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提起軍旅作家張士燮,我不禁想到了他前不久出版的那本小冊子———《藺草集》 。書中精選了張士燮自20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創作的175首歌詞作品。為何取名《藺草集》?他在書的扉頁中寫道:“藺草是一種極為普通又有實用價值的小草。它既可以作為編織的材料,為別人鋪墊;又可以作為一種燃料,點燃自己,照亮他人……”
捧讀《藺草集》,人們的思緒情不自禁地被帶回到了那個難忘的年代。如今上了點年紀的人,誰不知道他創作的那些膾炙人口的歌曲?在《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和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 《中國革命之歌》中他創作了不少佳作。他的《十送紅軍》 、 《秋收暴動歌》、 《農友歌》等都是流傳久遠,激動人心的好作品,在張士燮歌詞創作中一直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為詞壇上一位有影響的人物,張士燮認為,他寫歌詞追求6個字:通俗、樸素、優美。強調自己獨特的感受,追求作品的內在意蘊。他說,歌是聽覺藝術,它不像詩和小說那樣有思考琢磨的時間。因此歌詞必須通俗好懂,使人入心上口。歌曲要貼近尋常百姓,就應在通俗的基礎上追求優美。唱他的歌,聽他講話,都是這個理。
張士燮為工農寫歌,滿懷著對工農的情感,用工農的語言來說話,而且極富時代感,唱那首歌就如同又回到了那個年代。他寫的《農友歌》其中有兩句真讓人叫絕:“往日窮人矮三寸,如今是頂天立地的人……”生活在最低層的農民打倒土豪劣紳後那種揚眉吐氣的心情,被張士燮準確地體驗和把握,又用最為通俗的語言傳神地表達了出來。這首1964年為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而作,由劫夫譜曲,王昆首唱的歌曲已經成為經典之作,受到長久不衰的歡迎和傳唱。
用眼睛發現生活中的美景,用心靈去捕捉時代的旋律;用生活色彩去編織藝術的花環。這是張士燮對藝術的追求。為了能做到這些,他非常注重從姊妹藝術中去吸取營養。當代民歌、古典詩詞、舞蹈、美術、雕刻、剪紙……古今中外佳作,他都要閱讀、蒐集和整理。他逛街、出差最愛去書店,無論哪一類書,他都捨得花錢買,數千冊書幾乎占去了屋內的大部分空間。他對民間的剪紙藝術興趣很濃,僅五十年代就收藏剪紙達上千種。在收藏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陶冶著自己的思想和藝術情操。正是這樣的年月,這樣的情懷和生活的滋潤,使他寫出了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麥苗兒青來菜花兒黃,毛主席來到咱們農莊,千家萬戶齊歡笑,好像那春雷響四方……”幾十年來,人們對這一往情深的歌聲不僅未因歷史事件的遠離而有絲毫的淡漠,相反卻在不時地吟唱,反覆回味著。透過這些歌,人們感受到了張士燮那一片真摯純淨的情愫。
如果說民眾生活是花,民眾喜愛的歌曲是蜜,那么作家便是那採花釀蜜的蜜蜂。張士燮這隻辛勤的“蜜蜂”自20世紀六十年代成功之後仍然在不斷調整著自己的創作心態,又創作出了眾多優秀作品。比如20世紀七十年代的《銀球飛舞花盛開》,八十年代的《森林與大象》、《祝你一路順風》、《朋友,你的心事我知道》以及為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所寫的《南湖頌》、《望神州》、《創業者之歌》,九十年代的《愛是不滅的火焰》、《金色的亞洲》、《軍中女孩》、《我的歌向著藍天飄》、《軍營卡拉OK》、《兵之歌》、《春天的風》等等,都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從這些作品中人們能清晰地看到,張士燮所付出的都是真誠的心血,因之,他的作品不僅在數量上一直呈現遞增的趨勢,而且還呈現出較為鮮明的個性———純樸、厚重、明朗、諧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