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臨床心理學屬於套用心理學的範疇。套用心理學是心理學中最有生命力的組成部分,包括工程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組織管理心理學四大領域。臨床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幫助病人糾正自己的精神和行為障礙,通過心理諮詢指導和培養健全的人,以便有效地適應環境和更有創造力。臨床心理學注重對人類個體的能力和特點的測量和評估並根據所收集到的資料對個體進行分析,以支持其所得的有關結論。臨床心理學工作者去幫助那些存在心理困擾的人們,例如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工作就是臨床心理學的重要內容。歷史
產生的背景
臨床心理學的正式出現是在1896年,促使它出現的社會和歷史因素很多,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即在心理學中科學研究方法的使用,對人類個體差異的興趣的發展,以及對行為異常的看法及治療方式等。臨床心理學之父
臨床心理學之父——賴特納·韋特默美國心理學家賴特納·韋特默(1867-1956)是第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在1896年創建了第一個心理診所,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兒童指導診所,並成為臨床心理學產生的標誌。
縱觀心理學的歷史,在19世紀的最後25年裡,心理學在整個歐洲開始發展起來。由於工業化帶來的價值觀的變化,如法國的工業革命使人們追求自由、平等、團結,“以個人命運和權利為基礎的改善社會條件的運動”在整個歐洲大陸逐漸興起。在這種氛圍下,科學,包括實驗,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可概括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自然觀察(如希波克拉底那樣)和反省思維(如哲學研究)。人們開始放棄有限制的觀察並對事件的過程予以預測,懷疑論、相對論、機械論成了新科學的特徵。現實實驗的可能性不僅表現在觀察的形式上,而且從哲學思維中真正地對科學活動進行區分;第二,科學家開始意識到他們能夠影響社會變遷。實際上,這種氛圍也促進了新科學的出現。如心理學在德國,人類學在英國,社會學在法國相繼誕生。科學心理學之父馮特的《心理學原理》一書成功地傳播了心理學,和傳統的哲學傾向不同,該書表現出了實驗的傾向。
除馮特外,其他一些心理學家如布隆塔羅、高爾頓、卡特爾及其研究小組的成員對臨床心理學的創建也有過傑出的貢獻,認為心理意動和物理現象不同,用他們的術語說:“每一個心理現象……我們可能必須以一個客體或最近的客體為參照”。物理客體對實驗來說是易感的,然而,心理客體有其有意性,布隆塔羅認為只有直覺可以接近這些意識。在他的實驗意動性的假說下,心理學主題被置於心理學理論化的中心,成為歐洲臨床心理學中很有影響力的模式。另外,格式塔心理學為許多心理治療模式提供了基礎,並成為當代認知療法的先驅。
成長與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很少有人懷疑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科學或是一種新的職業。這主要是因為實踐的要求和軍事緊急情況的出現。當時心理學已在自然科學中占據一席之地,心理能力的評價和測量,尤其是對智力的評價,對臨床心理學在實踐中的套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比奈—西蒙量表在歐洲和美國,特別是在美國的傳播。與魏特默的測驗相比,比奈—西蒙量表評價了較高的人類功能並考慮了個體差異。當這一量表在教育心理學領域作為對人的歸類普遍套用時,引起了臨床心理學的重視。心理診斷要求評價和診斷心理能力,使用對象由兒童逐漸擴大到成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量表的使用是眾所周知的事,測驗的內容不僅僅是對智力的評價。臨床心理學家被看作專家來評價和解釋對兒童、院外成人患者甚至心理病人的測驗。臨床心理學開始編制測量人格和興趣、情緒的工具,這些工具大多數建立在歐洲心理分析觀點的基礎之上,對北美臨床心理學有很深的影響。心理學家霍爾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邀請弗洛伊德、榮格等心理學家到美國講學,使精神分析的觀點在美國得到了傳播。美國人對精神分析的觀點如此感興趣是因為它對人和環境的關係作出了解釋,臨床心理學不僅需要元素主義和結構主義的觀點,也需要精神分析的這種解釋。在臨床心理學變得越來越需要的時候,對這些人員的訓練和管理就出現了問題,因而急需一個組織機構。當時臨床心理學僅依託於美國心理學會(APA)。1917年,臨床心理學家成立了獨立於APA的組織,雖然只持續了兩年,但是此後逐漸進入了臨床心理學的建立和發展階段。病人一般的心理活動特點
