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群英》

《白宮群英》

《白宮群英》(英文:TheWestWing)是一部以政治為題材的美國電視連續劇,於1999年至2006年期間分七季放送播映,由原創人艾倫·索金擔任前四季的劇本創作與監製工作,後兩季的監製工作改由約翰·威爾斯擔任。本劇場景設定在美國總統官邸白宮的西翼,該處是虛構人物美國民主黨總統約西亞·巴特勒(JosiahBartlet)的橢圓形辦公室和總統高級幕僚辦公區所在地。《白宮群英》由華納兄弟電視製作公司製作,1999年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頻道首播,其後在全球各地電視頻道上播出,播映七年後於2006年5月14日畫下句點。

基本信息

演員角色

《白宮群英》白宮
《白宮群英》運用一整個演員團隊向觀眾述說美國聯邦政府的日常行政工作,演員各司所職,其中包括美國總統、第一夫人總統高級幕僚以及核心顧問團,其他次要角色大致上則環繞著核心團隊,不時出場填補故事空缺。

最初,演員們所希望扮演的角色與現在相差甚遠,在第一季DVD的幕後專訪中,布雷迪·威佛德表示,雖然他也參加了賈許·賴曼(Josh Lyman)的試鏡,不過他心裡屬意的角色是山姆·希朋(Sam Seaborn),後來艾倫·索金為他量身打造了賈許這個角色。珍尼爾·摩洛妮則表示她試鏡的角色是茜潔·克蕾格(C. J. Cregg),後來她得到唐娜·摩斯(Donna Moss)的這個角色原先也不是劇本里的固定班底。其他還有亞倫·艾達和席尼·鮑迪曾被認真考慮接演總統,賈德·赫希接演里奧·馬加瑞(Leo McGarry),尤金·李維

《白宮群英》《白宮群英》

接演托比·齊格勒(Toby Ziegler),以及讓黑人女星希·龐德接演茜潔。

《白宮群英》里的主要演員每人每集薪資約為7萬5千美元,飾演總統的馬丁·辛近來證實他的薪資高達30萬美元之譜。羅伯·洛的角色在情節安排原本更為重要,因此他也有六位數的價碼,據報導為10萬美元。角色間的薪資不平等,後來導致契約糾紛,表達不滿的演員主要有艾莉森·潔妮、理查·薜福約翰·史賓塞和布雷迪·威佛德。四人在2001年與華納兄弟娛樂公司進行契約協商,過程中華納兄弟以毀約官司向四人施加壓力,但是四人團結一致,後來以加薪雙倍完成協商[5]。兩年後,華納兄弟與NBC和Bravo電視頻道續約,不久四人藉機再度要求加薪[8]。

飾演白宮幕僚長里奧·馬加瑞約翰·史賓塞於2005年12月16日心肌梗塞逝世,此前一年他所飾演的角色也曾被安排經歷一次幾乎致命的心臟病發情節。史賓塞過世後,馬丁·辛在最新一集〈RunningMates〉(第七季第10集)節目播映前,簡短表達了致哀之意。史賓塞所飾演的角色則在2006年4月2日播映的〈ElectionDay〉(第七季第16集)節目中正式向觀眾告別。

劇集概述

《白宮群英》《白宮群英》
《白宮群英》和其它電視連續劇一樣,利用數集或一整季的演出來鋪陳故事情節,除了大型主線外,通常在每一集的開頭和結尾也會加入迷你支線豐富劇集呈現。

《白宮群英》的劇集情節大部份都是圍繞在巴特勒總統和他的幕僚如何面對各種法律事務或政治事件,從台面下與國會議員的協商交涉(〈FiveVotesDown〉)到瑣碎的私領域,如感情生活(〈Pilot〉〈TakeOutTheTrashDay〉)及個人藥物問題(前兩季的主線)都進行了深入的深討。典型的劇集呈現先是隨意介紹總統與幕僚團隊的一天,其中通常會有一些觀念或主題連結每段劇情。而規模龐大、相互接合的白宮場景讓製作單位能夠拍攝出相當難得的長鏡頭畫面,像是幕僚成員在白宮走廊上一邊走動一邊談論家國大事的連續主拍鏡頭,這些邊走邊談的鏡頭後來也成為本劇的重要特色。

在第一季的《白宮群英》里,巴特勒政府新官上任,新政府正處於適應施政環境,逐步推動議案的時期。到了第二季,違法醜聞圍繞白宮,在此一困境中巴特勒總統尚須決定是否競選連任。第三第四季深入描述了總統陣營的情誼,同時國內外都籠罩在恐怖主義的陰霾之中。在第五季里,巴特勒總統開始遭遇越來越多的外交挑戰,對內他還必須面對新任眾議院議長對他的預算審核。在第六季里,為了尋求巴特勒的繼任人選,兩黨候選人分裂成數個陣營。最後巴特勒總統在第七季必須在民主黨共和黨總統選戰打得如火如荼的同時,處理一件白宮內部泄密案。

