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義介紹
1)說明,陳述,告發:請~其故。
2)拜見:~見。拜~。進~。
3)請求:~歸。~醫。
4)名帖:"使者懼而失~,跪拾~"。
5)掌管晉見的近侍。
筆順:點 橫折提 豎 橫折 橫橫 撇橫折鉤 撇 捺 豎折
詳細解釋
動(形聲。從言,曷(hé)聲。本義:稟告,陳述)
(1)同本義 [report (to one's superior)]
謁,白也。——《說文》
謁,告也。——《爾雅》
擯者謁諸天子。——《儀禮·覲禮》
能典謁矣。——《禮記·曲禮》
惟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左傳·隱公十一年》
不謁而歸。——《國語·晉語》
臣請謁其故。——《戰國策》
如:謁急(告急);謁言(進諫)
(2)告發;檢舉 [inform against;lodge an accusation against]
伍、官、連、縣而鄰,謁過賞,失過誅。——《韓非子·八經》
如:謁過(揭發罪過)
(3)請;請求 [request;ask]
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戰國策·燕策》
如:謁告(告假);謁歸(告假歸里);謁漿(乞求茶水)
(4)進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 [call on(a superior or an older person)]
謁,訪也。——《增韻》
越日偃師謁見王。——《列子·湯問》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環謁,四處拜訪)。——宋·王安石《傷仲永》
鄉人子謁余。——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謁伊藤氏。——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台謁當以屬禮。——《明史》
如:謁索(探望;借拜訪之機索取財物);謁帝台(進見皇帝或權貴。喻指求官顯達);謁選(官員到吏部等候選派);謁刺(謁見人時所用的名刺);謁禁(禁止人來進見);謁托(投見求托)
(5)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 [pay homage at sb’s mausoleum]
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禁中亦出車馬詣道者院謁墳。——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又如:謁墳(拜謁墳墓);謁聖、簪花(考取秀才後,由教官率領到孔廟行禮,叫謁聖。新秀才披紅,頭插兩朵金花,叫簪花);謁廟(進廟拜神)
名名剌 [visiting card]
懷謁詣辭。——宋·劉攽《賀知府某侍讀啟》
掌管引進謁見者的近侍 [suite;retinue]。如:謁者(古時泛指掌理傳達、通報的
近侍)
姓。
漢代的名片,謁是下級對上級、晚輩對尊長通名時用的名片,通常用於比較莊重、正式的場合,平時在親朋同僚之間使用的是一種比較簡易的名片,叫做“刺”(札)。
常用詞組1.謁見 yèjiàn
[call on a superior or an old person] 進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先投名刺而後進見
知縣謁見之後,說了幾句閒話。——《十二樓》
2.謁陵 yèlíng
[pay homage at sb's mausoleum] 到陵墓前拜謁;瞻仰陵墓
歷史起源
謁至少在秦末漢初就已出現了。《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沛縣當亭長時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呂公家去賀喜,因為沒有帶錢而不得上堂入座,便假裝“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釋名》曰:“謁,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詣者也。”
這“詣”就是漢代的名片。1984年在安徽馬鞍山發現的東吳將軍朱然墓中出土了三枚謁。這三枚謁是用木片做成的,長24.8厘米,合漢代1尺,寬9.5厘米,厚3.4厘米,謁面頂部中央寫一個“謁”字,右邊直行墨書:“□節右軍師左大司馬當陽侯丹揚朱然再拜”,謁面有一大片空白,這就是書寫賀禮錢數的地方。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於歇切,堰入聲。《說文》白也。《爾雅·釋詁》告也,請也。《左傳·隱十一年》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注》謁,告也。《禮·曲禮》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注》謁,請也。典謁者,主賔客告請之事。
又《增韻》訪也,請見也。《後漢·卓茂傳》茂詣河陽,謁見光武。
又《釋名》謁,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詣者也。《正字通》刺名也。古之門狀,今之拜帖。《史記·高祖紀》高祖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注》謁,謂以札書姓名,若今之通刺。
又謁舍,今之客舍也。《前漢·食貨志》里區謁舍。
又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謁者,掌賔贊受事。《應劭注》謁,請也,白也,仆主也。《三輔黃圖》內謁者,署在未央宮,屬少府。
又星名。《宋史·天文志》謁者一星在左執法東北,主賔客,辨疑惑。
又山名。《山海經》謁戾之山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注》山今在上黨郡涅縣。
又姓。《後漢·方術傳》汝南太守謁煥。
又《集韻》《類篇》 乙列切,音䋵。亦白也。李舟說。
又《正韻》於蓋切,音愛。與䨠同。隂晦也。引韓愈秋雨聯句:牖變景明謁。一本作藹,義同。
又《揚雄·百官箴》殷以 顚,秦以酷敗。獄臣司理,敢告執謁。謁葉敗。
又《史記·孔子世家》去魯歌云:彼婦之謁,可以死敗。按此歌六句三韻,謁本音愛,與敗葉。《字彙》謁攺音意,敗叶音佩,誤。 《正字通》俗作謁,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