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曲又名《小霓裳》,原是民間器樂曲牌《玉娥郎》, 最早由杭州絲竹藝人移植,稍有發展。乃根據唐明皇游月宮聞仙樂的傳說編寫。
此同由琵琶和簫來演奏,共分為五段,每段都有個詩情畫意的小標題:一、玉兔東升;二、銀蟾吐彩;三、皓月當空;四、嫦娥梭織;五、玉兔西沉。
從結構上說,該曲五段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二段為第一部分,推出樂曲的第一主題樂段鏇律抑揚頓挫而富有彈性,具有輕鬆悠親、從容舒緩的情趣,寫出人們在看到皓月初升的情景所生出的喜悅和柔情。
第三段為第二部分,這一段著重突出夜深之時所感受到的深沉、曠漠和寧靜,以引出第三部分。
第四、五段為第三部分,兩段都對第二主題的音型作了幾乎完全相同的重複。第四段是描寫想像中月宮嫦娥織錦的情景。多種句型的迴旋反覆,寫出了嫦娥織布時的繁忙和動作的熟練、利索。第五段,月已西斜,快要落山,樂曲則山高音區開始,經過幾個稍稍的回升後,鏇律漸漸下行,突出了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的效果。最後的尾聲則進一步加強了這種靜謚、空漠之感,使樂曲餘音繚繞,韻味無窮。全曲典雅素淡、簡潔凝鍊。具有突出的古典美的文人氣。
音調典雅摩麗,節奏有古代舞曲的特徵, 確有月里嫦娥翩翩起舞的意境。結構很有特點,主題在變化重複時,每一段首尾保持不變,而在中間將主題展開衍生,或引進新的音樂材料加以擴充。“合頭”和“合尾”使主題廛調貫串全曲,給人深刻印象。將樂曲帶入了月里嫦娥翩翩起舞的意境中。
笛子演奏的特色在於採用南方笛子打顫等腰手法。
《霓裳曲》原為杭州絲竹曲,鏇律溫潤典雅,清麗飄逸,是描寫月色的精品之作。
此曲最先流行於杭州,據說是杭州絲竹藝人根據民間器樂曲牌《玉娥郎》移植,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王巽之等人將此曲傳至上海, 經孫裕德等國樂界有識之士的推廣,該曲現已成為上海絲竹界喜愛演奏的曲目之一,流傳面很廣。整個樂曲布局很有特點:第一段,只呈示主題的前半部分;第五段只重複主題的後半部分,在尾部稍作擴充,出現引人注聽的清角音,造成一波三折的情趣。
合頭與合尾的間隔出現,貫穿全曲,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而合頭與合尾之間插入的展開段落,使音樂具有發展的動力。正由於這樣,主題雖只被重複演奏,但她仍富有藝術魅力.耐人尋味。樂曲採用齊奏性織體寫法,各樂器聲部以同度或八度的重疊,演奏同一的鏇律, 它們細緻地、集中地、統一地表現同一的音樂情趣, 使樂聲具有一種特殊的感染力~~~
笛子曲的鏇律輕悠淡雅、節奏平緩、起伏不大、讓人聽時感覺很舒服,清脆婉轉的笛音沒有過多的技巧賣弄,顯得恬靜平和、悅耳自然的確有古典舞曲的味道,如果聽曲時注視著貼中的帖圖,你就會產生一種幻覺,圖中的舞者好像真的在起舞翩躚了。
清舞飛揚,隔著塵世的紗窗,在靜謐中舒展霓裳的靚麗.輕歌曼舞中,飽嘗著歲月留下的點點印記,仿佛劃在手掌中的心情,不忍割捨,卻終會消逝.笛子娓娓道來的是靈魂的故事和歸宿....... 當時間劃破長空,斗轉星移,歲月穿梭,只有這一曲清音,在你我的心間輕輕迴蕩,靜靜流淌....... 餘音繞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