心理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人患病之後,只要意識清楚,也同樣在頭腦中時時刻刻進行著心理活動,這是不言而喻的,但病人與健康人的心理活動既相同又不相同,因為健康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適應社會生活,而病人恰恰是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表現,健康人的心理活動多指向於外界客觀環境,而病人的心理活動則更多地指向於自身與疾病,病人一般的心理活動特點如下:主觀感覺異常
所謂主觀感覺異常,就是指病人患病之後,由於病體的反應,角色的變化和心理衝突,主觀感受和體驗與正常時有了差異。除病體反應外,主要因為病人患病之前集中精力忙於工作和學習,心理活動經常指向外界客觀事物,對自己的軀體狀況不太留意;病人一旦患了病,就會把注意力頓時轉向自身,甚至對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腸蠕動的聲音都異常地敏感。由於軀體活動少,環境又安靜,感受性也提高了。不僅對聲、光、溫溫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連自己的體位、姿勢也似乎覺察得很清楚。比如,一會覺得枕頭低,一會覺得被子沉,一會埋怨床單不平展,不時總翻身。有的會出現空間知覺的異常。正常人認為鮮美的味道,卻可能引起病人反感;正常人認為美麗的顏色,病人看了卻感到討厭;甚至正常人的嬉笑也會引起病人的厭煩。心境不佳、情緒不佳
心境乃是具有傳染性的,比較微弱而持久的一種情緒狀態。病人生了病,是樁不愉快的情緒刺激,容易形成不良的心境。心境不佳,就會看啥啥不順眼,聽啥想啥都心煩。基於這種心境,容易出現焦慮,激怒或消沉。所以,有的病人動不動就生氣,動不動就發脾氣,甚至變得任性起來。病人的這種情緒反應,男性多表現為為一點小事吵吵嚷嚷,女性多表現為抑鬱哭泣。尤其當遇到病情有變化,或做特殊檢查,或準備手術時,情緒更易激惹,以致焦慮、恐懼、睡不好覺,吃不下飯。也有的把內心煩躁轉化為外部行為,如有的突然梳洗打扮,有的理髮刮臉,有的揮筆大量寫信,有的狼吞虎咽地吃起東西來,也有的長時間向窗外眺望,還有的蒙頭大睡等等。
被動依賴
被動依賴是一種順從而嬌嗔的心理狀態。一個健康人一旦生了病,自然就會受到家人和周圍同志的關心照顧,即使往常在家中或單位地位不高的成員,現在也突然升為被人關照的中心。同時,通過自我暗示,病人自己也變得軟綿綿的不象以往那樣生氣勃勃了。這時病人一般變得被動、順從、嬌嗔依賴,情感變得脆弱甚至帶點幼稚的色彩。只要親人在場,本來可以自己幹的事也別讓別人做,本來能吃下去的東西幾經勸說也吃不下;一向意志獨立性很強的人變得沒有主見,一向自負好勝的人變得沒有信心。即使做慣了領導工作和處於支配地位的人,現在對醫務人員的囑咐也百依百順。這時他們的愛和所屬感增加,希望得到更多親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溫暖;否則就會感到孤獨、自憐。
敏感的自尊心
人的價值感和自尊心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自尊和自強是完整人格的優良品質。人有了病,自我價值感必然受到挫傷,自尊心也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傷害。這時病人較之往常更為敏感,點滴小事也要核計核計。有的人被直呼其名,尤其被以床號代替姓名時,心裡就不舒服。疑慮重重疑心是一種自我消極暗示,這種缺乏根據的猜測,將影響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判斷。當病人患病後往往會變得神經過敏,聽到別人低聲言語,就以為是在議論自己的疾病,覺得自己的病情重了,甚至沒救了。對別人的好言相勸也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別人的意思,對吃藥打針處置檢查也疑慮重重,擔心誤診,擔心吃錯了藥,打錯了針。有的憑自己一知半解的醫學和藥理知識,推斷藥物,推斷預後。他們特別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擔心機率為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醫療差錯或意外不幸降落到自己身上。身體某部位稍有異常感覺,便亂作猜測。另外,他們有的還會擔心因病而增加家庭經濟負擔,影響自己的前途等等。
