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詩·結髮為夫妻》

《蘇武詩·結髮為夫妻》這首詩在徐陵的《玉台新詠》中題作《留別妻》,舊傳為蘇武初出使時留別妻子之作

作品信息

【名稱】《蘇武詩·結髮為夫妻
【年代】漢代
【作者】無名氏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蘇武詩
結髮為夫妻①,恩愛兩不疑。
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②。
征夫懷往路③,起視夜何其④。
參辰皆已沒⑤,去去從此辭。
行役在戰場⑥,相見未有期。
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⑦。
努力愛春華⑧,莫忘歡樂時。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作品注釋

①結髮:束髮,借指男女始成年時。古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束發,以示成年。 
②嬿婉:歡好貌。 
③懷往路:想著出行的事。“往路”一作“遠路”。 
④夜何其:語出《詩經·庭燎》:“夜如何其?”是說“夜晚何時?”其,語尾助詞。 
⑤參(shēn申)、辰:二星名,代指所有星宿。這句是說星星都已隱沒,天將放曉了。 
⑥行役:赴役遠行。 
⑦生別:生離死別。一作“別生”。滋:多。 
⑧春華:春光,借喻少壯時期。

作品考證

今人談古詩,常常會有不同的角度。研究者注意較多的是作品的真偽及本事出處;而一般讀者欣賞的則是詩的本身所能帶來的審美情趣。例如關於舊題為漢代蘇武和李陵的五言詩,就存在這個問題。宋代文豪蘇軾因不滿《文選》的編選,首先在相傳為蘇、李的長安送別詩中讀出了“江漢”二字,便據以懷疑是後人的偽作。而以博學著稱的洪邁,也在《文選》所載李陵《與蘇武三首》詩中發現了“盈觴”之“盈”犯了漢惠帝的諱,於是愈堅蘇軾之說。後來明清及近代學者顧炎武、錢大昕和梁啓超等人也展轉相承,於是蘇、李詩之偽幾成定讞。而今人汪辟疆先生卻力排眾議,以為《文選》中《蘇武詩四首》為別李陵之說起於唐代,“江漢”、“盈觴”也難定二人詩之偽,他主張“與過而疑之,寧過而存之”(《漢魏詩選按語》)。至逯欽立先生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即基本採取了“存之”的態度。不過他採取了一種比較審慎的方式,這就是既不認為是蘇、李之作,同時也不認為是“六朝擬作”,而是把這些作品均歸入東漢卷,並系之於“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以上是歷代學者從考證角度來談蘇、李詩的一些概況,與今天從欣賞角度來讀這些作品有所不同。不過,至少有二點是不應忽視的,即《文選》和《古文苑》所傳蘇武、李陵詩是漢代作品(蘇軾亦謂這些詩“非曹、劉以下諸人所能辦”),但所寫內容又與歷史上西漢時蘇武與李陵之別無關。這是考據為今天鑒賞這些詩作提供的基本點。

作品鑑賞

這首詩在徐陵的《玉台新詠》中題作《留別妻》,舊傳為蘇武初出使時留別妻子之作。然而今讀詩中“征夫懷往路”、“行役在戰場”諸語,詩中的主人公應是一個即將應徵出戰的青年男子,作品所表現的也是漢代末期常見的征夫別妻的主題。
詩的前四句寫一對青年男女正沉浸在新婚的歡愉之中。“結髮”是古代男子二十束髮加冠、女子十五束髮為笄表示成年的一種儀式,詩中的青年男女到了這個人生的美好時刻便結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婚後生活過得十分美滿、幸福。“嬿婉”語出《詩·邶風·新台》:“嬿婉求之”,和順的樣子。這裡用來形容兩人的愛情生活非常融洽,親密無間。這一段用墨不多,卻通過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新婚夫婦那種恩愛、琴瑟和諧的歡樂情景,把一種人生和青春的愉悅傳遞給了讀者。
“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然而嚴酷的現實很快攪散了這對恩愛夫妻“嬿婉及良時”的美夢,一度出現於兩人之間的一小塊晴空被即將出征、離別在即的陰影覆蓋了。作者在此筆鋒陡轉,在點出主人公“征夫”身份的同時,隨即將開頭輕鬆、歡快的氣氛一下子拋入生離死別的無限悲哀。詩中的男子惦念著不久將要上路,時不時地起身探望窗外的天色,因為他心裡清楚地知道,只要天一亮,他就要啟程應徵,那漫無期限的離別將要取代新婚的片刻歡愉。所以當他看到參辰星已在天邊隱去,天將破曉時,心中頓時湧起一般股難以言傳的酸楚。“去去”兩字相迭,生動地表現了主人公道別時那種痛苦不堪、語噎詞塞的情態。人世間的一般離別,已使人為之黯然銷魂,何況新婚嬿爾正是人生“花好月圓”之時,又何況這對年輕的恩愛夫妻所面臨的不是一般的離別,而是奔赴戰場、相見無期的生死離別;這不能不叫人五內俱裂,淚如泉湧。“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讀著這樣的詩句,這對青年男女無限悲愴、難以自持的情景如在眼前,此景此情催人淚下,歷千年而不滅其震撼人心的強大力量。以後宋代詞家柳永寫戀人之別,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雨霖鈴·寒蟬淒切》)之語,元代戲劇家王實甫《西廂記》寫張生、鶯鶯長亭之別,又有“聽得一聲‘去也’,鬆了金釧”的描寫,雖然都有一定的感染力,並與此詩有某種相似之處,但與此詩對封建兵役制給青年男女帶來的心靈創傷的表現相比,畢竟顯得纖弱多了。
末四句寫新婚夫婦臨別時的相互鄭重叮嚀。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對丈夫的囑託,她要丈夫在行役中愛惜自己的青春年華,注意保重身體,同時牢記夫妻間的恩愛與歡樂,體現了一個妻子的關心和擔心;“生當”二句是丈夫對妻子的回答:“若能生還,一定與你白頭偕老,若死在戰場,也將一直把你懷念。”表現了丈夫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這段對話,不僅展示了人物樸實、美好的內心,而且更充實了詩首二句中“兩不疑”的內容,使全詩增添了一種悲劇氣氛。前賢曾謂悲劇就是將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此詩正符合這樣一種說法。男女相愛結為夫妻,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可是在殘酷的兵役制逼迫下,它只能像一朵剛綻放即被摧殘的花,轉瞬即逝,無法追回。
歷史上有許多寫離狀別的佳作,此詩當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它的選材、表達、風格等,都對後代有廣泛的影響。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作《新婚別》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