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 王建
詩詞正文
大女身為織錦戶,名在縣家供進簿。長頭起樣呈作官,
聞道官家中苦難。回花側葉與人別,唯恐秋天絲線乾。
紅縷葳蕤紫茸軟,蝶飛參差花宛轉。一梭聲盡重一梭,
玉腕不停羅袖卷。窗中夜久睡髻偏,橫釵欲墮垂著肩。
合衣臥時參沒後,停燈起在雞鳴前。一匹千金亦不賣,
限日未成宮裡怪。錦江水涸貢轉多,宮中盡著單絲羅。
莫言山積無盡日,百尺高樓一曲歌。
注釋
⑴大女:成年女子。《管子·海王》:“終月大男食鹽五升少半,大女食鹽三升少半,吾子食鹽二升少半。”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大小麥》:“大男、大女治十畝。”大:一作“一”。
⑵簿:指織錦工的名冊,附註工技特長。
⑶長頭:以有技巧的長上工為工頭,叫長頭。作官:作坊中的官吏。
⑷中苦難:織工所呈送的花樣,很難被採用。
⑸回花側葉:指錦上廣織的花與葉的連續圖案。
⑹恐:一作“愁”。絲線:以絲紡成的線。唐元稹《雉媒》詩:“剪刀摧六翮,絲線縫雙目。”曹禺《雷雨》第二幕:“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個燒破的窟窿,後來用絲線繡成一朵梅花補上的?”
⑺葳蕤:草木茂盛枝葉下垂貌。漢東方朔《七諫·初放》:“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來風。”南朝梁江洪《詠薔薇》:“當戶種薔薇,枝葉太葳蕤。”唐柳宗元《袁家渴記》:“搖颺葳蕤,與時推移。”
⑻參差:高低長短不一致。宛轉:彎彎曲曲,這裡是描繪花瓣曲折之形態美。
⑼梭:織具。
⑽玉腕:即婦女的手腕,此處指織錦女的手。
⑾合衣:不脫衣裳。參:星宿名稱。
⑿停燈:燈火不滅。
⒀宮裡:一作“官里”。
⒁錦江:河名,又叫府河,在今四川省,流經成都。
⒂絲羅:絲織物名。質地輕軟,經緯組織呈椒眼紋,透氣透光性能較好。瞿秋白《餓鄉紀程》十一:“融融的燈光,映著絲羅的帷幕。”
作品譯文
大女是個織錦專業戶,姓名被登記在縣裡的織錦工花名冊上。工頭把織出來的花樣送個作坊官檢驗,聽說要被管家選中還很難。大女錦上廣織的花葉連續圖案與眾不同,就怕秋天氣候乾燥,絲線容易脆斷。織錦所用的紅色絲線一簇一簇卷放在那兒,所用的紫絨輕柔細軟,織成的蝴蝶上下飛舞,織成的花朵形態婉轉。一梭又一梭,織錦的聲音總是連續不斷,她雙手不停地在織機上移動,捲起的衣袖露出了潔白的手腕。夜深了,織錦女又困又疲,忍不住在窗前靠著織機打了個盹,她歪斜著頭,髮髻也隨之偏斜,頭上的釵橫著墜在肩上。織錦女在參星隱沒後才和衣睡一會兒,睡時不熄滅燈火,因為雞鳴前又得起來織錦。即使有人出價千金買我一匹錦,我也不敢賣,因為要是在限期內完不成任務,官府怪罪下來,那可擔當不起。水涸的錦江貢船很多,宮中的人都穿上了很薄的上等絲羅。不要以為織錦堆積如山,沒有用完的日子,看看那些高樓中的統治者們,聽一曲歌,就可送給歌伎百尺長的錦。
作品鑑賞
《織錦曲》是是一首描寫織錦女工的詩,詩人通過女織錦工的辛苦勞動和統治者的荒淫奢侈的對比,突出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墮落。
“大女身為織錦戶,名在縣家供進簿。”詩中的“大女”名列供進簿,足見她織錦技藝高超,同時也是她艱苦生活的開端。
“長頭起樣呈作官,聞道官家中苦難。”官家對“起樣”的精挑細選,說明官府對織品的花色圖案要求很高,每個織女若要從中脫穎而出,必須具備很高的技術。
“回花側葉與人別,唯恐秋天絲線乾。”這裡再次說明“大女”技藝的高超,同時也暗示了織錦過程中所存在的困難。
“紅縷葳蕤紫茸軟,蝶飛參差花宛轉。”前句表明大女所選絲料的精細,後句則表明了大女所織花樣的逼真動人。
“一梭聲盡重一梭,玉腕不停羅袖卷。”“重”字表示了梭聲的重複,連續不斷。“不停”則表明織錦女連休息的時間也沒有。突出了織錦女勞動的繁重和辛苦。
“窗中夜久睡髻偏,橫釵欲墮垂著肩。”這不雅的睡態突出了織錦女的困疲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可以想見如此繁重的勞動帶給她的巨大痛苦和折磨。
“合衣臥時參沒後,停燈起在雞鳴前。”這兩句突出織錦女休息時間的短促,也說明她們辛苦的勞作絲毫不敢鬆懈、擔心在限期內不能完成任務而受到官家責難的心理。
“一匹千金亦不賣,限日未成宮裡怪。”這裡不僅表現了織錦的珍貴,更突出了當時官府作坊的殘暴和織工們對官府的畏懼心理。
“錦江水涸貢轉多,宮中盡著單絲羅。”此言進貢的織錦全為宮中的人所享受。“涸”字不僅僅是在說河水幹了,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在官府不顧生產條件,加重賦稅、大肆掠奪的情況下,百姓們也“乾涸”了。
“莫言山積無盡日,百尺高樓一曲歌。”這裡運用對比,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的荒淫奢侈,為了個人享樂,絲毫不愛惜民力。
全詩語言平白流暢,敘事逐層深入,寓意深刻,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濫用民力的強烈不滿之情。
作者簡介.
王建,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人)。出身寒微。大曆(唐代宗年號,公元766—779年)進士。晚年為陝州司馬,又從軍塞上。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其以田家、蠶婦、織女、水夫等為題材的詩篇,對當時社會現實有所反映。所作《宮詞》一百首頗有名。有《王司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