一些病人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學的生理、藥理知識,往往以封建迷信傳說來理解自己生理機能的不正常現象。當病程和他自己預想的不一致時,便陷入胡思亂想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終日。
焦慮、恐懼
焦慮是一種對象不明、不可名狀的擔心和害怕。它既可能來自對本身患病的不安,也可能來自疾病本身的臨床表現。就拿住院病人來說,有人未進醫院時,急盼入院;一旦入了院,咱到病友的介紹,看到周圍一些看病人的狀況,不禁產生一種恐怖感,好像面臨巨大威脅,邁入了生死關頭。他們在精神上十分緊張,怕痛、怕開刀、怕留後遺病症、怕死亡,整天提心弔膽。甚至看到潔白的大衣,雪白的牆,也會產生一種肅穆、死寂的感覺。他們希望對疾病作檢查,而又害怕檢查;他們希望知道診斷結果,又不敢去看診斷結果,心理矛盾重重。他們有的反覆詢問病情;有的雖然避病不談,實則也是憂心忡忡。孤獨感
一個人生病而離開了家庭和工業單位,住進醫院病房,周圍接觸的都是陌生人。醫生只在每天一次的查房時和病人說幾句話,護士定時打針送藥,又極少言談。這樣病人自然產生一種孤獨感。住在小病室的病人以及性格外向的病人更易產生孤獨感。曾有位做骨髓移植的病人,本來住在大病室里,此時病情穩定,一般狀態較好,活動自如。手術前對病人進行了無菌隔離,搬到小病室去住。不料,該病人感到孤單、害怕,有與世隔絕的感覺,變得失眠拒食,結果未待手術,就因極度衰竭而死亡。
期待心理
病人的期待心理乃是指向未來的美好想像的追求。人生病之後,不但軀體發生了變化,心理上也經受著折磨。因此不論急性或慢性病人都希望獲得同情和支持,得到認真的治療和護理,急盼早日康復。這種期待心理促使病人四處求藥,八方投醫。他們寄託於醫術高超的醫生,寄託於護理工作的創新,寄託於新方、妙藥的發明,幻想著醫療奇蹟的出現。總之,就是期待著康復,期待著生存。那些期望水準較高的病人,往往把家屬的安慰,醫生護士的鼓勵視為病情減輕,甚至是即將痊癒的徵兆;當病情加重時,又期待著高峰過後即將出現好轉;當已進入危險期,也期待著有起死回生、轉危為安的可能。
失助、自憐
這是一種無能為力,無可奈何,悲憤自憐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狀態往往發生在患有預後不良或面臨生命危險的病人身上。它是由於心理應激的失控,自我價值感的喪失,自信心的降低而造成的,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塞利格曼(Seligman)認為,當一個人認為他對情境沒有控制力,並因此無力改變它的時候,就會產生失助感。
在失助的心理狀態下,病人往往出現自悲自憐的情緒:“我為什麼偏偏生這種病”,“老天爺為什麼和我過不去”。病人出於絕望,有時無緣無故地大發脾氣,有時表現情緒木僵,麻木不仁,好像大難來臨似的,有的總是照鏡子與自我告別,回首往事,留戀人生。
習慣性心理
病人剛剛生病,往往一時承認有病,一時又常把自己當成健康人。這種心理狀態乃是長期的健康生活的習慣定勢造成的。人們適應環境都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他們雖來到醫院,實則還未進入“病人角色”。病人有這種心理狀態不利於配合治療,不利於安心養病,所以醫務人員應設法讓病人縮短這一過程。可是,當病人一旦適應了病人生活,又往往產生對疾病的習慣性,即按時打針、吃藥,按醫囑辦事,成了自己的行為模式,總認為自己的病需要長期的休養和治療。即使軀體疾病已經康復,心理上也總感到“虛弱”。所以病人應該出院不願出院,應該上班不能上班。這是因為他們在心理上、軀體上又習慣了病人角色,即那種多依賴、活動少和動腦少等病人生活模式,一時改變不過來。
臨床概念
