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架下的幽默》

《絞架下的幽默》是由作者:白髮漁樵江渚上 創作的小說作品,首發於小說閱讀網。

基本信息

中國黑色幽默研究比較匱乏,本文從定義、起源、產生背景、內容特徵、形式特徵的方面對美國黑色幽默文學做了一個小結。旨在對從未系統接觸過黑色幽默的中國讀者和學生提供一個入門引導。

定義

關於“黑色幽默”的定義,西方評論界有各種描述。黑色幽默被稱為“絞刑架下的幽默”。這種說法與美國的一個民間故事有關。一個囚犯被判處絞刑,執行的時候,旁觀的民眾和劊子手都做好了準備,但囚犯遲遲未到。在大家焦急的等待得快要不耐煩的時候,劊子手押解著囚犯姍姍來遲,囚犯對這焦急而人性扭曲的人群得意的說,沒有我,你們什麼也幹不成。

美國著名的黑色幽默評論家尼克伯克曾舉了一個類似的例子來詮釋這種幽默。當一個快要上絞架的囚犯指著繩子問劊子手,你肯定這玩意兒結實嗎?因此黑色幽默又被稱為“大難臨頭時的幽默”、“黑色喜劇”、“絕望喜劇”等。《大英百科全書》對“黑色幽默”的解釋是:“一種絕望的幽默,力圖引出人們的笑聲,作為人類對生活中明顯的無意義和荒謬的一種反響。”

美國韋氏大辭典的補編《六千詞》認為,“黑色幽默”的特點是,“用病態的、諷刺的、荒唐而可笑的情節來嘲笑人類的愚蠢。”

起源

黑色幽默一詞的使用源於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批評家安德烈·布勒東。早在1937年,法國超現實主義作家布勒東與艾呂雅合編了名為《黑色幽默選》的書,併合寫了一篇文章《論黑色幽默》。1965年3月,美國作家布魯斯·傑伊·弗里德曼( Bruce Jay Friedman)將60年代以來的美國報刊上發表的具有黑色幽默風格的12名作家的作品編成一本小書出版,取名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詞即由此而來。同年,美國評論家尼克伯克發表《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明確的將這類作家稱為“黑色幽默”派,於是以“黑色幽默”命名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在美國誕生。它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重要的文學流派。進入70年代後,“黑色幽默”的潮流逐漸平息,在美國文學中至今仍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它的主要作家有約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馬斯·平欽、約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魯斯·傑伊·弗里德曼、唐納德·巴賽爾姆等。

時代背景

19世紀,資本主義經濟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大大的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堅信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前途將是一片光明。然而,20世紀初兩次世界大戰的殘酷和人性的扭曲將人們的希望拉如了深谷。科技製造了殺人的機器,對人類生存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過去那些看似絕對的規律,變得讓人琢磨不透,人們再也不能指望用理性來解釋身邊所發生的一切。一種普遍的懷疑情緒在人群中蔓延,人們將懷疑的目光投向了科學、理性、道德、邏輯等所有傳統的價值觀。在懷疑和顛覆中為人們在戰後失落和痛苦的中尋求人類的出路。

世界的畸形發展,個體的生存困境使得年輕的一代首先開始了反理性、反道德、反傳統,甚至顛覆一切的抗爭。這是一種絕望的反抗,充滿了虛無主義的色彩,卻有真是的反映了20世紀普遍的呼聲。伴隨著懷疑和絕望的是厭惡。人類為了物慾而進行的互相傾軋、統治者虛偽的宣傳、社會各階層的腐敗等,使得人們對生活充滿了厭惡。這就是存在主義者薩特所說的“噁心”,是荒誕派所揭示的世界的“荒誕”。這也成為黑色幽默小說重要的背景特徵。

社會和文化運動

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爆發了一系列社會和文化運動,充分暴露了這一階段美國社會的重要問題。

