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溝通上下,協理陰陽,權衡利弊,謀定後動,此相臣所以能成大事者!賣點1:歷史與勵志相結合,以古鑒今,向古代名相學溝通上下、協理陰陽、權衡利弊、謀定後動的成功哲學和做人道理。賣點2:故事很精彩、文字很幽默、思想很深刻,是一本真正能夠繼承《明朝那些事兒》所開創之“明月體”風格的一本歷史書,更是一本能為今天的人們工作生活提供思維和方法借鑑的勵志書。好玩,也很實用。·《360°零死角的絕美自拍法》獨家54折熱賣>>·《我的第一本學習方法書》獨家特價搶購>>
內容簡介
誰說當一個“相臣”就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了呢?從古到今,建功立業、留名青史的賢相比起明君來只多不少,周公、管仲、李斯、蕭何、陳平、諸葛亮、張居正……這些名相中的很多人不是靠著君王造就的偉業成名的,反過來,他們往往才是這偉大事業的真正締造者。但成為一個相才也是不容易的,也是有它必要的權謀的。怎樣處理好上下關係,如何協理陰陽,在位置上芝麻開花節節高,在事業上乾出一番成就來?我們需要從古代相臣的故事中得到啟迪。作者簡介
黎靖,男,湖南邵陽人,大學畢業,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先後在多家雜誌社,文化公司擔任主編工作。企業諮詢專家,曾在一些勵志培訓機構和企業管理諮詢公司擔任特邀講師。著有《會讀史是本事》,《向北方人學直爽,向南方人學靈活》、《女人有境界才有幸福》、《改掉農民性成大事》、《老江湖的智慧》、《人生之貴——成就一生的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世法則》等。目錄
第一章姬旦:八百年周天下的真正奠基者1.知其雄,守其雌
2.不避嫌疑,勇於任事
3.雄心和野心的區別
4.放下權力,放下負擔
第二章管仲:春秋第一相
1.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2.欲謀事,先謀身
3.細節決定成敗
4.仰望星空,腳踩大地
5.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章李斯:仕途成功的典範
1.“官倉老鼠”的哲學
2.機會是“耗”出來的
3.授士以金,不如授士以事
4.小機會也是機會,沒機會創造機會
5.低調,低調,再低調
6.兩點之間,並非直線最近
7.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
8.月盈則虧,物極必反
第四章蕭何:扶劉興漢第一功
1.識時務者為俊傑
2.識俊傑者為相臣
3.功人與功狗的區別
4.為相有三忌
5.幕後沒有掌聲的寂寞
6.專業精通者為將,綜合素質高者為相
7.無為即有為
第五章陳平:用之於術而失之於道
1.假如上天給你一次吃軟飯的機會
2.德與才哪個更重要
3.通陰謀之天下鬼才
4.曉權變之精明政客
5.以退為進,不爭是爭
第六章諸葛亮:萬古雲霄一羽毛
1.智者審於量主
2.非惟天時,抑亦人謀
3.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4.“以身作則”與“事必躬親”
5.“抱殘守缺”和“以攻為守”
第七章張居正:遊走於黑白之間
1.相權與皇權的博弈
2.感謝折磨你的人
3.權力鬥爭是一場零和遊戲
4.以天下為己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姬旦:八百年周天下的真正奠基者2.不避嫌疑,勇於任事
周公姬旦和軍師姜尚同為武王的左輔右弼,姜尚偏重於軍事,而姬旦則更側重於政治。那個時候還沒有“相”,只有“宰”。西周的最高官職是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其下分設六卿、五官等。由於三公之類的官職是授予位高爵尊的諸侯的,而諸侯們在出任周朝大臣的時候也要治理自己的國家,所以三公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通常執掌中央權力的是太宰,太宰本來是王室的家庭事務總管,因親近統治者,所以從夏商以來太宰的地位一直處於上升的趨勢中,在西周可以說達到了頂點。而姬旦擔任的,就是太宰一職。
姬旦被武王封國於魯,可他並沒有離開中央,繼續輔佐武王處理國事。殷商是滅亡了,可是對如何處置殷商遺民和上層貴族的問題,武王一時拿不定主意。他首先問姜尚。姜尚說:“我聽說過愛屋及烏。相反人如果不值得愛,那么村落里的籬笆、圍牆也不必保留。”意思是不光殺掉殷紂,連敵對的殷人也不能保留,而要統統殺掉。這種種族清洗的政策居然會是聰明絕頂以至於“封神”的姜太公提出來的,真讓人大跌眼鏡。這說明他打天下是把好手,坐天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正所謂“天下之土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土”也是需要“王臣”去經營打理的,把人殺了,你統治誰去?更何況殺人是最易引發反抗的,本來周朝的統治基礎還未穩固,各種矛盾尚未緩和,這一開殺戒就把矛盾激化了。這樣的笨主意,英明的周武王當然不接受。