臨床心理學屬於套用心理學的範疇,套用心理學是心理學中最有生命力的組成部分,包括工程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組織管理心理學四大領域。“臨床”一詞原系醫學中的專有名詞,但從臨床心理學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其“臨床”一詞的含義已大為擴展。為了給臨床心理學一個較為準確的定義,就必須先對它的研究對象和主要任務做出正確的估計。依據精神病資料可以確定,真正患有精神病的人只占人群的極少數,約有千分之七或千分之十左右。依據心理衛生學資料確定,沒有任何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人,也只有少數。絕大部分的人正是處在從沒有任何心理問題到精神病這一過渡帶中。假設人的精神健康呈常態分配,便可用圖1來表示。精神病患者是精神病學的工作對象,精神極健康者無需心理學的矯治。那么,處於過渡帶中有種種心理問題和輕重不同的心理障礙的人就是臨床心理學的工作對象。從臨床心理學早期或目前的工作性質來看,它確實是以幫助有行為障礙和精神疾病的人儘快康復為目的。因此,人們自然認為,臨床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知識幫助病人康復的套用學科。然而,臨床心理學的任務並非僅限於此,它還經常幫助正常人,用心理學知識緩解人們的心理壓力,解決人們的心理問題,培養和訓練人們良好的個性,使其達到最有成效的水平並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使正常人的精神活動更具有創造力。
對臨床心理學的定義可以概括如下:臨床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幫助病人糾正自己的精神和行為障礙,通過心理諮詢指導和培養健全的人,以便有效地適應環境和更有創造力。
成功與挑戰
在1980年發生的兩個重大事件改變了臨床心理學家的定向和位置,第一是美國精神病協會出版了《心理紊亂的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三版;第二,美國心理學會把健康心理學界定為套用性學科,然而在成功的後面卻存在一系列的挑戰。人們考慮心理健康和心理紊亂時,越來越多地注意個人的背景、適應水平、嚴重性、個人的特徵模式以及相關的身體疾病等。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必須用同一種聲音說話,但是這一理想的實現還需付出努力,只有達到這一步才有助於對複雜問題(如心理紊亂)的理解。然而,這種努力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比如說,重新採用“心理紊亂”這一在1937年就消失了的表述方法。它最初是被“功能紊亂”取代,後又被“行為偏離”、“異常行為”取代,而問題在於人們對“心理紊亂”這一術語至今還未達成共識。另外,關於心理失調的歸類還沒有一個共識。心理紊亂的多種歸類導致許多理論和實踐陷入困境。例如,當疾病被歸入某一類時,由於各種心理紊亂之間的共同發病現象可能導致武斷。臨床心理特徵的差異威脅著診斷的效度和信度,但是,當前精神病學的診斷至少在臨床心理學領域無疑是有用的。它能幫助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心理紊亂,能幫助我們將心理學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結合起來。所以,威迪格和特魯爾指出,我們應該試探性地使變態心理學適應生物定向特徵的操作標準。(註:Widiger,T.AandTrull,T.L,1991,DiagnosisandClinicalAssessment,inAnnualReviewofPsychology,42.)另外,心理學的診斷意味著維度的考慮,心理正常和心理變態或異常是以一個連續體的形式存在,與心理紊亂的其他歸類不盡相同。健康心理學的發展為臨床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新的契機。臨床心理學在傳統上處理心理紊亂問題,但是也處理與所謂的功能失調和身體疾病相伴隨的心理失調。在這個意義上,心理動力模型幾乎沒有提出心理和身體相互影響的全面解釋,或提出一種強化這些影響的干預的心理技術,然而後者後來發展成為行為矯正和雙向反饋技術,推動了行為醫學的產生,被看作是生物醫學和行為科學的跨學科整合,同時出現了行為健康專業,其目的是維護健康和預防心理紊亂。新的學科——健康心理學涵括了這些發展並建立了新的職業領域。有人認為健康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的差異是前者關心健康,後者關心疾病,但是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因為第一,健康和疾病之間沒有嚴格的界線,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第二,如果臨床心理學對付心理疾病,健康心理學對付身體疾病造成的心理狀態,那么我們傾向於身心二元論;第三,雖然健康心理學強調人類的健康,但是文獻分析表明,出版物的大部分內容是關於心理疾病的。
