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桑覺寺》

《諾桑覺寺》

《諾桑覺寺》,是一部影片,於1986年由BBC廣播公司負責拍攝。該片講述了兩位青年戀人沒有屈服於第三者及雙方家庭勢力的阻撓,他們經過一番周折,終於結為伉儷的故事。影片文學氣息濃厚,溫純而富有感染力。同時,該片取材於18世紀英國著名女作家JaneAustin的同名小說,小說於作者去世後第二年發表。

基本信息

《諾桑覺寺》DVD封面

《諾桑覺寺》影片於1986年由BBC廣播公司負責拍攝。該片講述了兩位青年戀人沒有屈服於第三者及雙方家庭勢力的阻撓,他們經過一番周折,終於結為伉儷的故事。影片文學氣息濃厚,溫純而富有感染力。同時,該片取材於18世紀英國著名女作家JaneAustin的同名小說,小說於作者去世後第二年發表。


影片概述

英文名:Northanger Abbey

《諾桑覺寺》《諾桑覺寺》

簡體中文名:諾桑覺寺
出品年代:1986
語言:English
製片國家/地區:英國
導演:JonJones
主演:FelicityJones/JJFeild
官方網站:http://janeausten.it​v.com/#/Northanger_A​bbey/
英國BBC廣播公司名著片單本劇《諾桑覺寺》拍攝於1986年,但就作品的創作意念以及風格而言與96年乃至2006年的影片毫無兩樣,片中BBC作品的經典要素一應具備,並未有想像中因過於陳舊以至於阻礙閱讀的“年代印記”出現。銀幕比例為4:3,但從畫面效果來看應該是膠轉磁的電視劇,另外,接近90分鐘的片長設定也突出了“電影特徵”--或許由於最近二三百分鐘的大部頭BBC電視劇看得比較多的緣故,欣賞《諾桑覺寺》時只覺特別清新簡約,女主角撲閃撲閃的大眼睛尤其使人印象深刻。

BBC名著劇集中展現紳士淑女階層文化的方面一向引人注目,這回《諾桑覺寺》也無例外,而且,劇中所演繹的傳統英國社會交際禮儀習俗活動還有一些新的內容出現,舞會、下午茶、晚餐Party……精緻優雅的貴族生活賞心悅目,也將人世間的美醜善惡襯托得淋漓盡致。觀眾瞳孔放大之餘,恐怕還會為男主角亨利提尼的講究辭令口才卓著驚嘆不已。自始至終,本劇突出了“文學片”的特質,劇中人物的對話既是智慧的交鋒,又充滿哲理,十分耐人回味。

影片簡介

女主人公凱薩琳喜歡看魔幻小說,女人所特有的敏感而旺盛的想像力使她眼前的世界與真正的現實拉開了距離,因此,她的諾桑覺寺之旅猶如深入迷宮,充滿奇遇。凱薩琳腦海中不斷出現自己被魔王俘虜並期待英雄到來的幻想畫面,魔王形象兇殘,兩手沾滿鮮血——實際上,這是作者以近乎童話般的筆調諷刺了追逐名利、心存門第之見的貴族老爺,凱薩琳作為一位新女性當然有勇氣面對邪惡勢力的壓迫,最終等到了與愛人深情擁吻的一刻。最有意思的是古堡探秘的劇情,令人想起帶有密室藏人、幽魂不死情節的《簡愛》《蝴蝶夢》,看來英國女作家們對神秘主義魔幻色彩抱有共同的愛好。

