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紵歌三首》

《白紵歌三首》是南朝宋時期湯惠休寫的一首七言詩。

作品信息

【名稱】《白紵歌三首
【年代】南朝宋
【作者】湯惠休
【體裁】七言詩

作品原文

白紵歌三首
【其一】
琴瑟未調心已悲,任羅勝綺強自持。
忍思一舞望所思,將轉未轉恆如疑。
桃花水上春風出,舞袖逶迤鸞照日。
徘徊鶴轉情艷逸,君為迎歌心如一。
【其二】
少年窈窕舞君前,容華艷艷將欲然。
為君嬌凝復遷延,流目送笑不敢言。
長袖拂面心自煎,願君流光及盛年。
【其三】
秋風裊裊入曲房,羅帳含月思心傷。
蟋蟀夜鳴斷人腸,長夜思君心飛揚。
他人相思君相忘,錦衾瑤席為誰芳。

作品選析

《白紵》是一支產於吳地的舞曲。至晚從晉代起,它就作為一支宮廷舞曲流傳,因此有很多歌辭。這些歌辭的內容大體相同,主要是描摹《白紵》舞女的舞姿體態。這種情況可能同音樂、舞蹈的特點有關,即由於共同的曲調、共同的舞蹈風格而造成了歌辭在內容上的雷同。從文學角度看,這種情況並不是好事。因為雷同的詩歌、僅僅停留在外觀描寫層次上的詩歌,一般都是缺乏真情實感、缺少藝術個性的詩歌,這種詩歌沒有什麼生命力。這樣一來,從宋代開始,就有人起來打破過去的《白紵歌》的程式了。他們把舞蹈描寫同對一些典型形象的塑造結合了起來,由此造成《白紵歌》向個性化方向的發展。就現有的資料看,首先這樣做的詩人是宋武帝時候的湯惠休。
湯惠休所創作的《白紵歌》,今存有三首。這三首詩歌都打破了單純描寫舞姿的陳規,而以男女相思為主題。其中寫得最好的是第二首(“少年窈窕舞君前”)。這首詩以一個《白紵》舞女為描寫對象。儘管詩中也同其它《白紵歌》一樣,描寫了舞女“窈窕”、“遷延”、“容華艷艷”的美麗外表,但它的主旨,卻在於刻畫這位女子羞於吐露愛情的嬌痴情態。詩的大意是說:年少的《白紵》舞女,姿態窈窕,舞蹈於郎君之前。她容顏燦燦,像將要燃燒的火焰那樣鮮艷。為了心上人,她目光嬌凝,舞步遷延。但那番情意卻只能在目光中流露,在微笑中暗送,而不敢言傳。她用長袖將臉兒輕掩,無法吐露的感情使心如湯煎。她於是祝願自己長此以往為郎君獻舞,讓郎君的福澤滋潤她,直到她的盛年。——這樣,詩歌就把外貌描寫同內心世界的刻畫密切結合起來了,也把對舊題材的繼承同對它的改造結合起來了,使舞蹈描寫的程式轉變成形象塑造的一種手段。這是這首詩歌最重要的一個藝術特點。
這首詩的另一個藝術特點是:它採用了一種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形象塑造方法,描寫既細膩,又簡潔準確。詩歌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二句描寫靜態形象,勾畫出這位少女活潑美麗的外表輪廓;第三、四句描寫動態形象,點染出這位女子含情脈脈的嬌羞情態;第五、六句則切入內心世界,用感情表白的方式完成了對這一完整人格的塑造。所以讀這首詩的時候,讀者會獲得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
讀這首詩的時候,讀者還能感到:作者在設計人物形象方面是獨具匠心的。作者所描寫的是一個自己眼中的舞女,通過描寫,又畫出了一個舞女眼中的自己,這樣就把自己(作為觀舞者)同舞女(作為觀察的對象)在感情上密切溝通了起來。這種藝術感受只有通過仔細觀察生活才能獲得。而由於這種觀察是動用身心的觀察,故顯得富有真情實感。這首詩之所以寫得很動人,正因為作者向詩中的形象貫注了很深沉的感情。換句話說:讀者在詩中舞女那裡看到的一副深情,其實是作者在主觀上賦予她的。所以這個舞女形象,還應當說是一個具有理想色彩的人物形象。這一點正好反映了作者的藝術想像的獨到之處。

作者簡介

湯惠休
南朝宋詩人。生卒年不詳。早年為僧,人稱“惠休上人”。因善於寫詩被徐湛之賞識。孝武帝劉駿命其還俗,官至揚州從事史。鍾嶸《詩品》作“齊惠休上人”,可能卒於南齊初。詩今存11首,以《怨詩行》最為著名,富於民歌氣息。其他詩作亦頗受“吳聲”、“西曲”及《白紵歌》影響,多寫兒女之情。所以與他同時代的顏延之以為是“委巷中歌謠”;《詩品》斥之為“淫靡”。其實湯詩筆力雖較纖弱,卻無不健康的內容,其詩風華美流暢,在宋齊間頗有影響。論者多以“休鮑”並稱,然而其成就實不足與鮑照相頡頏。湯惠休論詩主張自然而不喜過於雕飾。從現存作品看,其詩風亦與此論相符。其詩收入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