展望未來
心理動力模型在臨床心理學的最初時期占有重要地位,在20世紀50年代則被行為主義取代。到了現代,出現了不同模式的並存:心理動力模型、人本主義、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等。這些非常豐富、並且經常是不相容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前範式或潛科學階段的出現。如果把不同的模型強行整合為一個模型,這是一種不現實和不科學的做法。所以臨床心理學的發展應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應不斷接收來自不同領域的合理知識,建構自己的理論模型。臨床心理學的實踐需要豐富的知識和科學的態度,必須通過創建模型,對老問題採取新的解決辦法,而且臨床心理學應以多種多樣的方法去解決日益增加的問題。所以臨床心理學應該被視為社會科學。作為一門套用學科,臨床心理學必須以減輕痛苦、提高健康水平、保障人們健康的生活為出發點。同名書籍
書名:臨床心理學作 者:王偉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6-1
ISBN:9787117118750
開本:16開
定價:29.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為衛生部本科精神醫學專業教材之一。本套教材立足於5年制本科精神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遵循本科教材的基本要求,突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注重全套教材內容的有機構成和整體最佳化,內容選擇上反映教學改革成果,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兼顧執業醫師考試的有關要求。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歷史概述
一、概念
二、歷史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發展現狀
一、研究內容
二、發展現狀
第三節 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第四節 發展前景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主要研究方法
一、實驗法
二、臨床法
第二節 研究設計方案
一、實驗設計
二、調查設計
第三節 常用統計學方法
一、因子分析與主成分分析
二、結構方程模型
第四節 常見誤差和偏倚的控制
一、誤差與偏倚
二、病因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三、現況調查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四、定群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第三章 醫患心理與醫患關係
第一節 角色
第二節 求醫行為
第三節 患者心理特點
一、一般心理特徵
二、一般心理需要
三、不同患病階段的心理特點
第四節 醫生、護士心理特點
第五節 醫患關係模式
一、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
二、醫患關係模式
三、醫患間的技術關係與非技術關係
四、如何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
第六節 醫患交往技巧
一、言語交往
二、非言語交往
第四章 臨床訪談
第一節 類型與特徵
一、依據訪談的目的分型
二、依據訪談的結構化程度分型
三、依據訪談的人數分型
四、依據訪談的次數分型
第二節 基本過程
一、介紹階段
二、開始階段
三、主體階段
四、結束
五、終止
第三節 基本技巧
一、建立良好的信任與合作關係
二、傾聽技術
三、參與技巧
四、影響技巧
第五章 心理評估
第一節 基本概念
一、觀察法
二、訪談法
三、心理測量法
第二節 對心理評估者的要求
一、專業知識
二、心理素質
第三節 基本過程
……
第六章 心理測量及常用工具
第七章 臨床心理諮詢
第八章 心理治療理論
第九章 經典心理治療技術
第十章 近代心理治療技術
第十一章 心理治療督導
第十二章 會診-聯絡
第十三章 危機干預與自殺預防
第十四章 臨終關懷與居喪安撫
