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訴訟筆錄》講述了亞當·波洛的流浪生活,在世人眼中,他是一個終日無所事事,在海灘、大城市中流浪的人。他與狗為伴,擅自住入無人居住的空房子,絲毫不關心社會、城市的種種訊息與動靜,也不思索自己的過去,回憶自己的親人,考慮自己的將來,似乎與現代社會斬斷了一切聯繫。他在感覺方式中始終保持一種直感的方式,並且拒絕將直感朝理性的、思維的方向提升。同時他力圖物化自己,使自己消散融化為宇宙中的一點物質。最後因在大街上發表“怪誕”的演說被警方視為精神病人而送入醫院,而他與醫療小組針鋒相對的交談中表現出了極高的智力和驚人的思辨能力,可見他並非作為現代文明社會中一個不開化者、野蠻人來反對現代文明的,而是作為現代文明的掌握者對它進行詰難。本書寫作時正值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不久,作者坦言當時法國人生活在巨大的戰爭陰影之下,人人自危,而他在咖啡館中創作時將飄過耳邊的談話和報紙新聞的片斷融合到文本中,忠實地再現了人性的異化過程。
基本資料
作者:勒·克萊齊奧
譯者:許鈞
副標題:法國廿世紀文學叢書
ISBN:9787539607511
頁數:300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1992
定價:11.0
內容簡介
《訴訟筆錄》描述了流浪漢亞當·波洛的神奇流浪生活方式和他的精神世界,充滿了跳躍思維和驚世駭俗。
作者簡介
勒克萊齊奧全名讓-瑪麗·居斯塔夫·勒克萊齊奧(1940-),法國作家,“新寓言”派代表人物。曾出版五十餘本著作,作品有小說、隨筆、翻譯作品等,代表作有《訴訟筆錄》、《尋金者》和《沙漠》等。勒克萊齊奧在創作初期受到法國“新小說”派的影響,致力於將文字從日常的平庸狀態中釋放出來,使之重現本質現實,這一時期銳意創新、手法大膽,主題上關注的是現代社會問題,對後工業社會和現代文明持反抗態度,希望重新回到大自然。創作後期轉為探索童年、旅行等主題,風格趨向於平和穩健。勒克萊齊奧於1963年發表第一本小說《訴訟筆錄》,探討西方社會面臨的困擾和恐懼,當年即獲得法國重要文學獎勒諾多文學獎,一舉成名。1980年,小說《沙漠》獲得法蘭西文學院頒發的保羅·莫朗文學獎。1994年,勒克萊齊奧被法國著名文學月刊《讀書》評為“在世最偉大的法語作家”。
2008年10月9日,68歲的勒·克萊齊奧因其作品“展現詩意冒險和感官狂喜”獲得200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版權資訊
作者:(法)勒克萊齊奧 著,許鈞譯
出版時間:2008-10-1
字數:139000
版次:1
頁數:286
開本:大32開
印次:1
紙張:膠版紙
ISBN:9787532746606
包裝:平裝
定價:¥28.00
編輯推薦
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一位追求重新出發、詩意冒險和感官迷醉的作家,一位超越主導文明、在主導文明之下求索人性的探險者。
作品介紹
亞當·波洛是一個終日無所事事,在海灘、大城市中流浪的人。他與狗為伴,擅自入住無人居住的空房子,絲毫不關心社會、城市的種種訊息與動靜,也不思索自己的過去,回憶自己的親人,考慮自己的將來,似乎與現代社會斬斷了一切聯繫。最後因在大街上發表“怪誕”的演說被警方視為精神病人而送入醫院,而他與醫療小組針鋒相對的交談中表現出了極高的智力和驚人的思辨能力,可見他並非作為現代文明社會中一個不開化者、野蠻人來反對現代文明的,而是作為現代文明的掌握者對它進行詰難。
主人公取名亞當,顯然是作者有意為之,他是人類的一個縮影。作品揭示了人類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異化的現象,表達了作者對人將失去大自然、失去自己的個性、甚至在高度規範化的社會活動中失去自己真正存在意義的憂慮。
在寫作手法上,《訴訟筆錄》與傳統小說大相逕庭,不僅沒有完整嚴密的故事、情節鬆散,展現的形象也零星、分割。文中對於客觀物件的形狀、線條、色彩觀察入微、描寫細緻,繼承了“新小說”派的風格。另外,字裡行間常見超現實主義的隱晦聯想,和明顯受到象徵主義影響的怪異比喻。小說出版不久,即獲得法國文學大獎勒諾多獎。
小說寫作時正值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不久,作者坦言當時法國人生活在巨大的戰爭陰影之下,人人自危,而他在咖啡館中創作時將飄過耳邊的談話和報紙新聞的片斷融合到文本中,忠實地再現了人性的異化過程。
