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新龍港革命舊址群

陽新龍港革命舊址群

龍港革命舊址群位於湖北省陽新縣西南部的龍港鎮,地處湖北的陽新、通山和江西的武寧、瑞昌4縣交界處。龍港革命舊址群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遺產,1927年9月,黨在龍港領導秋收暴動,實行工農武裝割據。1929年至1930年,李燦、何長工、彭德懷率紅五軍先後進駐龍港,開創鄂東南革命根據地。嗣後,直屬中央的鄂東特委、隸屬中共湘鄂贛省委的鄂東南特(道)委先後在龍港設立,領導湘鄂贛邊境地區21個縣(市)的革命鬥爭。是時,龍港成為鄂東南革命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雲集黨、政、軍、工廠、學校、醫院、銀行、商店等48大機關,被譽為“小莫斯科”。

簡介

紀念碑紀念碑

龍港革命舊址群位於湖北省陽新縣西南部的龍港鎮, 地處湖北的陽新、通山和江西的武寧、瑞昌4縣交界處。龍港是一個歷史古鎮,明代稱龍川市,晚清稱龍港市,現為龍港鎮。

龍港革命舊址群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遺產。1927年9月,黨在龍港領導秋收暴動,實行工農武裝割據。1929年至1930年,李燦、何長工、彭德懷率紅五軍先後進駐龍港,開創鄂東南革命根據地。嗣後,直屬中央的鄂東特委、隸屬中共湘鄂贛省委的鄂東南特(道)委先後在龍港設立,領導湘鄂贛邊境地區21個縣(市)的革命鬥爭。是時,龍港成為鄂東南革命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雲集黨、政、軍、工廠、學校、醫院、銀行、商店等48大機關,被譽為“小莫斯科”。

現今,龍港保存有革命舊址70餘處,其中有36處於1981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有:彭德懷舊居、中共鄂東南特委遺址、中共鄂東南道委舊址、鄂東南蘇維埃政府舊址、鄂東南總工會舊址、鄂東南政治保衛局舊址、鄂東南工農兵銀行舊址、彭楊學校舊址、鄂東南電台及編講所舊址、鄂東南中醫院舊址、龍燕區第八鄉蘇維埃政府舊址等。在這些革命舊址中,保留有當年牆標、壁畫等遺蹟近百幅。集中在龍港鎮區的革命舊址15處,多數建於清末,為二層單檐磚木結構瓦房,構成了一條600米長的龍港老街,保留了江南古鎮的獨特風貌。1976年,湖北省革命文物工作座談會在龍港召開,來自國家文物局和全國27個省市的專家代表一致稱讚“龍港是一個天然革命歷史博物館”。

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建於1976年。位於龍港鎮新街西側,前臨106國道,後倚風景秀麗的獅子山,與龍港烈士陵園毗鄰。是湖北省名勝之一,載入了《中國名勝大詞典》。

鄂東南特委遺址鄂東南特委遺址

館內有中共鄂東南特委遺址、特委辦公住宿處、特委防空洞、陳列室,共收藏文告、書刊、信件、武器、壁畫、烈士遺物革命文物和照片五百餘件。陳列分五個部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鄂東南革命根據地軍民進行革命鬥爭的光榮歷史,再現了彭德懷李燦何長工吳致民、黃火青、曹大駿、葉金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業績。由紀念館管理的鄂東南蘇維埃政府、彭德懷舊居、彭楊學校、紅軍後方醫院等三十餘處舊址,均列入國務院頒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安葬著3000餘名紅軍烈士的公墓和17處著名烈士就義地的紀念建築和傳統教育點。1976年10月,湖北省文物工作座談會在這裡召開,有國家文物事業局、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軍事博物館的領導和來自全國26個省市的200多名代表參加。

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建成後,王任重同志題寫了館名,王平程子華、傅秋濤、陳康、蘭僑等領導同志多次前來視察,並題詞、贈詩。

有人說,紅三軍團成立於大冶劉仁八,卻在陽新龍港發展壯大;有人說,星星之火產生於大冶劉仁八,卻在陽新龍港燎出一片紅色熱土。“小莫斯科”、“小漢口”等稱號,使得有關龍港鎮的記憶,永遠呈現出一片繁華、一抹鮮紅。

紅軍街

紅軍街紅軍街

龍港“紅軍街”,又稱龍港老街。在土地革命時期,鄂東南蘇維埃政府,共青團鄂東南特委、鄂東南政治保衛局、鄂東南總工會、鄂東南工農兵銀行、鄂東南紅軍招待所、紅五軍司令部等17個黨政軍機關均設在這裡,被稱為“小莫斯科”。如今,這些革命舊址保存完好,故人們又稱龍港老街為“革命舊址一條街”。

陳家大院

陽新縣龍港鎮,地處湖北陽新、通山和江西武寧、瑞昌4縣交界處,鎮上有條“紅軍街”。街道長800余米,寬5米,青石板路面,兩旁全為青磚布瓦二層樓房,一進數重,街道蜿蜒曲折,市面古樸典雅,頗有江南古鎮的韻味。

《陽新縣誌》載,龍港老街的雛形,形成於元代末年;明代鼎盛時期,稱龍川市;清光緒十一年,清政府在此設龍港巡檢司,改稱龍港市。清末民初,龍港街店鋪鱗次櫛比,擁有商號、作坊300余家,甚是繁華,故有“小漢口”之稱。

百年境遷,在老街上仍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1920年左右,龍港鎮龍港村下陳灣,有一戶陳姓人家與日本人做苧麻生意,這苧麻是龍港鎮特產,在古代被稱為“貢麻”,這戶陳姓人家發了大財。發了財的陳氏便在繁華的龍港鎮上,蓋了一棟最大、最氣派的房子,“三進三出”的院落一直延伸到河邊,占地一千多平方米。

