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當筆者在網路上獲悉94歲高齡的美國經濟學大師弗里德曼在舊金山的家中溘然長逝的訊息時,第一感覺是,一位熟悉而親切的老人離我們遠去了。作為一個研究生時代就熟知這位大師精神的學子來說,有必要寫下一點紀念性的文字,讓更多的人了解大師的生平和思想。
堅持自由資本主義
自從英國工業革命以來,人們對經濟發展模式的信仰猶如衣著時尚一樣搖擺不定。在1930年以前,自由資本主義一直被認為人類最理想完美的制度,這種思想成為被各國政府廣為接受的信條。然而,周期性發生的經濟和金融危機,特別是30年代的大蕭條極大動搖了人們對自由資本主義的信仰。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選擇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國家資本主義”(又被稱為“凱恩斯主義”)。特別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凱恩斯主義”如日中天。
然而,就在凱恩斯主義不可動搖的時候,弗里德曼卻在芝加哥大學挺身而出,他旗幟鮮明地批評政府干預市場。他認為,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並非是自由資本主義的先天缺陷,而是因為貨幣當局執行了錯誤的貨幣政策。
在當時一個篤信政府幾乎可以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時代,他的舉動,被主流經濟學家斥為“異端邪說”。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出來應戰。幸運的是,自70年代始,他的種種預言不幸而言中,西方社會的經濟滯脹(即停滯增長和通貨膨脹共存)成為難以克服的頑症。他的主張隨即影響了美國前總統里根及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執政時的政策。英國開始大規模放鬆政府管制,迎來新一波的私有化浪潮,經濟活力重新被激發。而此後從東歐到亞洲的範圍廣大的市場經濟浪潮,也無不是他的“政府不應干預經濟運行的理論”已被開發中國家的政府普遍接受的明證。
對我國仍有啟迪
弗里德曼也並非不關注最大的開發中國家的中國,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三次訪問我國。蓬勃興起的私營經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深入影響了一大批年輕的中國經濟學家。
在大師的眾多著作中,對於普通讀者而言,較為通俗易懂而又不乏哲理和思辨的著作筆者認為當屬其上世紀80年代的著作《自由選擇》。該書主要通過對3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不斷強化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這一現象的分析研究,十分精闢而生動地剖析了阻礙美國社會進步的各種弊害的根源,重申和捍衛了自由資本主義的精神。
弗里德曼指出,美國的繁榮源於其有限政府體制和廣泛的經濟自由。自由是競爭之母和進步的基石,只有自由才能釋放每個人的智慧;同時,更唯有自由才能為人們提供均等的機會,這是平等的第一要義和真正平等的前提。該書並被製作為12集的電視片,在美國公共廣播公司連續十個星期播放。內容涉及社會福利、教育、最低工資、通脹等現實問題。
有趣的是,著名電影明星、美國加州州長施瓦辛格一上任就延聘弗里德曼擔任顧問。他發表聲明說:“我最初接觸到他有關貨幣、自由市場以及個人自由的權威著作時,彷佛受了當頭棒喝。最後我把他的書及《自由選擇》錄像帶送給數百名朋友及認識的人。”
我國20多年來的經濟成就,同樣是市場經濟力量的又一次證明,是經濟自由和個人自由選擇的一次偉大實踐。但是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市場化改革不足,以公共利益為名行壟斷和管制之實的現象仍普遍存在,仍然在桎梏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時重溫弗里德曼關於自由選擇的思想,仍具有某種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