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聯想》

多年來,在都市裡奔忙,都市是屬於“人”的世界,是屬於“機器”的世界。 真正可喜的靜,並不是全無聲息的靜,而是當有一種聲音使你發現自然的時候,你所感到的那種親切安詳的靜。 總之,在作者看來,都市生活是一切“罪惡”的淵藪,而田園生活卻是一切美好生活的起點。

基本信息

名稱:聲音的聯想
體裁:散文
作者:羅蘭

作品原文

入春以來,在靜寂的清晨或午後,常有一大群麻雀,聚集在後院的尤加利樹巔。那輕俏的哨音,時而一點一點,時而一串一串,時而獨吟,時而合鳴,玲瓏剔透;如水晶,如銀鈴,如雨點,如珠串,流利晶瑩,在樹梢的譜表上,點著音符;小小的,加著裝飾音與弧線的,那么活潑俏麗地跳過來,滑過去;又跳過來,又滑過去。這一串串的音符,就織成了一片蘊藏著生機的寧靜。在這樣的寧靜里,一切的俗世紛爭、名心利慾、得失憂患,都如舊夢般的淡去。只覺置身在簡單淳樸的大自然,回返無知無識的天真。那一刻的寧靜,不知勝讀多少修身養性的書篇。
多年來,在都市裡奔忙,都市是屬於“人”的世界,是屬於“機器”的世界。這世界的一切音響——包括音樂會的音樂在內,都毫無美感可言。它們嘈雜、吵鬧、拘束、緊張、虛偽、造作。因此,我常捕捉遠處偶而傳來的一聲雞啼。有時是在清晨,有時卻在陰雨未晴的午後。但不管是在清晨,或在午後,那一聲孤獨而悠然的長鳴都可以給我帶來很久很久的寧靜,很多很多的對田園生活的懷念與嚮往。那生活——緩慢的拍子,低舒的節奏,寬敞的空間,遼闊的視野,多量而簡樸的食糧,淡泊的襟懷,飄逸的想像。在那樣的生活里,人屬於自然。在那樣的生活里,才能觸摸到生命的真諦。在那樣的生活里,人們才不致把自己逼得那么高,那么尖銳;才不致把渺小的自己吹脹到使自己無法負荷的那么誇大與猜妄。在那樣的生活里,人們才可以了解到“降落”的安穩與舒泰,才可以找回自己,返璞歸真,在那親切的泥土、蔥蘢的綠野、清潔的泉水、簡單的衣著上去發現與世無爭的安閒,去發現“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可笑和愚昧。
真正可喜的靜,並不是全無聲息的靜,而是當有一種聲音使你發現自然的時候,你所感到的那種親切安詳的靜。鳥語、雞鳴、都象徵著不受市聲干擾的那難得的時刻,遠人為、近自然,丟棄物質的爭逐,發現精神和性靈,這時候你就會覺得安靜。這寧靜事實上是一種拋開爭逐之後的安閒,放下貪慾之後的怡然。
我曾在關子嶺度過兩個極其寧靜的夜晚。而造成那寧靜的是山上的流泉。那泉水琮琮,似在枕上流過。在夢的邊緣,我覺得自己像是枕著青石,身上覆的是墜葉與落花,一切塵間擾攘都隨著清泉流遠,一切煩愁憂慮,也隨著清泉流遠,一切名心利慾、得失恐懼,也隨著清泉流遠。在那樣的怡然中,仿佛我自己也隨著清泉流遠而入夢。迎接我的是山中帶霧的清晨與承載我流到這裡來的清泉,而我所置身的地方,恍如真正的世外桃源。
海潮的聲音也曾帶我入夢。在海濱那小樓上,在夏夜,我打開面海的窗子,睡在床上聽海浪拍岸的聲音,那么宏壯而渾沉的帶著遠古的荒涼與寂寥的聲音,述說著天地創造人海滄桑的那聲音,低沉的、感慨的、雄渾的,那述說,使你不得不放棄你所執著、所迷惑、所惱怒、所牽戀的一切。你必須在海的沉雄的低語中睡去,把你渺小如塵芥的喜怒悲歡輕輕放手,在海流中。
自從我發現我是何等的喜愛這些屬於自然的聲音,我頓悟我近來為什麼很少去聽音樂會。我厭煩音樂會場的悶熱,音樂聽眾的囂雜;我厭煩音樂的沉悶,演奏者的造作;我也厭煩正襟危坐的約束和強作欣賞的虛偽。世間不是沒有好的音樂,但好的太少。當做商品來傳播的音樂,和當作冠冕來裝飾高貴的音樂,同樣的是只相當於叫賣的市聲,和物質享受蓋過精神文明的那機器齒輪與馬達的交響。

