講也。”金聖歎則反過來說:“贊韋曲全為標杜陵。”王嗣奭認為:“前四句言韋、杜素為通家。”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