戴高樂曾評價道:“《訴訟筆錄》讓我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也許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翻譯家
許鈞,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法語語言文學系教授。他是國內著名的法語文學翻譯家、研究專家,翻譯、編著成果豐富,如《榿木王》、《無知》等,是米蘭·昆德拉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譯者,更是勒克萊齊奧研究專家。
裝幀設計
設計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洛麗塔》、《在路上》、《一個人的好天氣》、《達摩流浪者》等高人氣圖書的金牌平面設計師陸智昌先生,傾力承擔本書裝幀及宣傳策劃的整體形象設計。
書籍目錄
《訴訟筆錄》內容簡介
《訴訟筆錄》第一部分 A——H
《訴訟筆錄》第二部分 I——P
《訴訟筆錄》第三部分 R
《訴訟筆錄》第四部分
圖書文摘
有一回,時值酷暑,有個人坐在一扇敞開的窗前,這是個身材異常高大的小伙子,背稍有點駝,名叫亞當,亞當·波洛。他像是個乞丐,四處尋找陽光,有時坐在牆角,幾乎不挪身子,一呆就是幾個鐘頭。他從來不知自己的雙臂派何用場,通常讓它們順著軀幹晃動,儘可能不碰一下。他好似那些染病的動物,動作挺靈巧,藏在洞穴里,嚴密戒備著危險,戒備著來自地面的危險,它們以自己的皮毛為掩護,幾乎與地面渾為一體,難以分辨。他躺在敞開的窗戶前的一把長椅上,光著脊背、腦袋、雙腳,斜對著天空。身上,他只穿著一條本色的破布褲子,汗漬斑斑,褲腿一直卷到膝蓋。
黃光正面打在他的身軀上,但沒有反照:黃光立即被潮濕的皮膚所吸收,未反射出一絲光亮或發出任何微弱的反光。他自己心中有數,一動不動,只是不時地把香菸送到唇間,吸上一口。
當香菸抽盡,燒到他的拇指與食指,不得不扔到地上時,他才從褲袋裡掏出一塊手絹,大大咧咧地揩拭胸脯,前臂,脖根與腋窩。一旦揩去一直保護著皮膚的那層薄薄的汗泥,皮膚即刻閃現出火一般的光亮,且亮中透紅。亞當站起身來,較為快速地走向屋子深處,走向陰涼的地方;從扔在地上的一堆毯子中拎出一件舊棉布襯衣,不知是絨布襯衣還是平布襯衣,抖一抖,往身上一套。他一彎腰,衣服便裂開個口子,正好在後背正中兩塊肩胛骨間,口子裂得很有特色,像一塊硬幣大小,恰巧豁露出三條尖尖的椎骨,緊繃的皮膚下,像是指甲上套了一層橡膠薄膜。
亞當連襯衣的扣子也沒扣,從毯子間拿出一個黃色的筆記本,像學生作業簿那樣大小,本子的首頁寫著抬頭,像是一封信的格式:
我親愛的米雪爾:
接著,他又回到窗前坐下。此刻,衣服緊貼著他身子的兩側,為他擋住了陽光的直接照射。他打開膝蓋上的筆記本,翻了翻本子裡寫得密密麻麻的紙張,片刻,從口袋裡掏出一支原子筆,念了起來:
我親愛的米雪爾:
我多么希望房子一直都空著。但願主人不要很快歸來。
近段時間以來,我所夢寐以求的生活是這樣的:在窗下面對面放置兩把長椅,這樣到了正午時分,我就可以躺下,迎著太陽睡大覺,面前就是一片風光。聽別人說,那風光美極了。要么我就迎著陽光側過點身體,突出我腦袋的黑影。四點鐘,若太陽西沉了,或者光線更直了,我就伸展開身軀,此時,太陽約摸掛在窗戶的四分之三處。我看著太陽,它圓圓的,整個兒倚靠著窗台,倚靠著大海,也就是倚靠著天際,完全是垂直的。我任何時候都呆在窗前,自信所有的時光都默默地屬於我,而不屬於任何人。這真滑稽。我就這樣一刻不停地迎著太陽,幾乎一絲不掛,有時乾脆赤身裸體,細細地觀看著天空和大海。我真高興人們都以為我死了。開始我不知道這座房子是廢棄的,這可是不常出現的好運氣。
當我下決心住到這兒來時,我帶上了所有的必需品,像是去垂釣,到了夜裡又摸回家,把我的機車推進海里。就這樣,我讓大家都以為我死了,我再也用不著讓人相信我是個活人,而且為了讓自己活著,還得做許許多多事情。
滑稽的是,一開始大家就沒有注意什麼;我幸虧沒有多少朋友,也不認識姑娘,因為往往是這些人先來跟你囉唆,讓你別再犯傻,還是回到城裡去,像以前一樣另起爐灶,當作什麼也未曾發生過:也就是說,仍舊是老樣子,咖啡、電影、鐵道,等等。
我時不時到城裡買些吃的,因為我吃得多,也吃得勤。誰也不詢問我什麼,我也沒有多少可說的;這並不讓我感到難受,因為多年來,人們已經讓我習慣於不吭聲了,我可以輕而易舉地被人當作聾子,啞巴,瞎子。
他停了數秒鐘,在空中轉了轉手指,像是放鬆放鬆;接著,他重新朝筆記本俯下身子,太陽穴上的青筋鼓鼓的,蛋形的腦殼上披著濃密的頭髮,任憑太陽猛烈照射;這一次,他寫道:
