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證券化的信託模式研究》

《資產證券化的信託模式研究》

《資產證券化的信託模式研究》結合作者劉向東博士從事信託業的實際經驗,選擇資產證券化的信託模式作為研究資產證券化的主題,圍繞信託模式這根主線,從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創新性地對資產證券化進行系統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體系。《資產證券化的信託模式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力求跟蹤國內外關於資產證券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操作動態,運用新制度經濟學、金融發展理論、金融結構理論、契約理論、法律經濟學、數理金融學和金融工程學等理論和工具,對資產證券化模式的演進和信託模式進行理論與實證的系統深入研究。同時書中分析了我國資產證券化模式選擇的制約因素,說明了中國資產證券化模式的選擇必須遵循中國金融改革的特殊路徑的經濟邏輯。並根據金融監管理論,提出了我國資產證券化的監管原則和監管框架的構想。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劉向東,經濟學博士,高級國際商務師。畢業於北京大學,先後獲得經濟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總經理。對資產證券化、金融信託制度和信託行業有長期深入的研究和實踐。在《改革》,《國際經濟合作》、《保險研》、《金融時報》、《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等核心期刊和全國性金融報刊發表過數十篇論文。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資產證券化的基本原理分析
第一節 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演進
第二節 資產證券化的結構安排與結構特徵
第三節 資產證券化的本質
第四節 從新制度經濟學看SPV對資產證券化機制形成作用的理論分析
第二章 資產證券化模式的國際比較
第一節 美國的資產證券化模式
第二節 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的資產證券化模式
第三節 資產證券化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借鑑
第四節 信託是國際上實現資產證券化套用最廣泛的典型模式
第三章 我國資產證券化模式選擇分析
第一節 我國資產證券化模式選擇的制約因素
第二節 我國選擇資產證券化SPV模式的制度可能性分析
第三節 信託業務探索對中國選擇資產證券化信託模式的推動
第四章 我國資產證券化信託模式的試點運行分析
第一節 我國資產證券化信託模式試點的特點
第二節 我國資產證券化信託模式的重要結構設計
第三節 資產支持證券定價分析
第四節 信託公司在資產證券化試點中的作用分析
第五節 目前我國開展資產證券化的主要風險與障礙
第五章 我國資產證券化信託模式的效應與前景預測分析
第一節 資產證券化信託模式運用的效應分析
第二節 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的未來預測
第三節 促進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建議
第六章 我國資產證券化信託模式的監管
第一節 我國資產證券化信託模式的監管理念與框架
第二節 對發起銀行的監管
第三節 資產支持證券發行和交易的監管
第四節 對發行機構信託公司的監管
主要英文縮寫對照表

前言

資產證券化是當代金融理論與實踐的前沿課題。2005年中國正式啟動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資產證券化成為金融研究的重點領域。選擇資產證券化的信託模式作為研究資產證券化的主題,圍繞信託模式這根主線:從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對資產證券化進行系統研究具有一定的開拓性。
本書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並運用金融發展理論、金融結構理論、法律經濟學、數理金融學和金融工程學等理論,對資產證券化模式的演進和信託模式進行理論與實證的深入系統研究。論述了資產證券化模式的選擇必須適應經濟金融發展的內在需求,並依賴於各國特有的制度變遷路徑安排,中國資產證券化模式的選擇必須遵循中國金融改革的特殊路徑的經濟邏輯。通過對中國公司制度和信託制度基礎條件的解析證明了在我國目前的法律環境和金融制度下,信託模式是實現資產證券化的現實選擇,並通過信託業務的探索和創新案例演繹了市場主體的自發演進對政府選擇資產證券化模式的中國特殊性,提煉了資產證券化模式選擇與發展的邏輯一致性。從信託與資產證券化制度的對接性論證了信託是國際上實現資產證券化套用最廣泛的典型模式,從資產證券化、信託與金融體系演進的關係出發,論述了資產證券化、信託業對促進金融體系和市場結構演進的作用,豐富了資產證券化理論和信託理論的研究,對促進資產證券化在中國的現實運行和未來發展。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資產證券化的基本原理分析
第一節 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演進
資產證券化是當代國際金融創新的典範。資產證券化是一種不斷演進的金融創新,自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產生以來,資產證券化一直處於內涵不斷深化、邊界不斷擴展的過程中,其載體和方式不斷擴大化和複雜化,並日益滲透到了經濟領域的各個層面。這種演進既帶來了資產證券化概念的易變性和適用性,也使資產證券化成為最具活力的創新業務。由於資產證券化的發展,金融體系的演進由市場本位階段進入到證券化階段。
一、基礎資產
資產證券化基礎資產的種類從最初的抵押貸款資產逐漸向多元化拓寬,資產的規模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證券化是一個把基礎資產打包向投資者發行證券的過程。隨著證券化市場的演進,從國外的實踐看,資產證券化經歷了從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到非抵押資產證券化的發展過程。資產證券化最初在美國從住房抵押貸款市場起步發展,以滿足抵押貸款出借者資產負債表管理的財務需要,推動和支持美國政府的住房制度改革,住房抵押貸款是最早實施證券化的資產。由於資產證券化具有提高金融機構資產流動性以及轉移和分散信貸風險的功效,有利於金融機構加強資產負債管理、防範信用風險和提高金融資產效率,汽車抵押貸款、信用卡應收款、商業不動產抵押貸款等信貸資產也先後採用了資產證券化。隨著資產證券化市場的發展,資產證券化開始突破銀行信貸而套用到其他類型的債權,利用證券化來變現各種資產組合的價值擴展到金融機構以外的其他部門。例如,市政當局可以將未來預期的稅收收入進行證券化,以證券的形式使這些未來的稅收收入釋放出現值。電力、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來融資,以未來的收人流作為擔保和償還債務的資金來源。證券化的技術已套用於貨櫃、火車、船舶、飛機等營業資產(Oper-atingAsset),這些資產本身並不自動產生支付資產支持證券本金和利息的現金流,證券的支付取決於服務商與資產的最終使用者簽定的租賃契約、維修營業資產保持持續的市場交易性和出售資產的能力,營業資產可以通過證券化轉變成投入再生產的資源從而進一步擴大生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