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繡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詠繡障》 

【創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胡令能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詠繡障

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

繡成安向春園裡,引得黃鶯下柳條。

註解

①花蕊(ruǐ):花心。這裡指花朵。嬌:指花朵美麗鮮艷。

②拈(niān):用兩三個指頭捏住。床:指繡花時繃繡布的繡架。

③安:安置,擺放。

④下柳條:從柳樹枝條上飛下來。

意譯

傍晚時分,堂屋前面的花朵開放得鮮艷美麗,女工們拿著描花的彩筆,精心地把花朵描在繃著繡布的繡架上。繡成的屏風擺放在春天的花園里,因繡得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黃鶯飛下柳條,向著繡障中的花間飛來。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讚美刺繡巧奪天工的詩。首句“日暮”、“堂前”點明時間、地點。“花蕊嬌”,花朵含苞待放,嬌美異常──這是待繡屏風(繡障)上取樣的對象。

首句以靜態寫物,次句則以動態出人:一群繡女正競相拈取小巧的畫筆,在繡床上開始寫生,描取花樣。爭先恐後的模樣,眉飛色舞的神態,都從“爭”字中隱隱透出。“拈”,是用三兩個指頭夾取的意思,見出動作的輕靈,姿態的優美。這一句雖然用意只在寫人,但也同時帶出堂上的布置:一邊擺著筆架,正對堂前的寫生對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繡床。

三四句寫“繡成”以後繡工的精美巧奪天工:把完工後的繡屏風安放到春光爛漫的花園裡去,雖是人工,卻足以亂真,連黃鶯都上當了,離開柳枝向繡屏風飛來。末句從對面寫出,讓亂真的事實說話,不言女紅之工巧,而工巧自見。而且還因黃鶯入畫,豐富了詩歌形象,平添了動人的情趣。

從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繡成”,整個取樣與刺繡的過程都省去了,像“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羅隱《繡》)那樣正面描寫繡活進行時飛針走線情況的詩句,是不可能在這首詩中找到的。

沈德潛在論及題畫詩時說:“其法全在不粘畫上發論。”(《說詩晬語》卷下)“不粘”在繡工本身,不以正面敷寫爭巧,而是以映襯取勝,也許這就是《詠繡障》在藝術上成功的主要奧秘。

作者簡介

胡令能,唐代詩人。生卒不詳。曾隱居圃田(河南中牟縣)。唐貞元(785-805)、元和(806-820)時期人。家貧,少為負局鎪釘之業(修補鍋碗盆缸的手工業者),人稱“胡釘鉸”。因居列子之鄉,故常祭祀列子,又受禪學影響。工詩,事跡略見《唐詩紀事》。《全唐詩》存其詩四首。詩寫得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