發展成型

《白宮群英》《白宮群英》
《白宮群英》是從1995年一部艾倫·索金執筆的電影《白宮夜未眠》延伸發展而來。一些後來電影未使用到的元素以及艾齊瓦·葛斯曼的建議,啟發索金創作了《白宮群英》這部電視系列劇。

創作之初,索金原是要以白宮公關室副主任山姆·希朋為主角,總統只是個配角或隱藏角色,然而巴特勒總統在螢幕上的時間一久,劇情慢慢地也隨著這個角色發展推進。由於馬丁·辛的演出大獲好評,導致巴特勒的角色側寫日漸提升,山姆的角色地位逐步減少,最後羅伯·洛終於在第四季離開了《白宮群英》[9]。

索金因創作情境喜劇《周末運動夜》一舉成名,這部電視系列劇為他奠定節奏輕快、機智幽默的對話風格。索金幾乎為《白宮群英》前四季親自編寫了每一集的劇本,有時候他會重覆使用到在《周末運動夜》合作過的演員、戲劇元素、劇集標題和角色名稱。執行製作兼導演湯馬斯·史蘭則為《白宮群英》創造出“邊走邊談”風格,他以連貫的長鏡頭拍攝演員在場景之間走動並談論公事的畫面,此一風格後來成為本劇的視覺標誌。

然而索金為《白宮群英》編列的計畫書雜亂無章,經常造成本劇預算超支、進度脫序等問題,後來他因為一些個人問題(像是非法持有禁藥遭到逮捕)而在第四季結束後離開一手拉拔的《白宮群英》,湯馬斯·史蘭也選擇跟他一起同進退,兩人離開後《白宮群英》由約翰·威爾斯接手擔任執行製作。

寫實主義

《白宮群英》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和《白宮群英》的演員一起現身直播綜藝節目《Saturday Night Live》
《白宮群英》為了在平淡無奇的辦公活動中加入戲劇元素打動觀眾,因此與實際的白宮西廂有一定程度的失真,不過也有前白宮幕僚認為本劇已經“得其神髓,去蕪存精”。前白宮發言人迪迪·麥爾斯以及民調專家派崔克·坎戴爾一開始就擔任本劇的顧問,協助編劇和演員揣摩白宮西廂的真實互動,其他前白宮幕僚像是佩姬·盧南和金·史伯林也曾為《白宮群英》提供意見。

在第三季時,除了有個特別節目曾將《白宮群英》和真實白宮相互對照,許多前白宮西廂辦公人員也曾對《白宮群英》所下的功夫大表讚賞,其中包括白宮顧問大衛·葛根、白宮發言人迪迪·麥爾斯、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白宮幕僚長里昂·潘尼達、白宮副幕僚長卡爾·羅夫,以及三位美國前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吉米·卡特比爾·柯林頓

評論家對《白宮群英》都有著正面的評價,但也有人認為本劇過於樂觀、不切實際[15],其中又以角色認知天真這點最為人垢病。電視評論家海瑟·赫里雷斯基(HeatherHavrilesky)曾質問:“…(這些人)怎么可能從百萬生民之中脫穎而出,跳入政治現實的髒水裡,既躲過理想幻滅,還能出淤泥而不染,最後竟然平步青雲當上白宮幕僚?”

社會影響

《白宮群英》《白宮群英》
《白宮群英》的寫實描繪雖然大獲好評,索金仍表示:“我的責任不是求真…而是隨心所欲的吸引觀眾的目光。”前白宮助理馬修·米勒(MatthewMiller)認為索金“吸引觀眾的方法是創造出比生命更真實的政治人性──至少比新聞照片還要真實”,他還認為藉由對虛構政治家的移情作用,《白宮群英》創造出一個“破壞性對手”,挑戰老是對政治冷嘲熱諷的新聞媒體。《白宮群英與白宮西廂》一書的作者馬龍·李文(MyronLevine)對此也表示贊同,他認為這部電視系列劇“呈現出對政府公職的正面觀點,有助改善反華盛頓特區人士的刻板印象,與對政府冷嘲熱諷的言論。”

加州州立大學聖馬克斯分校政治學副教授史黛絲·碧佛斯博士(StaciL.Beavers)曾發表過一篇文章〈以白宮群英作為教育工具〉,探討以《白宮群英》作為教學工具的可行性。她斷定“以營利性娛樂節目來說,《白宮群英》呈現出相當高的教育潛力。”在她看來,《白宮群英》對於政治進程的描述,比一些只會打高空、講官腔的政治節目(像是《FacetheNation》《與媒體見面》)來得更有深度。不過節目在對特殊問題進行探討時,可能會因為觀眾對角色的喜惡而模糊焦點,碧佛斯也注意到,秉持對立觀點的角色通常會被設定為觀眾眼裡的“壞人”,這些角色被賦予不受歡迎的角色特性,而且通常都跟政治主張無關。她認為對本劇的政治觀點進行評論分析,是觀眾相當難得的學習經驗。

