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物的哲學》

《禮物的哲學》

《禮物的哲學》一書是一套教你如何用禮物搞定全世界的成功哲學。兩位編者窮儘自身在人力資源和員工管理領域的豐富經驗,呼籲人們謹慎而全面地認識禮物。它不僅是聯絡感情的工具,更有著獨特的講究和奇妙的功能。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禮物是千百年來人們司空見慣的東西,是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情感媒介。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地領會禮物的意義,自如地運用禮物表情達意,將禮物的作用充分發揮。書中將佐以大量實例,教導讀者用禮物開道,贏得人心,找尋到成功的捷徑

內容簡介

禮物是千百年來人們司空見慣的東西,是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情感媒介。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地領會禮物的意義,自如地運用禮物表情達意,將禮物的作用充分發揮。禮物的作用千變萬化,可以表達一個小小的祝願,也可以決定千秋霸業。鴻門宴上,事先接受了劉邦禮物的項伯“以身翼蔽沛公”,最終改變了歷史的進程。禮物的用法不拘一格,只要運用得法,一份平常的禮物也能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一盒“狗不理”包子,袁世凱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賞識,從此青雲直上。禮物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面對一位給公司造成巨大損失的員工,比爾?蓋茨送出了“寬容”這份大禮,這位員工感激之餘開始發奮工作,後來為公司創造的價值遠遠超過了當年的損失。當然,也有運用禮物不得法而引來誤會甚至麻煩的。例如,聚會時突然聽說在座的某人剛結婚,或者突然成為他人生日宴會上的客人,但又沒有準備,有的人情急之下,就會從自己的包里隨便找出一件物品送給對方,這樣反而容易引起對方的不快。

作者簡介

康海波,從事職場禮儀培訓工作十餘年,為多家五百強企業做過員工禮儀培訓,並有多篇相關文章發表。甘平,資深人力資源專家,擁有多年管理和諮詢工作經驗,強調人際關係也是公司管理的一部分,提倡人性化管理。

目錄

序言 送禮不需要理由,只需要禮物
第一章 解決送禮動機——為什麼我們要送禮?
人們為何熱衷送禮? 
禮物是無謂的損失,抑或會產生積極價值? 
好禮物終會得到好回報 
禮物可以改善人際關係 
禮物讓我們獲得幫助,並且用以感恩 
東西方關於禮物認識的區別 
第二章 關於禮物本體的思考——選擇合適的禮物
你為什麼送禮被拒?(一)沒有選擇合適的禮物 
禮物的輕重要得當 
善解人意,好禮相送 
“ 愛”和“誠意”是禮物的“核心”
精選禮物的附屬物和包裝 
人情是“大禮”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好禮物終會得到好回報禮物交換有一套自己的規則和儀式,人們通過參與禮物的交換來學習、實踐這些規則和道德原則,也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禮物交換涵蓋了社會生活中宗教、經濟、社會、法律等各個方面。
人類在進化中始終遵循著這樣一個原則——好心會有好報或者一份好禮會換來價值相當的另一份禮物。這就是所謂的“互惠利他主義”,也是人們互贈禮物的深層動力。因為說實話,投資會落空,商品交易會虧本,但禮物幾乎都是保值的,甚至增值的。
在古代,毛利人的禮物交換是一種很普遍的、非契約性的、自願的行為。毛利人有一種很奇怪的觀點,他們認為禮物都是有靈魂的,這就是“豪”。“豪”是一種存在於某個人送給另一個人的禮物中的神秘力量。“豪”總是希望返回它的原地,是“豪”迫使受禮者做出回報。一個人送出的禮物實際上是這個人精神、靈魂的一部分,接受某人的禮物也就是接受送禮者的一部分精神。接受他人的禮物而不做出回報,也就等於保留他人的“豪”。這樣做不僅有悖道德、規則,而且是很危險的,甚至是致命的,因為禮物中的“豪”會控制你。
這種理論聽上去有些匪夷所思,但聯繫現實生活中的送禮行為,我們必須承認,禮物確實具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很少有人敢於否定禮物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莫斯認為,正是禮物中的“豪”讓受禮者感到驚懼,迫使受禮者要做出回報,他把這稱為“禮物之靈”,認為人們是迫於“禮物之靈”的壓力而進行回禮的。也就是說,“豪”讓回禮成為必然,好禮物總是能換來相應的禮物。禮物中“豪”的存在和保留“豪”的危險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壓力,使得禮物的接受者必須回禮,這成為一種義務。贈予——接受——回禮作為禮物交換的三個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也都成為一種義務。
從莫斯的禮物研究中我們會發現,禮物交換之所以能夠持續,是因為送禮總會產生回禮,回禮又是新一輪送禮的開始,這樣不斷反覆循環,將人們納入禮物交換之中。禮物交換的目的並不是工具性,而是情感性。禮物的實際價值是沒有意義的,它的價值在於禮物本身及禮物交換所具有的文化意義,在於它所象徵的權力、聲望和榮譽。這就說明,當我們送給對方禮物時,對方更為看重的是禮物的象徵意義,而不是禮物的實際價值,而對方的回禮也必須著眼於象徵意義,而不一定非要是等價的物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