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馬斯洛的“第三思潮”是人類了解自身過程中的又一塊里程碑。——《紐約時報》
馬斯洛是自弗洛伊德以來最偉大的心理學家。20世紀下半葉屬於他。
——安松尼·蘇迪奇
內容簡介
馬斯洛(1908—1970),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馬斯洛對人的動機持整體的看法,他的動機理論被稱為”需要層次論”。196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33年在威斯康星大學獲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到布蘭代斯大學任心理學系教授兼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獲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進行研究。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目錄
導論前言
第一章 以問題為中心
1.最有反辯力的思想
2.公正的觀察
3.防止受價值觀干擾的最好途徑
4.人與自然界的法則
5.知識過於狹窄的人成不了大事
6.人性的驅動力
7.排除意圖的投射
8.隱蔽天才的敵人
9.從內部增強認識的能力
10.接受一種責任
11.達到真正的承受
12.危險的恩賜
13.不值得做的事情
14.丟掉“對溫情的禁忌”
第二章 抵抗恐懼的威脅
15.坦然面對“無知的嘲弄”
16.與任何人溶合的“定律”
17.調動工作熱情的力量
18.“現在我將如何行動?”
19.來自存在愛的知識
……
第三章追求成功狀態
第四章加強自身欲望
精彩書摘
1.最有反辯力的思想在人類社會中,各種各樣的需要也同樣在驅動著科學家。這些需要是人類所共有的,例如,對食物的需要,對安全、保護及關心的需要,對群居、感情及愛的需要,對尊重、地位、身份以及由此而來的自尊的需要,對自我實現或發揮個人所特有的和人類所共有的多種潛能的需要。對於心理學家來說,這些需要是最為熟悉的,究其原因,是因為它們受到挫折而引起的病態。
對於純粹知識的認識性需要或好奇,以及對於理解--哲學解釋、神學解釋、價值體系解釋--的需要則研究較少,但只要通過普遍觀察就可以全盤可知了。
最後,還有最少為人知的審美的需要--對於美、對稱,也許還包括對於簡潔、完滿、秩序等的活動,以及表達、表現的需要,還有與這些審美需要有聯繫的、使某事趨向完滿的需要。 現在看來,似乎所有其他需要、欲望或驅力不是上面所列舉的基本目的的手段,就是神經病的,或是某些學習過程的產物。
顯而易見,科學哲學家們最關注的就是認知的需要。在科學的自然歷史階段,推動科學向前發展的最大動力是人的持久的好奇心。在更高一級的理論化和抽象化的水平階段,科學同樣產生於人的持久的理解、解釋以及系統化的欲望。然而,對於科學特別不可缺少的是後一種理論的衝動,因為純粹的好奇心在動物那裡也很常見。
當然,其他動機也存在於科學發展的整個階段。最初的科學理論家常常認為,科學在本質上是一種幫助人類的手段,而這一點現在卻常常被忽略。例如,培根就期望科學能大大改善人類的貧窮以及疾病的蔓延。現已查實,甚至在希臘科學中,儘管柏拉圖式的純粹非體力的沉思是一種牢固的傳統,但注重實際和人道主義的傾向卻相當有力。
一般來說,夫妻之間的趨同和歸屬的感情,以及更強烈的對人類的愛的感情,往往是許多科學工作者的原始動機。他們投身於科學,就像他們同樣也會投身於社會工作或者醫學一樣,都是為了幫助、服務於人們。
最終,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任何人類的需要都可以成為涉足科學、從事或者深入研究科學的原始動機。科學研究既可以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又可以作為一種取得威望的源泉,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或者是滿足任何精神需要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