周武王又問召公,召公說:“那有罪的殺,沒罪的留下行嗎?”武王還是搖搖頭說:“不行。”這時候姬旦說:“讓殷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爭取殷人當中有影響、有仁德的人。”他這種給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讚許。這項方針推行開來,對周朝收服人心、穩固統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為相者,不能站在民族恩怨、個人情感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議,而要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統籌全局,為君王提出能夠使國家長治久安的大政方針。在這方面,姜太公不過是個不懂政治的武夫,召公只是個腦無創見、胸無格局的應聲蟲。
由於夙夜思治,武王病倒了,姬旦虔誠地向祖先祈禱。他說,你們的元孫姬發得了重病,如果是因為你們欠了上天一個孩子,那就讓我去代替他。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藝。你們的元孫姬發不如我多才多藝,不能侍奉鬼神。
這樣的話在今天某些人聽來也許很搞笑,不過我卻從中感受到了他的真誠無私。要知道,那個時代的人對於天命鬼神是毫不猶豫地相信的。姬旦這樣做一來是對自己的哥哥周武王尊敬甚至崇拜;二來兄弟之間的感情確實很深。他認為天下初定,國家可以沒有自己,但不能沒有武王這樣強有力的領導人。
祈禱以後,武王還是病故了。臨終前,他願意把王位傳給這位有德有才的弟弟——姬旦,並且說這事無需占卜,可以當面決定。姬旦的表態是涕泣不止,不肯接受。
我們來看,類似的故事在三國時代的蜀國也同樣發生過。劉備白帝城託孤,就曾經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有人說,劉備這番話其實是對諸葛亮的試探,也是逼他表態的一種心理策略,後面對劉禪說的“汝與丞相從事,以父事之”同樣如此。諸葛亮果然大驚。汗流浹背地匍匐在地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這樣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劉備和諸葛亮打的就是興復漢室的旗號,指責曹操也常用“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之語。可見這種正統觀、忠貞觀是他們至高無上的“神主牌”,丟棄了它,也就丟棄了一切,蜀漢政權將成為被抽去了骨頭的一盤爛肉,別說諸葛亮了,神仙都難救。因此,被逼到牆角的諸葛亮明知劉禪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也只好硬著頭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而周武王姬發在臨終時對弟弟姬旦的“讓位”之語,與其說是一種試探,不如說是一種商量。他的“讓位”和劉備的“讓位”不同,劉備是絕不可能把位置讓給外姓旁人的,在帝國制度已經根深蒂固、儒家思想早已深人人心的三國時代,民主禪讓的制度是不可能實行的。劉備也知道,即便讓,標榜自己是“君子之儒”的諸葛亮也不可能接受。
但姬旦與諸葛亮不同,他也是文王親子、王室血脈。縱觀中國數千年歷史,外姓最後奪取政權,只有兩種手段,一是革命;二是篡權。革命需要流血,篡權必受撻伐。可如果篡權者本身不是外姓的話,受到的撻伐和阻力那要小很多。像宋太祖趙匡胤在“斧聲燭影”中被自己的弟弟篡了位,明成祖朱棣打出“靖難”的旗幟把自己的侄子建文帝趕下了台,在當時和後世都沒有受到過多的指責。為什麼?就因為他們也姓趙,也姓朱,國事就是他們的家事。即便這事兒幹得不地道,那也容不得旁人插嘴。
在君臣綱常非常講究的帝國時代都是如此,何況是剛從原始的部落聯盟進化而來的周王朝,兄終弟及十分正常。而且姬旦的文才、武略、德望也均能夠服眾,由他繼承天下大統,對於政權不穩、百廢待興的周王朝來說,無疑是最佳選擇。而當時周武王的太子姬誦剛剛十二歲,即便是由群臣和軍民來選,也不會選這樣一個黃口小兒來領導自己。
因此,即便是周武王一百個心思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他也知道,只要自己不在,弟弟姬旦想要奪取這個王位,兒子肯定是鬥不過的。就算斗得過,那對自己剛剛打下的大周江山也沒有好處。既然如此,姬發就不如索性大方點,和弟弟商量商量,如果姬旦有意自己即位的話,那就不如讓他即去。畢竟還是大周的江山,也畢竟弟兄感情一直還不錯,肉爛了也還在鍋里。如果他沒有這個心思的話,那自己的“讓位”之舉就更能夠讓弟弟感激涕零,從而願意全心全意輔佐太子治理天下。
盤點生活勵志書籍(十九)
人生需要學習,人生需要智慧,人生需要奮鬥,人生需要勵志,讀一讀生活勵志圖書,感悟人生,不斷的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