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燭》

《紅燭》

《紅燭》,詩人聞一多第一部詩集,1923年9月7日由泰東書局出版,詩集內詩歌大多為詩人留學美國時所作,序詩《紅燭》為本詩集主要風格特徵的代表,張力性的意識結構與情緒型的節奏方式為全詩的美學風格。

基本信息

詩集概述

《紅燭》《紅燭》

1923年9月,留學美國歸來的詩人聞一多的詩集《紅燭》,由泰東書局出版。詩集連序詩共62首,分《李白》、《雨夜》、《青春》、《孤雁》、《紅豆》5篇,大多為詩人留學美國時所作;以對祖國的熱切思念和讚美,對美國侵略勢力的揭露為主要內容。《紅燭》為序詩,《憶菊》、《太陽吟》、《孤雁》等為其中有代表性的篇章。作者崇尚“為藝術而藝術”的理論,部分詩作表現出唯美主義的傾向,帶有一種虛幻的色彩。
詩集《紅燭》由詩人在清華和美國兩個時期的作品組成。它的內容豐富廣泛,既反映了當時青年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的思想情緒,更表現了詩人希望獻身藝術、報效祖國的理想;既反映了詩人對西方社會的失望和憤恨,更表現了詩人熾熱的愛國思鄉之情,同時,既有對愛情、對自然的歌頌和讚美,也有對前途感到渺茫的感傷和哀怨。

詩集序詩

序詩

《紅燭》手稿《紅燭》手稿

紅燭啊!
這樣紅的燭!
詩人啊!
吐出你的心來比比,
可是一般顏色?
紅燭啊!
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
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
為何更須燒蠟成灰,
然後才放光出?
一誤再誤;
矛盾!衝突!
紅燭啊!
不誤,不誤!
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
這正是自然的方法。
紅燭啊!
既制了,便燒著!
燒罷!燒罷!
燒破世人的夢,
燒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們的靈魂,
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紅燭啊!
你心火發光之期,
正是淚流開始之日。
紅燭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為燒的。
既已燒著,
又何苦傷心流淚?
喔!我知道了!
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
你燒得不穩時,
才著急得流淚!
紅燭啊!
流罷!你怎能不流呢?
請將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間,
培出慰藉底花兒,
結成快樂的果子 ─!
紅燭啊!
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
灰心流淚你的果,
創造光明你的因。
紅燭啊!
“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評析

一開頭,詩人就懷著敬慕的心情讚嘆熒熒的紅燭。“紅”是赤誠的象徵。紅燭在詩人眼裡,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詩人的心應該也這樣的紅,一個“吐”字,逼真地摹狀了詩人那種火熱的愛國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態。可以感受到,詩人的那顆赤子之心,是如此純潔率真,晶明透亮,灼灼發熱。在這首詩中,可以說紅燭就是詩人,詩人就是紅燭,“人與物化,意與境融”。

第2、第3節,是對紅燭自我犧牲精神的謳歌。詩人用設問手法,自問自答,生動地表現了一個思考覺悟的過程。前後兩種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詩人的醒悟,同時也更有力,地表現了紅燭精神的可貴。詩人把蠟比作軀體,把火比作靈魂,軀體和靈魂當然應該是互相依存的,這樣就發生了一個問題:“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後才放光出?”起初覺得這是大惑不解的,認為紅燭自己“一誤再誤”,詩人認為這真“矛盾”,自相衝突,不可理解。但是,詩人終於徹悟了,對先前的認識來了一個徹底的自我否定,並非“一誤再誤”,“紅燭啊!不誤,不誤!”詩人理解了紅燭,由衷地讚美紅燭的奉獻精神。

上一節說“一誤再誤”,錯怪紅燭的語氣很強烈,又包含著自作聰明的意味;下一節說“不誤,不誤!”用了反覆手法,否定語氣更加強烈。一反一正兩種回答,相形之下,更強烈地表現了認識的根本轉變,包含著對先前自作聰明的慚愧,由頓悟而對紅燭產生了深為敬仰的感情。詩人徹悟了,光是要“燒”出來的,只有自我燃燒,只有無私奉獻,才能放出光芒。這正是與利己主義哲學完全對立的一種新的人生觀。詩人的思考,實際上反映了那個時代進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諦的思想歷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獲得的覺悟。