我親愛的米雪爾:
多虧了你,米雪爾,因為你的存在——我相信你——我與塵世才有了唯一可能的接觸。如今你在工作,你常到城裡去,置身於十字街頭,置身於閃光信號燈中,上帝知道還置身於什麼之間。你跟不少人說你認識一個十足的瘋傢伙,孤獨一人生活在一座廢棄的房子裡,他們都問你,為什麼不把他關進瘋人院?我呀,告訴你,我並不反對,我可不怕難為情,我覺得這也不失為一種方式,就如另二種方式一樣,住著一座漂亮的房子,擁有一座法蘭西式的美麗的花園,有人侍候你吃喝,安安逸逸地度完人生。其餘的一切無關緊要,這並不妨礙人們發揮想像力,寫出類似這樣的詩句:
圖書書評
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一位追求重新出發、詩意冒險和感官迷醉的作家,一位超越主導文明、在主導文明之下求索人性的探險者。——瑞典皇家學院
如果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評一個“最佳處女作獎”,勒克萊齊奧的《訴訟筆錄》應是重要備選。讀罷此書,更強烈的衝動是會十分好奇:勒克萊齊奧接下來的作品寫什麼。很明顯,勒克萊齊奧在這部小說中一出手,就讓主人公退回到一種人類的原初狀態,幾乎嘗試給現代文明來了一次清零。這樣的大膽筆法,在絕大多數的名作家身上,並不容易見到。——豆瓣讀書 羅豫
社會評論
200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對他了解不多。據說他的處女作、長篇小說《訴訟筆錄》一出版就非同凡響。法國文學專家說普通讀者可以由這本書讀起,對這位獲獎作家有初步的了解。請介紹一下這本小說。
讀者萬立閩
《訴訟筆錄》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在1998年就出版了。我們請書評人陳增爵先生將此書作個介紹。
——編者
如果說小說應該有人物,《訴訟筆錄》的主要人物是一個終日無所事事,在海灘、大城市中放浪形骸,甚至與狗為伴的流浪漢。
如果說小說應該有情節,《訴訟筆錄》的情節是這個叫亞當·波洛的流浪漢的生活。然而鬆散的情節,並沒有構成完整嚴密的故事。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將故事分割,拆卸成一塊塊零星部件,用“搭積木”的方式任意堆砌。因此,常規的閱讀思維便有幾分迷茫,讀者的情商和智商都面臨著測試:你要在“一地雞毛”的瑣碎文本中,猜測、揣摩、尋覓那一塊塊零星部件之間依稀可辨的銜接痕跡。好在這些部件殘留的聯結關節點,是與小說中對於生活日常事物的客觀描寫緊密相隨的。這些描寫極為細緻,從色彩、光澤,到質地、形狀,甚至聲響和氣味,纖毫畢現。正是小說里如此對景色、物件、人物、舉止的觀察入微和逼真描摹,以及想像力豐富的形容和色彩感強烈的比喻,誘惑著人們繼續閱讀,嘗試品味文字隱晦得怪異的聯想,用自己的感覺去體會作者的感覺,然後,再用這種感覺拼合情節的部件,試圖復原故事的敘述軌跡。
《訴訟筆錄》的主人公被命名亞當·波洛含有意義——“亞當”,有西方宗教文學的烙印。他是人類的縮影,又是男子。於是他的感覺和觀察視角也具有雄性動物的屬性。小說中,他效仿狗的行為,蹲在海灘上一個在曬日光浴的女遊客身邊,邊用枯樹枝剔自己的腳趾縫,邊仔細窺探她女性的體態;當他因在大街上發表“怪誕”的演說,被關入精神病院,作為病例,被醫學院學生當作分析對象時,亞當同樣不住偷窺其中一個漂亮女學生的頸脖,和她低領敞開的袒胸。《訴訟筆錄》如此寫出亞當原始的生物性,同時又賦予他智慧和理性的思索。他讀過許多書,對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的知識有廣泛的理解,而且見解深刻。
《訴訟筆錄》講述著這么一個看似行為與內心極其矛盾的流浪漢的可疑行跡。他擅自闖入暫時無人的海灘別墅居住,衣著落拓,對社會、城市的脈動毫不關心,似乎斷絕了與現代文明社會的聯繫,卻又以一種直感的方式,感覺著現代文明世界的繽紛色彩和光怪陸離。直感的感覺形象,和基於反叛現代文明的理性思考,糾纏著他,化諸互不關聯的語詞,跳躍著次第呈現。記錄這感覺和思考——清晰的感覺和混亂的思考,就構成了《訴訟筆錄》的文本。至於亞當的人物形象,他的過去、他的親人、他詰難現代文明的緣由,他與女朋友米雪爾的關係,諸如此類常規小說中讀者感興趣的糾葛,也在清晰感覺和混亂思考的伴隨中,逐一現身。然而作者仿佛無意關注。在《訴訟筆錄》里作家勒·克萊齊奧濃墨重彩的,只是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