相關影評

《諾桑覺寺》《諾桑覺寺》
影評一:
電影的敘述可以說是中規中矩的表現原著,也正是這一點,使得全片顯得古典清新,優雅簡潔。依然是那一場場會叫夏洛蒂勃朗特(《簡愛》作者)生厭的茶話會與餐舞會,奧斯汀筆下的常見場景與獨特風格,她可以讓重複的人與重複的事煥發出時刻不同的生氣,這一次是CatherineMorland,這個貧窮的鄉下姑娘可不像伊莉莎白那樣聰慧過人言辭風趣,年少天真的她正沉迷於魔幻主義小說,一面把小說里看到的情節想像到現實裡頭,一面又對社會與現實充滿了無知與幼稚,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年輕美麗,善良單純,她讓好心的Mr.andMrs.Allen帶到了BATH,那個時代的英國社會到了適婚年齡的女孩們需要去找個能給她“針線錢”的丈夫,而尋找丈夫的途徑正是來到一個更大的城鎮,通過一次次的聚會來擴大社交,從而達到結交年輕男子的目的。

CatherineMorland的運氣很好,頭一次參加舞會就遇到了英俊的HenryTilney,一個英俊的少年,職業是牧師,父親是財雄勢大的貴族,而家就住在盛名遠播的諾桑覺寺,如此高貴的家庭按說Catherine是高攀不起的,所幸她有著單純的頭腦,在一開始就以為愛情是雙方情投意合的事而已,此外,個別惡意人士的謠言及誤會使得Tilney將軍一家以為Catherine是ALLEN先生的大額遺產繼承人,陰差陽錯之下Catherine被邀前往諾桑覺寺做客,老奸巨滑的Tilney將軍打算讓兒子娶這個有錢的女人來擴充自己的財產,而在這一過程里Catherine與Henry的感情日益增進,可真相總會到來,並且真相以極其無情殘酷的姿態到來------關鍵就要看英俊的Henry做出怎樣的抉擇,在那個年代裡,如果違抗父母的要求,就意味著放棄了財產繼承權,一文不名。

故事沒有《傲慢與偏見》那樣犀利有趣,跌宕起伏,但單純的情境下亦有一種如童話般草長鶯飛的風味,影片最成功的地方是選對了演員,女主角FelicityJones非常年輕,膚如凝脂,吹彈可破,眼神純真無邪,談吐間天真而略為幼稚,尤其是幾場夢境裡的戲,極好的把握了人物既單純又受魔幻小說影響的可愛;JJField飾演的男主角英俊優雅,幽默風趣,兼具著少年的不羈與成年男子的魅力,舉手投足間又有著強烈的古典氣息,非常迷人。兩位俊男美女清新自然的表演為全片增色不少,整部影片彰顯出清新雋永的氣質。唯一的遺憾是結尾處理偏於倉促,不夠盡興。

影評二:
不夠知名的小說,默默無聞的創作班底,名不見經傳的男女主角,正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和它的主人公一個鄰家女孩一樣,如果是在沒有太多的期待之下觀看反而會帶來無數的意外和驚喜,尤其看完那部令人愛恨交加的《成為簡·奧斯汀》之後,或者依舊懷念哪一年版的《傲慢與偏見》或者《理智與情感》等等。
影片最值得稱道的一點是,如同奧斯汀的忠實讀者一樣,它對原著進行了最忠實的改編,人們甚至可以拿著小說與電影進行比較,所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在最大程度上儘可能接近原著,每一個章節的主要細節和重要對話都在電影中最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十分有趣的是,電影的第一句正式台詞,即簡·奧斯汀的畫外音就出自於小說的開頭第一句話。接下來你還會發現,簡·奧斯丁的小說其實就已經是一部撰寫得差不多快要完工的電影劇本,編劇負責的工作也就是進一步刪減和修繕,直至搬上銀幕。

同樣是典型的英國鄉村田園風光,有一對開明慈愛的雙親,一大幫兄弟姐妹,和一個初涉人世的青春少女。在女孩的世界裡,沒有沒有貧困、腐敗、野心、邪惡和戰爭,一切都是美好的,除了等待白馬王子的出現。即使在銀幕上看過無數次的舞會,男主角與女主角的初次相識,深情對舞,其間穿插了他們機智幽默的對話,依然在講述著一個成人愛情童話故事。圍繞著屈指可數的幾戶人家所關切的女大當嫁的核心主題,看似狹窄的生活和瑣碎的題材,卻值得人們細細品位,這樣才能發現這也是一個包羅萬象、意味無窮的世界。