作品鑑賞

現代都市生活的嘈雜、吵鬧、拘束、緊張、虛偽、造作、金錢崇拜、物慾橫流,的確使生活在都市的人們感到無奈甚至忍無可忍,使他們時時有一種逃離都市回返大自然的衝動。《聲音的聯想》一文,真誠地袒露了作者對現代都市生活及生存環境的困惑,對自由性靈的追求,對寧靜精神家園的渴求。作者以“聲音”為媒介,展開豐富而深廣的對比聯想,情思真切深郁,筆勢開闔自如,想像絢爛飛揚,文辭清麗典雅,正是一首都市生活與田園生活交響樂中的苦樂樂章。
一開篇,作者就以麻雀“輕俏的哨音”起筆入題,這是深有意味的。麻雀,羽色灰暗,形貌醜陋,並非人們所喜愛的飛禽,也很少有人愛聽它那種吵鬧嘈雜並無多少美感的鳴叫聲。但這是來自大自然的聲音,因而在作者筆下,麻雀輕俏的哨音就變得美妙異常,淨化了作者被都市生活、都市的音響所腐蝕侵擾的內心世界。這哨音“在樹梢的譜表上,點著音符”,將作者的思緒引向大自然,為作者帶來“一片蘊藏著生機的寧靜”。
雞的長鳴也“給我帶來很久很久的寧靜”,然而,從遠古就伴隨著人類的“鳴啼”聲,竟成了都市生活中需要“捕捉”才能得到的自然的絕響,這是現代都市生活的悲劇抑或詩人的悲哀呢?當作者把自己的聯想視野投向鄉村的時候,那裡又是另一番景象。鄉村田園生活是那樣令人懷念與嚮往——寧靜、自由、安詳與淳美。接著,作者又以“在那樣的生活里”四個排比句,繼續將都市與田園交織在一起對比聯想。總之,在作者看來,都市生活是一切“罪惡”的淵藪,而田園生活卻是一切美好生活的起點。在作者心中,田園生活幾乎就是人生的目的了。
田園生活並非沒有“聲音”,只是這聲音能使你發現自然,並為你帶來親切安詳的寧靜。“寧靜”是一種心態,一種平和安閒而怡然的心態。但“寧靜”的卻未必都是美的,更何況都市裡的“鳥鳴”、“雞啼”所帶來的寧靜是多么孤獨、單調和短暫,它只是稍縱即逝的“不受市聲干擾的”難得的片刻。在這“寧靜”的背後,有一個巨大的黑影,時時有將這片刻寧靜吞噬的危險——這就是嘈雜、吵鬧、拘束的都市的聲音。這顯然不能永久地安慰作者。於是,作者宕開一筆,描繪了兩幅夢幻般的風景圖畫。
流泉,流泉的聲響,“我”的夢——頭枕青石,身覆墜葉與落花,山中帶霧的清晨……構成了一幅想像的圖景。這幅想像的圖畫,無可比擬,將我們帶入一個流滿詩情的美麗世界。流泉沖走一切塵間擾攘,沖走一切煩惱,沖走一切名心利慾。如果說流泉、青石和霧靄表現了古典的陰柔之美,那么海潮和海浪拍岸則表現了現代的(可以說是更為遠古的)陽剛之美,給作者更為深刻的人生啟悟,最終使她願意放棄“所執著、所迷惑、所惱怒、所牽戀的一切。”在大海的聲浪之中思索,自己的一切——喜怒悲歡都變得渺小如塵芥。作者帶著東方人所特有的超然心態去看海和聽海,仿佛得到了徹悟和心靈的自由。
音樂,向來被譽為世間最美妙的聲音,然而在都市裡,在作者筆下,音樂也變了味,變了質,變了調。且不說被“當做商品來傳播的音樂”,即使是被藝術家所推崇的“當作冠冕來裝飾高貴的音樂”,也不過是“叫賣的市聲”和“機器齒輪與馬達的交響”。這就給作者熱愛大自然,喜愛自然的聲音,崇尚田園生活的情感以有力的襯托並將其推向極至。

作者簡介

羅蘭,原名靳佩芬,1919年生於寧河蘆台鎮。著名台灣作家,名震寰宇的文壇巨匠。羅蘭生長在書香氣息濃郁的家庭,從小就受到文學藝術的薰陶和啟蒙,對文學與音樂產生濃厚興趣。志趣、勤奮、修養加天賦,鋪就了她登上文學殿堂的成功之路。
羅蘭,19歲時曾在向下任教,一邊教書,一邊如饑似渴地學習,遍讀《古文觀止》、《紅樓夢》、唐詩宋詞等,就連《詞源》也當作小說細細研讀。後來,經同學推薦,到天津女師附小教音樂課,曾組織音樂團體到廣播電台主持《音樂欣賞》和唱歌指導等節目,這使她的音樂修養大有長進,不久便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天津女師院音樂系,開始了她夢寐以求的大學音樂專業學習。1948年4月,大學尚未畢業,隻身闖蕩世界,卻了台灣,毛遂自薦當上台灣廣播電台播音節目主持人。在這個節目裡,羅蘭用自己的經歷、體驗和理解,談生活、談理想、談道德、談修養、談友誼、談愛情,凡涉及人生的話題無所不談,節目辦得新穎活潑、簡潔明快,富有深刻哲理又淺顯通俗,受到聽眾普遍歡迎和高度讚譽。
羅蘭44歲時,出版第一本書《羅蘭小語》第一輯之後,創作激情如大海波濤洶湧,一發不可收,成為每年都出二三個集子的高產作家。至今,她已出版《羅蘭小語》5輯,《羅蘭散文》11輯,《綠色小屋》、《飄雪的春天》、《西風·古道·斜陽》等長短篇小說5部,“堪稱新傳記之範本”的自傳性文學《歲月沉沙》三部曲,以及詩論、遊記、詩歌劇、廣播作品31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