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謁山》【創作年代】晚唐
【作者姓名】李商隱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謁山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雲回恨不勝。
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作品格律
這首七言絕句的用韻方式為首句入韻平起式。其韻腳是:二十五徑;可“八庚九青十蒸”通押。從來系日乏長繩,
○○●●●○△
水去雲回恨不勝。
●●○○●●△
欲就麻姑買滄海,
●●○○●○●
一杯春露冷如冰。
⊙○⊙●●○△
(說明:○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品鑑賞
時間的流逝,使古往今來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李商隱這首詩,所吟詠慨嘆的儘管還是這樣一個帶有永恆性的宇宙現象,卻極富浪漫的奇思異想,令人耳目一新。詩一開始就把問題直截了當地提到人們面前。傅玄《九曲歌》說:“歲暮景邁群光絕,安得長繩系白日?”長繩系日,是古代人們企圖留住時光的一種天真幻想。但這樣的“長繩”難以尋找。傅詩說“安得”,已經表現出這種企望之難以實現;李詩更進一步,說“從來系日乏長繩”,乾脆將長繩系日的構想徹底否絕了。
正因為時間流逝的無法阻止,望見逝川東去、白雲歸山的景象,不免令人感嘆,心中悵恨,無時或已。由系日無繩之慨,到水去雲回之恨,感情低沉到極點,似乎已經山窮水盡,詩人卻由“恨”忽生奇想,轉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境。
“欲就麻姑買滄海。”麻姑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仙,她自稱曾在短時間內三見滄海變為桑田。詩人因此而認定滄海屬於麻姑,並想到要向麻姑買下整個滄海。乍讀似覺這奇想有些突如其來,實則它即緣“系日乏長繩”和“水去雲回”而生。在詩人想像中,“逝者如斯”的時間之流,最後都流注匯集於大海,因而這橫無際涯的滄海便是時間的總匯;買下了滄海,也就占據了全部時間,不致再有水去雲回之恨了。這想像,天真到接近童話,卻又大膽得令人驚訝;曲折到埋沒條理的程度,卻自有其幻想的邏輯。
末句更是奇中出奇,曲之又曲。對於滄海究竟能不能“買”的問題,詩人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在讀者面前推出一個意味深長的形象——一杯春露冷如冰。剛剛還展現在面前的浩渺無際的滄海仿佛突然消失不見了,只剩下了一杯冰冷的春露。神話中的麻姑曾經發現,蓬萊仙山一帶的海水比不久前又淺了一半,大概滄海又一次要變成陸地了。詩人抓住這一點加以發揮,將滄海變桑田的過程縮短為一瞬間,讓人透悟到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過是浩渺的滄海倏忽變化的遺蹟,頃刻之間,連這一杯春露也將消失不存了。這是對宇宙事物變化迅速的極度誇張,也是對時間流逝之快的極度誇張。一個“冷”字,揭示出時間的無情、自然規律的冰冷無情和詩人無可奈何的絕望情緒。詩中那種“欲就麻姑買滄海”的新奇而大膽的幻想,“一杯春露冷如冰”的奇幻而瑰麗的想像,卻充分體現出詩人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這種奇幻的想像和構思,頗似李賀,可以看出李賀對李商隱的影響。有人曾指出詩中買滄海的構想和李賀《苦晝短》中“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的意思差不多,而“一杯春露冷如冰”的詩句則是點化李賀《夢天》“一泓海水杯中瀉”的句子,這是比較精闢的比較分析。
題稱“謁山”,即拜謁名山之意。從詩中所抒寫的內容看,當是登高山望見水去雲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作。將一個古老的題材寫得這樣新奇浪漫,詩情畫意,也許正可以借用和詩人同時的李德裕說的一句話來評價:“譬諸日月,雖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此所以為靈物也。”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河南滎陽市)。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滎陽。詩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四。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文學價值較高,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崑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有《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