參考文獻
中英文對照索引
圖書信息
書名:臨床心理學圖書編號:2103592
出版社:東方科龍
定價:19.8
ISBN:703012255
作者:張明
出版日期:2004-09-30
版次:1
開本:A5
簡介:
任何人在生活中都難免會遇到各種煩惱,當有些煩惱超過了自己能夠解決的範圍時,就有必要請心理學專家幫助了。臨床心理學就是為了解決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煩惱、解決由於各種心理問題造成的精神壓力,經過不斷研究與實踐總結出的,用於治療心理疾病的一門科學。在治療由於自然災害、恐怖活動、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創傷,以及解決失學、自閉症及失業等社會性問題方面,臨床心量度學的套用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書對神經質現象、癔病、心理創傷後遺症等因心理因素造成的各種疾病的症狀、治療方法、及心理狀態測試方法等臨床心理學
目錄:
第1章臨床心理學導論
什麼是臨床心理學
臨床心理學產生的背景
臨床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臨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臨床心理學的研究範圍
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區別
什麼是心理衝突
煩惱的多樣性
青春期心理危機
臨床心理學家的工作領域
醫療領域
教育相關領域
個人專業診所
科研領域
司法、罪犯矯正領域
福利領域
產業相關領域
美國的臨床心理學家培訓模式
日本的臨床心理學家培訓模式
中國的心理諮詢師培訓模式
諮詢者的“保密義務”
督導的重要性
間接諮詢
社區援助
聯合
專欄:臨床心理學之父——賴特納·韋特默
第2章臨床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
臨床心理學的理論模型
動力學模型
行為模型
現象學模型
來訪者
人的“心理”的本質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論和自我理論
“無意識”的影響
自我防衛機制
奇怪的“反向形成”
精神分析的人格發展理論
榮格以弗洛伊德的分歧
情結
人格發展階段論及發展任務
“自我同一性”的確立
外傾性和內傾性
A型性格和B型性格
早期創傷經驗
應激及其解決辦法——減壓
宣洩
通過自我暴露改變自己
共情
來訪者的移情
雙重束縛理論
危機干預方法
專欄:醫院病
第3章心理與行為評估
心理評估
心理測驗的用途
各種智力測驗
比納智力測驗
韋克斯勒智力量表
考夫曼K-ABC
IQ
創造性測驗
EQ——情緒智商
人格評價
人格類型說和人格特質說
各種人格測驗
投射測驗
崇迪測驗
問卷測驗
臨床症狀自評量表(SCL-90)
自我克數
作業法
職業興趣測驗
行為評估的目的
霍爾斯蒂德-內田成套測驗(HRB)
魯利亞-內布拉斯加神經心理學成套測驗(LNNB)
自然觀察
模擬評估
心理生理評估在行為評估中的套用
根據測驗組合的綜合診斷
心理測驗的“標準化”
心理測驗是否可靠
專欄:心理評估實施者的自我教育與訓練
第4章心理障礙的分類及其表現
DSM
器質性心理障礙
適應性障礙
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多重人格
攝食障礙
神經症
恐慌障礙
強迫性神經症
學校恐怖症
成癮
性別認同障礙
自閉症
阿斯貝格症候群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心境障礙
躁鬱症
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
神經分裂症
癔症
神經衰弱
心身疾病
冠心病
高血壓病
功能性頭痛
支氣管哮喘
自殺問題
專欄:“隱居在家”的心理
第5章心理諮詢與治療的技巧
心理諮詢與治療方法的四個流派
整合療法
夢的分析
行為療法
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條件反射
放鬆訓練法
自我主張法
來訪者中心療法
面談技巧
認知行為療法
互動分析
森田療法
箱庭療法
遊戲療法
格式塔療法
形象療法
作業療法
生活分析心理諮詢
藝術療法
內觀療法
團體療法
自助小組
交朋友訓練
家庭療法
心理劇
短程療法
臨終關懷
三次預防
生涯諮詢
宗教與心理諮詢
專欄:中國的心理諮詢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