1.青年反戰運動

60年代美國的一代大學生在積極投身美國社會生活中,認真觀察和思考身邊的環境和社會問題,在實踐鍛鍊中,批判意識漸漸成熟。首先引起爭論的是美國大學的教育體制,,認為這是一套“流水線”般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成為受人擺布的木偶。因此,青年學生要求參與學校管理,在課程設定、教師安排和校園生活上有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力。這一要求集中體現在加利福利亞大學的一場“自由言論運動”。校方制定規定,禁止學生在校園內從事政治和社會活動。學生們認為認為這是與美國憲法相違背的,並且經過幾千學生的靜坐和遊行示威,校方最後將雙方爭議提交州議會裁決。

隨著越南戰爭將美國拖入泥潭,美國學生中產生了強烈的反戰情緒,從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戰運動。1965年4月17日,美國學生和各界青年兩萬多人,發動了一場反對美國外交政策、反對越南戰爭的法規模遊行示威運動。這是美國青年政治覺醒的表現,體現了美國青年的反叛意識。在美國國內政治、經濟趨於混亂的時期,美國青年勇於挑戰現行制度,大膽干涉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在政治、文化上都起到了先鋒的作用,為60年代美國黑色幽默小說提供了一代具有叛逆形象和批判精神的英雄和反英雄。

2.婦女運動

美國的女權運動在60年代經歷了又一次高潮。女權主義者在以往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爭取婦女的權利。這不僅包括女性受教育的權利,還包括女性平等的參政、就業等權利。1966年由貝蒂·弗里丹組織建立的“全國婦女組織”吸引了許多婦女運動積極分子參加,主持了一系列具有社會意義的活動,成為美國女權運動高潮的標誌。

3.黑人運動

黑人民權運動的發展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美國黑人長期以來受到歧視,在就業、受教育、選舉權等各方面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1955年,為抵制公共汽車上的種族隔離制度而進行的“抵制運動”,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拉開了序幕。在1963年4月,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領導了有25萬人參加的和平示威,並在林肯紀念堂發表了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將60年代的黑人運動推向高潮。1968年4月,馬丁·路德·金遭遇暗殺,美國黑人非暴力運動遭受挫折,更多的暴力行為出現。美國黑色幽默小說中那些勇敢面對政府及各級機構的反英雄人物身上都有反叛精神和抗暴勇氣,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4.反主流文化

反主流文化是60年代的年輕人挑戰傳統的表現。繁榮生活的背後是年輕一代的空虛和失落。各項運動的開展,新思想的不斷產生,使得他們清楚的認識到社會的陰暗和政府的腐敗。他們中的許多人開始以充滿反叛的舉止和行為表達心中的不滿,形成了60年代青年中普遍存在的一股“反主流文化”的潮流。這一潮流具體表現為性觀念的轉變,“嬉皮士”的產生和波普藝術的流行。

此外,在社會和文化運動中還有中,還有環保運動、人類登月、美國“新左派”思潮等具有深遠影響的。

總之,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運動是美國生活的集中體現,反映了美國社會中的危機意識和反叛精神,為當時及後來的文學提供了豐富的內涵。這一時期的人們,尤其是青年人,在經歷了種種社會社火和文化運動之後,以更加開放的思路和全新的觀念來看待自身和這個世界,收起曾經的夢想和希望,以嘲笑和自嘲的方式尋求解脫。黑色幽默小說的作者們正式抓住了這一機會,通過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準確的把握時代的脈搏,卡住了荒謬世界的脖子,藝術的表現了時代的特徵,成為這一時代的代言人。

哲學基礎

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出現有其深厚的哲學和文學背景。他的哲學理論主要建立在現代反理性的哲學基礎上的,即弗洛伊德注意、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薩特的存在主義。

1.弗洛伊德主義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部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把人們從浮躁的外表拉回內心,是人的內心需求成為真正的主角。[6]這理論在美國“黑色幽默”小說中得到了普遍的實踐,視點集中在現代社會中,現實和內心無以排解的衝突和矛盾。從弗洛伊德的理論角度來看,小說中的人物基於自己內心,做出種種怪異的舉動也就可以理解了。

