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述
聞一多先生《端午考》作品約成於抗戰時期。他認為,端午起源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和中國人民同樣古老”。端午本是水鄉澤國以龍為圖騰的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半民俗的神人共娛節目,投粽於水當然是獻給圖騰神的祭品,鄉民斷髮文身以顯示自己龍之子的身份。可見端午起源於上古人類與嚴酷大自然搏鬥,以求生存、爭自由的途程中。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生於湖北黃岡浠水。家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新月派代表詩人。作品主要收錄在《聞一多全集》中。1923年9月7日,聞一多詩集《紅燭》出版。1946年7月15日,中國詩人、學者聞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會上發表演說,隨即在昆明街頭被暗殺。
主要內容
端午何以演變為屈原紀念日?聞一多認為,此後數千年,人類學會不少控制自然的方法,有了一些自信心,生存問題不再凸顯,卻又發現良心難安,因為人造的罪孽日益深重。屈原便是由於看到太多的罪孽,良心負擔不起而自沉汨羅江的。在楚貴族眼裡,屈原是一個不大安分的文化奴隸或曰文學弄臣,由此也正好成就了一位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民詩人。屈原最突出的品性是孤高與激烈,他的詩滿懷哀怨和激情傾訴個人身世、國家命運,無情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罪行,用人民的形式喊出人民的憤怒,對於在水深火熱中敢怒不敢言的人民是安慰也是興奮。因此,人民願意把端午這樣一個重要的民間節日轉讓給屈原。
翔實考證
聞一多通過翔實考證,洗去了千百年來塗抹在屈原身上的一層層廟堂油彩:“古今沒有第二個詩人像屈原那樣曾經被人民熱愛的。”“儘管陶淵明歌頌過農村,農民不要他,李太白歌頌過酒肆,小市民不要他,因為他們既不屬於人民,也不是為著人民的。杜甫是為著人民的,然而人民聽不懂他的話。屈原雖沒寫人民的生活,訴人民的痛苦,然而實質的等於領導了一次人民革命,替人民報了一次仇。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