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來了》

《美國總統來了》

六個印度年輕人為了能和布希總統握手而展開激烈的競爭,片子拍的有一點幽默,也有點諷刺色彩,很輕鬆,值得一看。

基本信息

電影介紹

劇照1劇照1
劇照2劇照2

2006年,美國總統喬治布希拜訪印度。除卻日程表上很多外交和政治事務外,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議程--會見那些負責塑造“新印度”的年輕人之一。這部分是事實。其餘的是虛構成分。美國領事館在總統到來之前僱傭了一個“通曉美國”的智障的公關部門來尋找一個年輕的印度人作為新印度代言。部門帶來了6個年輕人,是從新德里電視台“30歲以下印度巔峰成功者”選拔出來的。勝者是在美國領事館一個房間裡,通過為期一天的愈加艱難的怪誕的測試決出。第二天總統會沿著一排等候的印度名人依次握手。每一個人都熱切的希望勝出而且不惜一切代價。

影迷評價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正經八百評論一部印度電影,或許我天性不夠正經,也或許這部電影自身就很不正經。那么,我也沒什麼好正經了。我說不正經的意思不是說它不好,而是說這部電影嘻嘻哈哈如同鬧劇。從開始那幽默的音樂起,就注定了這個片子逗笑的基調,但是,也不完全是一部搞笑喜劇片。

《美國總統來了》這部電影,故事說來有些兒戲,印度政府聽說美國總統布希要來,還要接見印度最有代表的年輕人,決定電視招募,娛樂節目的腔調號召全國青年人參與,結果選出六人。電影演的就是這六個人經過層層篩選,培訓把關,明爭暗鬥的經過。所有的角色都像是上了發條,說話滔滔不絕,這倒是有點伍迪·艾倫的風格,輕鬆不羈。在大言不慚的小人物的對話中,一個個人物性格暴露無遺。“布希會來和我握手。”片中六個人早上晨練都在呼喊這句話。他們渴望見到布希,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們以為,見到布希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結果,這六個候選人經過這種各樣傻得出奇的考試,統統被刷了下去。

由於電影中大量的喜劇元素,以及那稍帶點無厘頭的誇張的氣氛,叫這部電影后半部分顯得有些無聊。但是導演把這么一個本來嚴肅的事件拍得如此調侃,還算是有些新意的。片中的演員活像中了彩票的幸運兒;整個故事緊緊圍繞“過關”這一概念進行著,很像某檔電視娛樂節目。若說到電視娛樂節目,究其本質和目的一般都很簡單,有時甚至是無聊的;但為娛樂觀眾,眾明星協同參與者,也竭盡全力,當然,勝利之後與之生活、生命也毫無關係。《美國總統來了》這部電影,製作得很像電視娛樂節目,其意義大抵也和無聊的娛樂節目一樣,最終也是毫無意義的。我想,這也是導演的用意。讓那些做夢都想打入美國社會的年輕人明白,“布希會來和我握手”只是一個玩笑,一個鬧劇,一個一廂情願。

美國的種種,因美國的強大,而成為了別國的坐標。日本電影《澀谷二十四小時》中,描寫女高中生夢想赴美,賣身換錢。中國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描寫國人赴美闖蕩江湖的坎坷經歷。大的不說,單說電影,各個國家各個影院爭先恐後放的都是美國電影,之後,各個國家自己拍的電影也越來越像美國電影。我們坐在影院裡面,喝著可口可樂,吃著麥當勞,美國真是無處不在了。如今,不必奢望和歐巴馬握手,他的手早已經伸向各個角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