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為便於國內外學術界對道教及其影響的研究,便於廣大讀者了解道教的概貌,我們初步擬訂了道教典籍選刊的整理出版計畫。其中既有道教最基本的典籍,也包括各種流派的代表作,有不少書與哲學、思想史關係密切。所有項目,都選用較好的版本作為底本,進行校勘標點。
漢代中後期是道家思想的轉型時期。在意識形態領域失去了 主導地位的道家學說不再作為統治術而為統治者所用,其存在和發展只能採取兩種主要的形式:其一是作為學術思想,其二是作為長生成仙之道;對道家思想進行研究的主要形式也由漢代前期的著書立說變為對《老子》進行注釋,可惜其中大部分已經亡佚 了。流傳下來的,則以西漢末期隱士嚴遵所著的《老子指歸》 (下稱《指歸》)和東漢中期託名河上公者所著的《河上公章 句》最為典型。
兩部書對當時道家思想的演變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指歸》的道論與哲學思想為揚雄、王弼、成玄英等人所繼承,成為魏晉玄學所提出的“貴無”、“自然為本”的本體論與重玄學的萌芽。《河上公章句》 雖為道家學術著作,但客觀上為早期道教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圖書信息
作者:(漢)嚴遵著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1994-3-1
版次:1
頁數:167
字數:95000
印刷時間:2009-6-1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3
ISBN:9787101009736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歷史悠久,可以溯源到戰國時期的方術,甚至更古的巫術,而正式形成於東漢時期。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人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對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並波及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道教典籍極為豐富,就道藏而言,多達五千餘卷,是有待進一步發掘、清理和利用的文化遺產之一。為便於國內外學術界對道教及其影響的研究,便於廣大讀者了解道教的概貌,我們初步擬訂了道教典籍選刊的整理出版計畫。其中既有道教最基本的典籍,也包括各種流派的代表作,有不少書與哲學、思想史關係密切。所有項目,都選用較好的版本作為底本,進行校勘標點。
目錄
樊波成此次整理,取《道藏》本所收《老子指歸》為底本。《道藏》本相對於其他諸本,最多地保留了嚴遵此書的原貌。從兩漢時期章句體式來看,作者認為,嚴遵所作,當稱為《老子章句》。今《道藏》本所附《老子》經文及注文,即嚴遵本《老子》及《隋書·經籍志》《經典釋文序錄》所錄嚴遵《老子注》,及後人腰斬《章句》之“句”。《指歸》即《章句》之“章指”。在整理過程中,作者參考多種《老子》經注,充分利用各類出土文獻、秦漢文獻流傳和音韻學知識,嘗試復《老子章句》之舊,將今本《老子指歸》整理成為一部條例清晰的讀本,並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輯佚,為《老子》學史和簡帛《老子》的校勘提供一個有參考價值的文本。
《經典釋文序錄》及《隋書·經籍志》都著錄有嚴遵《老子注》與《老子指歸》二種。整理者根據對兩漢時期章句體式的考察,認為嚴遵關於《老子》的著作其實只有《老子章句》一種。今存的《老子注》與《老子指歸》其實是章句體在兩漢時期傳注體式發展過程中被揚棄而產生的被割裂的著作。整理者通過利用各類出土文獻、秦漢文獻流布以及音韻學、訓詁學的知識,復《老子章句》之舊,並通過對相關文獻的輯佚,為《老子》學史和簡帛《老子》的校勘提供了一個有參考價值的文本。
點校說明 老子指歸 君平說二經目 老子指歸卷之一 上德不德篇 得一篇 上士聞道篇 老子指歸卷之二 道生一篇 至柔篇 名身孰親篇 大成若缺篇 天下有道篇 不出戶篇 老子指歸卷之三 為學日益篇 聖人無常心篇 出生入死篇 道生篇 天下有始篇 行於大道篇 善建篇 老子指歸卷之四 含德之厚篇 知者不言篇 以正治國篇 方而不割篇 治大國篇 大國篇 老子指歸卷之五 萬物之奧篇 為無為篇 其安易持篇 善為道者篇 江海篇 天下謂我篇 老子指歸卷之六 用兵篇 言甚易知篇 知不知篇 民不畏威篇 勇敢篇 民不畏死篇 老子指歸卷之七 人之飢篇 生也柔弱篇 天之道篇 柔弱於水篇 小國寡民篇 信言不美篇 老子指歸輯佚 道可道篇 天下皆知篇 不尚賢篇 道沖篇 天地不仁篇 穀神不死篇 天長地久篇 上善若水篇 持而盈之篇 裁營魄抱一篇 三十輻篇 五色篇 寵辱若驚篇 視之不見篇 古之善為士篇 致虛極篇 太上篇 絕學篇 曲則全篇 希言自然篇 企者不立篇 有物混成篇 重為輕根篇 知其雄篇 取天下篇 佳兵篇 知人者智篇 執大象篇 將欲歙篇 附錄一 生平事跡 漢揚雄法言問明篇(節錄) 漠班固漢書王貢兩龔鮑傳(節錄) 晉李軌法言淵騫注(節錄) 晉陳壽三國志秦宓傳(節錄) 晉皇甫謐高士傳嚴遵 晉常璩華陽國志蜀郡士女(節錄)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登涉(節錄) 附錄二 書目著錄 附錄三 序跋提要 宋陸游跋老子道德古文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節錄》 明劉鳳嚴君平道德指歸序 明沈士龍題道德指歸 明胡震亨題道德指歸 清錢曾讀書敏求記《節錄》 清全祖望讀道德指歸 清四庫全書總目《節錄》 唐鴻學指歸跋 蒙文通嚴君平道德指歸論佚文序 王利器道藏本道德真經指歸提要(節錄)