後來,陳家大院被日軍占領,並被燒毀了部分建築,成了日軍在龍港鎮的“指揮中心”。後來,陳家大院又租給國民黨辦公,直到共產黨挺進龍港鎮,陳家大院才“物歸原主”。此時,陳氏主動捐出大宅,成為鄂東南龍燕區蘇維埃政府辦公樓。

如今,原來的陳家大院仍矗立在龍港老街上,成為陽新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兩進兩出”的大宅子,看得見天空的天井,從牆上陳列的畫,仍依稀可以找出當年的革命印跡。

毛澤東的“門生”

1919年,在“五四”運動新文化、新思想的影響下,龍港地區一批有志青年紛紛外出求學、尋求救國救民真理。柯少軒就是其中之一。

“柯少軒家裡並不窮,他還上過大學,畢業於武昌中華大學法律系。”陳敬明是龍港鎮人,多年來鑽研史料、寫書,對於龍港歷史很熟悉。他說,柯少軒參加共產黨,並不是家裡窮的緣故,而是因為共產主義是他的信仰。

1925年3月,柯少軒根據中共武漢地方執行委員會指示回鄉發展黨組織,在下畈農民夜校學員中,吸收8名貧苦農民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陽新縣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下畈黨小組,隸屬中共武漢地委。同年12月,陽新縣第一個共產黨支部——龍港黨支部成立,下轄龍港、黃橋、南山壠、下 、茶寮等5個黨小組。因該支部成員多系身著長褂的青年知識分子,所以被人稱之為“長褂黨”。

“柯少軒還是毛澤東的門生。”陳敬明告訴記者,1926年底,毛澤東提出在武昌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並於1927年初正式授課,而柯少軒恰好在此期間前往“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進修。

1927年秋,柯少軒受中共湖北省委派遣到陽新領導秋收暴動,在龍港被國民黨右派逮捕,返漢後,被黨派往上海工作。1928年調回武漢,任中共湖北省委秘書兼外縣轉信員,11月,中共湖北省委機關遭到破壞時,因叛徒告密,柯少軒被捕入獄,後被國民黨湖北省衛戌司令胡宗鐸殺害,時年32歲。

紅五軍抵達龍港

1927年9月,陽新縣組織了“秋收暴動”。

烈士墓烈士墓

“黨組織抓住秋收暴動時的有利時機,發動周圍十多個鄉村的農民數百人,打進龍港鎮,擊潰地主反動武裝保衛團。”根據史料記載,次日晨,縣城敵軍開進龍港,這次的“秋收暴動”還沒嘗到勝利的果實,就宣告失敗。

直到1929年秋,李燦、何長工率領紅五軍第五縱隊挺進鄂東南,設司令部於龍港。10月,紅五縱隊在龍港游擊隊配合下,一舉殲滅了龍燕區的最後一支反動武裝——洞下的民團,繳槍百餘支。

1930年5月,彭德懷率紅五軍第二、三、四縱隊抵達龍港。龍港的土地上掀起革命熱潮。

彭德懷帶來了井岡山鬥爭的經驗,在龍港創辦了兵工廠、被服廠、紅軍後方醫院、彭楊學校。協助龍港黨組織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田地,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紅五軍以龍港為依託,橫掃贛北、鄂南、鄂東10余縣反動武裝,鞏固和擴大了鄂東南革命根據地。1930年6月,紅五縱隊由初來時的300人發展到5000人,擴建為紅八軍。

直到現在,龍港老街上還保留著彭德懷舊居,屬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走進這座古居,跨過兩道門檻,右手邊有一個長方形的臥室,裡面擺放著一張四柱床,有幔帳,有雕花的床沿,還有木踏。彭德懷曾在這裡休息。

鬥爭的艱苦與激烈,使得彭德懷即使在休息時,也不能完全放鬆警惕。“這個房間一共有三條道路可供逃生。”導遊小姐在介紹彭德懷舊居時告訴記者,與普通臥室不同的是,彭德懷的這間臥室有兩道門,一前一後,一出一進,這是為了有突發情況時,彭德懷能夠迅速轉移,因此臥室的後門至關重要。

打開臥室後門,右手邊就是一個樓梯,直接通往二樓,這是一條逃生道路;左手邊是大門,門外是一條河,可直接乘船離去,這是第二條逃生道路;而第三條逃生道路,是一條秘密地道,危急關頭,可以躲藏到地下,但出於安全考慮,這條秘道目前已封閉。

“小莫斯科”的繁榮

1931年2月,在粉碎了敵人第一次“圍剿”的凱歌聲中,中共鄂東特委和鄂東工農革命委員會遷來龍港。隨後,共青團鄂東(南)特委、鄂東南蘇維埃政府、鄂東南政治保衛局、鄂東南總工會等黨政機關相繼建立,民眾稱之為“四十八大機關”。從此,龍港成為鄂東南蘇區21個縣市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但是,在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下,蘇區生活必需品,特別是食鹽、藥材奇缺。為了蘇區軍民生活,鞏固和發展鄂東南革命根據地,特委在龍港設立了勞動總社、轉運局,允許私營,軍民生活供給得到了保障。

中共鄂東(南)特(道)委在這裡領導鄂東南人民進行鞏固根據地、建設根據地、發展根據地的鬥爭,開創了鄂東南革命根據地的鼎盛局面。

戰火紛飛的歲月已經漸行漸遠,但如今站在龍港老街,仍依稀可以看到當年的如歌歲月。如今的龍港老街,有革命舊址70余處,其中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的有16處,被國家文物局稱為“天然的革命歷史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