第4節含義比較深刻,應作為教讀的重點。 這一節是詩人對紅燭的殷殷寄語,也是詩人的自勉自勵。“既制了,便燒著”,便要燃燒不息,“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人生的價值也在於奉獻,活著就要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讓智慧和才能放出燦爛的火光。詩人借著紅燭的形象激勵自己,表達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燒罷!燒罷!燒破世人的夢,燒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們的靈魂,也搗破他們的監獄屍當時,民眾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夢中尚未覺醒,血性猶存然而麻木不仁,猶如身陷囹圄受著禁錮。詩人認為,自己的職責,就在於從夢中喚醒世人,救治世人的靈魂,使民眾覺悟,使民眾奮起,使民眾熱血沸騰,使民眾走向光明,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所設定的精神監獄中解放出來。詩人愛國的赤誠之心是與祖國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第5節,是詩人對燭淚的思考,對紅燭的勸慰。首先揭示了一種很矛盾的現象:“你心火發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日。”詩人的注意力轉到燭淚上面,矛盾的現象已經包含著疑問。這一節開頭的呼喚,是同情的呼喚,是驚疑的呼喚。 古代詩詞中常把蠟燭燃點時流溢的油脂叫做“燭淚”。詩人沿用這種擬人手法,馳騁想像,親切地問紅燭:“何苦傷心流淚?”詩人同情、驚疑、思索。這裡抒發的正是詩人在現實生活的漩渦中,內心所湧現的矛盾、痛苦和掙扎。詩人經過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喔!我知道了!”他尋求到的答案,是還有“殘風”的存在。紅燭“心火發光”,自身“燒蠟成灰”,世人並非都像詩人自己那樣懷著敬意,那種邪惡的勢力不但對此毫無敬意,相反卻“來侵你的光芒”。紅燭流淚,是為燒得不穩而急得流淚。紅燭不怕犧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犧牲自己,為世人創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給世人帶來更多的光明。詩人自己懷著拯救祖國文明的美好意願,不是同樣受到黑暗醜惡勢力的干擾和阻撓,感到壯志難酬,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現實就是這樣,你要創造光明,不但要犧牲了自己,還要“流一滴淚,灰一分心”。 但是,紅燭的淚不會白流。詩人勸慰道:“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培出慰藉底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紅燭的淚便是對世人的又一種貢獻。詩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獻身祖國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帶淚的詩行,可以“培出慰藉底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

第8、第9兩節的呼喚,一聲是同情的呼喚,一聲是勸導鼓勵的呼喚。“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這樣的因果關係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為著“創造光明”,結果只落得“灰心流淚”,但這是社會使然。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獻。詩人勸勉紅燭,也就是勸勉自己:“紅燭啊!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詩情得到了凝聚與升華。人們通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本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會裡,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創造光明,個人的得失榮辱一切在所不計。這正是聞一多人格美的集中體現。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毫不顧惜個人的得失榮辱,是極其偉大崇高的獻身精神。

開頭一節著眼於紅燭的顏色,將紅燭精神集中在一個“紅”字上面,凸現了紅燭的總體形象。由紅燭形象即刻聯想到詩人自身,“物”與“我”就完全交融起來。最後一節歸結到“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這樣一個境界,也就是將紅燭精神歸結到一種徹底奉獻的人生隱的一句詩“蠟炬成灰淚始乾”作為引子,詩的主體部分就是扣住“灰”與“淚”分兩層來展開抒情的。全詩以詩人對“紅燭”的心跡交流為線索,用問答的形式展開詩意,抒發詩情,顯示了詩人對人生真諦、對詩歌創作宗旨的求索過程和結果。

詩集背景

《紅燭》作者聞一多《紅燭》作者聞一多

同“五四”時代的其他一些詩人比較,聞一多顯然對中國傳統詩學的感情更為深厚,在接受西方詩學營養的同時,他未曾放棄過對中國古典詩歌藝術的研習、摹寫,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作品是最能引起聞一多興趣的中國古典詩歌之一,其傳世名句“蠟炬成灰淚始乾”當然亦是爛熟於心的,就這樣,“紅燭”作為中國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徵,就被現代詩人聞一多理所當然地接受了下來。當他為自己第一個詩集題名作結時,“紅燭”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現了出來,這就是《紅燭》詩集的取名及《紅燭》序詩的緣起。從這裡人們可以窺見詩人聞一多在其創作的第一個階段的心理特徵:他不是單純的自我表現、自我刻畫(儘管他對自我表現的《女神》頗為欣賞)。自我表現、自我刻畫的西方浪漫主義詩學並沒有在他的心靈世界居統治地位;詩人的自我抒寫有意識地附著在一定的“模式”當中,他對“模式”的體認與他對自身的體認在同時進行,這些創作心理都顯然與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有關,所以說,《紅燭》意識結構的表層洋溢著傳統詩學的余香。
但是,《紅燭》顯然又不是李商隱《無題》的現代翻版。詩中到處充滿了現實的投影、時代的聲音,詩人屬於“五四”的、屬於個體的那個“自我”與屬於傳統文化的、屬於民族心理沉澱的“自我”又是如此錯綜複雜地絞結在一起,互相有補充、有說明、有申發,但更有矛盾、衝突,由此而誕生了一首奇特的《紅燭》。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生於湖北黃岡浠水。家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新月派代表詩人。

歷史地位

《紅燭》是聞一多公開刊行的第一部詩集,由此可知該詩在聞一多詩歌藝術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聞一多正是從《紅燭》時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現代詩人的創作道路。

美學上講,《紅燭》在中國新詩史上也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並成為聞一多全部詩歌美學追求的縮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