作品影響
早在西漢時期,中國思想文化界就有“齊魯學”與“蜀學”的說法,其實,所謂的齊魯之學,就是儒學禮仁等學說傳統,而蜀學傳統是什麼?西漢之後應該是很明白的,就是道家嚴君平和揚雄的學說傳統,也就是關注自然和人性本質本性研究的學統。歷史上的一些典籍,常常把西漢前的蜀地描繪成為荒蠻之地,那是當時一些中原學士的自我中心表現,不足為信,從考古上就可以發現,四川在夏商周秦五代一直是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自周秦併入中原文化系統以後,蜀地一直就沿襲著自己的學術傳統,從而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中的“蜀學”學統格局。應該說,嚴君平和揚雄是西漢時期所湧現出來的兩個帶有明顯蜀學傳統的人才,他們的學問後來一直對中國的各種文化現象產生了難以想像的影響。蜀學文化的特點究竟是什麼呢?就是“沒有固定的特點”,蜀學者大多具有實用文化傾向,並不拘束於某一學派的學理,而是注重從實際和實用的角度去治學,當然,蜀學這樣的學統,與蜀地人重視人的生產生活的質量建設及其治水水利建設傳統,有很大的關係。蜀學者大多是易玄家,情感上傾向於道家文化,但是,他們也並不排斥儒學等其他文化,具有融會百家和自我發展創新的明顯學統表現。由於蜀地是漢文明文化的主要發源地,蜀漢本為一義,所以,說中國漢文明文化的中心文化學統是蜀學,並不過分。
漢唐時代,齊魯之學就在事實上衰亡了,蜀學也因為元明清三代的朱熹官方理學的興起,而遭受了很大衝擊,但是,蜀學學統並沒有因此而滅亡,其還是通過各種文化形式而苟延殘喘的存留了下來,只要大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稍加梳理,就可以發現,自元以降,不少的人和他們的學問還是自覺和不自覺的繼承了這樣的蜀學學統的。
老子的道德經問世以後,注釋家汗牛充棟,但是,卻只有嚴君平一家的《老子指歸》是再發揮之作。《老子指歸》不是那種注重詞語考證和詞語新解的注釋書,而是嚴君平在自己掌握了老子的思想精髓以後的一種自我發揮,可以說,《老子指歸》本身就已經算得上是“經典”了。
嚴君平本是臨邛人,生於富饒的川西南平原,他的家鄉是中國最早的水稻文明地區,該地有豐富的天文和水利學傳統,嚴君平年輕時代外出學道,學成以後,在成都卜筮為生,後到都江堰地區一帶教授易老之學,追隨者不少,他的學說在整個川西地區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在都江堰和青城山地區有很大影響,揚雄就是這個時期隨嚴君平學道的。東漢末期,道教也就產生在這個地區中,所以,應該說中國道教的產生,與嚴君平的思想和作為有很大的關係。
《老子指歸》,又稱之為《道德真經指歸》和《道德指歸論》,這部書,是例舉一段老子的言論,便由嚴君平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發揮講述,從結構上看,這應該是他的學生根據他的講課言論所整理出來的著述。嚴君平在《老子指歸》中著重講述了人的認識的主體問題,詳細的說明了世界與人的生命主體是相互作用的一組關係,他的這樣的思想,可以說比那法國的笛卡爾在《方法論》中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要早了1600年,這也是為什麼受嚴君平影響很大的蜀地相對崇尚人的自由和開放的原因之一,也是道家和道教的主要思想之一。
《老子指歸》在歷史上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有很大影響,其對中國禪學的產生也有相當大的作用。但是,由於宋代曾經出現過孟子和揚子誰高誰低之爭,也就是當時的思想文化界在除了推崇孔子老子之外,在揚雄和孟子二人的評價上出現了爭論,當時,朱熹是屬於反對揚子而推崇孟子的一派,他認為揚雄仕王莽是賣漢。而且,揚雄在學術上不儒不道,屬於黃老道家,所以,朱熹編著四書,把孟子編輯進去。後來,隨著朱熹理學的興起和四書在科舉中的套用,孟子學說崛起,而揚雄學說則被擠出了正統。這樣,嚴君平的學說也受到連累,在元明清三朝少見了,特別是《四庫全書》在收集《道德真經指歸》的時候,編輯者認為這書可能是後代人偽造,這樣,就使得《老子指歸》更為人鮮知了。但是,1973年馬王堆老子帛書的問世,可以說是為嚴君平洗去了這一冤屈,因為,《老子指歸》中引用的老子言論,都與帛書老子相符合,所以,該書的確應該是嚴君平作品。
嚴君平的學說在漢唐宋時期,對許多道家人士和易玄大家的思想都有影響,經過元明清三代的沉寂,近代,許多中國習道之人,又重新開始發掘《老子指歸》中的新論。嚴君平學說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由伸展,讀他的書,就能夠感覺到他的思想是非常開放自由的,思路特別的活躍,讀他的著作,我們常常有種在看現代科學哲學理論書籍的感受,既深邃,又無拘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