2.柏格森直覺主義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提倡擺脫理性、抽象、分析的研究方法,依靠直覺把握真是和存在。藝術上,他強調藝術本身就是內在直覺的表現。柏格森在其主要著作《笑》(1906)中分析了滑稽的問題,提出了一個對黑色幽默十分重要的論點:人一旦成為生活的旁觀者,那么生活中的許多場面都變得滑稽可笑。這就使得黑色幽默故事的主人公學會了面對生活的殘忍,抽身事外,不動聲色的發出幽默的笑聲來。[7]

3.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哲學以其對人類最基本的問題——存在問題為前提,發覺了20世紀最突出的幾項命題:人類生存的這個世界沒有意義,沒有終極目標;人類在這個世界中始終處於無所適從的位置,茫然、不安和恐懼成為人們最大的心裡特徵;世界和人類的處境都是荒誕的。這些命題長久的影響了20實際的文學、哲學等各領域,成為人類關心自己生存狀況的必修課,也成為美國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發源地,為美國60年代黑色幽默小說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藝術特點

一、內容特徵

從總體上來看黑色幽默小說在內容上兼有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特徵。

首先黑色幽默小說繼承了法國存在主義及荒誕派戲劇的內容和基調,體現出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心和思考。其以“荒誕”、“黑色”為基調,卡主荒誕世界的脖子,反映現實生活中人的孤獨、無助和絕望。而這些內容正是反映美國五六十年代政治、經濟、文化遭遇種種危機,現實生活被戰爭、冷戰、核危機等重大社會歷史時間重重包圍。

其次,黑色幽默不止於現實。現實主義的內容在黑色幽默小說中得到和以往不一樣的處理。黑色幽默小說更多的深入任務的內心感受,探討的是顯示中人的心裡特點、人的意識反應、人的彷徨和不安。

黑色幽默對歷史和現實的處理體現出它對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超越。事實讓位給語言,顯示世界讓位給小說的世界。這是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過渡的典型特徵,黑色幽默小說在其創作過程中完成了這一過渡,因此,從內容上看,黑色幽默小說可說是早期的後現代主義小說。

二、形式特點

黑色幽默小說總體上突出了“黑色”和“幽默”的藝術特徵。“黑色”是悲劇的顏色,“幽默”是喜劇的效果。讀者在感覺發笑的同時,其中的酸楚同樣讓人回味無窮。傳統幽默中輕鬆、開懷的笑容在黑色幽默小說中被扭曲,成為沉重的笑、苦澀的笑、無可奈何的自嘲,留給讀者深深的思考。

黑色幽默小說在整體效果上顛覆了以往的傳統喜劇和悲劇。

黑色幽默小說中的主人公多為人格卑微、面對現實無所適從的小人物,是在荒誕的現實面前嚴重脫節和錯位的非理性代表。他們無法體現出任何自我價值,甚至生存都受到極大威脅,只能以無可奈何的幽默作為解脫。黑色幽默小說採取的雖然是悲劇的模式,但傳統悲劇的嚴肅和崇高在黑色幽默小說中被嚴重消解。

而黑色幽默的喜劇色彩是典型的非理性。黑色幽默嘲笑的就是理性,即理性的荒謬性,其以傳統的喜劇效果消解傳統的理性原則,其價值標準是與傳統喜劇截然相反的。

正是在消解了傳統悲喜劇模式的基礎上,黑色幽默小說發掘出自身的整體特點和風格,以陰沉、悲慘、絕望的笑製造喜劇的效果,表達悲劇的情緒,具有極大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在敘述方法上,作家往往用破碎、片段的語言追求敘述的鬆散性,用淡漠、反諷的與其達到“黑色幽默”的效果,以多維視角反映現實的荒誕和虛無,體現出強烈的反傳統色彩。

參考文獻

楊曉蓮:“黑色幽默派藝術特徵探析”,《重慶師專學報》,2000(4)。

陳昆:《西方現代派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第8頁。

詹虎:“從馬克·吐溫到約瑟夫·海勒”,《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1(2)。

安奈特·魯賓斯坦:《美國文學源流》,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汪小玲《美國黑色幽默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弗洛伊德心理哲學》,楊韶剛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字

黑色幽默 社會文化背景 苦澀無奈的笑 顛覆傳統悲喜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