奧斯汀給這部小說取的名字本來是《凱薩琳小姐》,但在發行的時候被出版商更名為《諾桑覺寺》。結合作品的主題和內容來看,改後的片名增添了幾分哥德式的味道。影片也在展現浪漫愛情和家庭喜劇生活的同時,用了不少篇幅來描寫主人公小女孩凱薩琳異想天開的那個奇異世界,因為女孩當時正熱衷於閱讀哥特小說,當諾桑覺寺的男主人邀請去作客的時候,女孩不禁欣喜若狂,一心想著能在古剎中經歷風險,嘗一嘗心驚肉跳的滋味。於是憑著哥特小說在她頭腦中喚起的種種恐怖幻影,在寺里展開了一次次荒唐的“冒險”活動。

如果非要在奧斯汀和瓊瑤的作品中尋找共同點,那么就是二者的小說都很適合拍成電影,並且被一部分消費者劃在言情類的範疇中。而從李安的電影來看,這位將東西方文化結合得出神入化的華人導演,似乎更青睞於把奧斯丁和張愛玲放在一起相提並論,於是有了《理智與情感》還有今年的《色·戒》。三個世紀以來,奧斯丁也是唯一一直能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的作家,她最大的樂趣就是塑造各種各樣的人物,用充滿幽默情趣的對話賦予他們鮮明生動的性格。

只不過,人們不需要像閱讀莎士比亞一樣進行大量閱讀才能對其作品進行評頭論足,只需要翻看其中一部分哪怕是一部小說,就可以輕鬆地表達出對奧斯汀作品的喜歡和不滿,作出褒貶不一的評價。“可能我改編有點過頭了,真是不害羞啊!”這就是改編了奧斯汀六部小說中四部的劇作家安德魯·戴維斯所說過的一句話。無論如何,奧斯汀正是用精湛優美的語言文字,對千姿百態進行恰如其分的描述,展現出對人性最透徹的理解,處處閃爍著智慧與幽默的火花。

相關小說

《諾桑覺寺》《諾桑覺寺》
《諾桑覺寺》,與其他五部奧斯丁的長篇不同,採用了公開的敘述者和外露的作者型的敘述聲音,展現了作者權威。它是奧斯丁打算出版的第一部小說,定稿完成於1797年左右,即奧斯丁大概22歲的時候。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初露鋒芒,文風初步成形,就是以“一個村鎮上的三、四戶人家”為生活背景,以極具諷刺的筆法敘述一個婚嫁故事。
《諾桑覺寺》是一部非常有文學色彩的長篇小說,第一章便引述了許多詩人、劇作家的詩句,其中便有兩處引語來自莎士比亞的兩個劇本。而書中第五章與第十四章,還用很大篇幅討論長篇小說的地位。這些都是針對當時極流行的哥德式(恐怖)小說而發的。《諾桑覺寺》的書名即與哥德式小說相類似,而且小說後半部的地點亦在過去曾是一座女修道院的蒂爾尼家族的住宅內;小說的情節也是隨著女主人公讀了哥德式小說之後要在現實生活中天真地按部就班去尋找刺激而步步深入的。然而,奧斯丁的《諾桑覺寺》卻是一部與哥德式小說截然不同的現實主義作品。

作者簡介

《諾桑覺寺》簡·奧斯汀
簡·奧斯汀,1775年12月16日出生於英格蘭漢普郡斯蒂溫頓村,長於英國南部有文化教養的牧師家庭,她的父親喬治·奧斯汀系牛津大學畢業,兼任兩個教區的主管牧師。有六個兄弟和一個姊姊,7歲時隨著姊姊和表姊前往牛津求學,13歲開始嘗試寫作,21歲完成第一部小說。
做為英國最受推崇的小說家,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感傷》是她的處女作,隨後又接連發表了《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花園》(1814)和《愛瑪》(1815)。《諾桑覺寺》和《勸導》(1818)是在她去世後第二年發表的,並署上了作者真名。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