《白宮群英》對國外的影響之一發生在2006年1月31日,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所領導的政府在英國下議院,因為所謂的“西廂計畫”而遭遇挫敗,這項計畫據說是一位英國保守黨下院議員看過〈AGoodDay〉(第六季第17集)後發想出來的,在這集裡,民主黨人趁共和黨人不備,將總統的幹細胞預算偷渡過關[18]。

左派群英

《白宮群英》《白宮群英》
《白宮群英》劇中對理想自由主義政府的描寫,據說大受英國保守黨黨員歡迎,因此常遭人諷刺為“左派群英”。克里斯·利曼(ChrisLehmann)認為本劇走的是柯林頓主政時期的修正主義路線:鞏固柯林頓政府好的一面,企圖讓美國遺忘白水事件和萊文斯基醜聞。另一方面,有些共和黨員從一開始就對本劇讚佩有加,即使後來索金離開,節目向中間派靠攏,也沒有動搖他們的看法。馬可賓·歐文(MackubinOwens)在2001年所寫的文章〈真自由主義者vs.白宮群英〉中指出:

“巴特勒總統主政下的政府,確實走的是自由主義路線,然而他身上具備的美德,就連保守派人士都不禁敬佩。他遵從憲政法規,深愛家人,從未有過對妻子不忠的想法,外強壓境毫無畏懼,更不妥協。”

部份評論讚揚本劇為美國左右兩派架起了橋樑,節目在陳述民主黨的政治觀點和政治辯論時,也提供了共和黨員對左派觀點的透徹看法。

拍攝技巧

《白宮群英》《白宮群英》
《白宮群英》在第一季創下一舉獲得九項艾美獎的紀錄,因而得到電影團體的關注,甚至曾有一部改編自本劇的三聯劇《西方宮殿》(TheWesternPalace)在加州錢斯劇院(TheChanceTheater)演出。高度的戲劇品質與藝術成就使本劇屢獲獎項[2],每集600萬美元的預算,使本劇有如一部小型電影,然而電影團體大多認為索金連珠炮似的機智對白才是本劇才華洋溢的真實來源。

《白宮群英》發展出一套“邊走邊談”的風格,攝影師以長鏡頭定軌攝影的方式,表現劇中角色一邊在白宮長廊走動,一邊談論國家大事的畫面。典型的表現方式是攝影機從前方跟拍兩個角色走在長廊上聊天,其中一人通常會突然住口,另一個角色加入,開始討論另一個話題。“邊走邊談”的風格能為講述長對白的畫面創造出一種動感,因此後來電視系列劇具有大量對白時,都會套用這項技巧。

獲獎紀錄

《白宮群英》《白宮群英》
《白宮群英》第一季就一舉拿下九項艾美獎的殊榮,創下單季電視系列劇獲獎最多的紀錄,此外本劇連續四年獲選為艾美獎最佳電視系列劇(2000年到2003年),與同類型的電視系列劇《HillStreetBlues》和《洛城法網》並列艾美獎史上最大贏家。《白宮群英》播映七季,季季入圍,也在2006年名列艾美獎獲獎最多的電視系列劇第八名。

《白宮群英》也是正規演員團隊(即除了客座演員以外)獲得最多最佳表演提名的電視系列劇(《HillStreetBlues》與《洛城法網》也保有這項紀錄)。光是2002年(第三季)就有九位演員獲得艾美獎提名,有三位演員艾莉森·潔妮、約翰·史賓塞和施塔克·錢寧得到艾美獎的肯定(依序是最佳女主角、男配角和女配角),其他入圍的還有馬丁·辛提名男主角,理查·薜福、杜·希爾布雷迪·威佛德提名男配角,珍尼爾·摩洛妮和瑪麗·露易絲·派克提名女配角,此外馬克·漢蒙、提姆·麥特森和朗·西佛也在同年提名客座演員獎項(最後皆未獲獎),創下艾美獎有史以來單屆最多演員受到入圍肯定的紀錄,包括客座演員一共得到12項提名。《白宮群英》的編劇、演員及製作團隊總共拿到20座艾美獎獎座,其中以艾莉森·潔妮贏得四座居冠。史納菲·懷登所創作的《白宮群英》開場標題音樂也在2000年得到艾美獎。其他入圍艾美獎而未獲獎的《白宮群英》工作人員包括有每年皆獲提名的馬丁·辛,入圍兩次的珍尼爾·摩洛妮,以及曾獲單次提名的杜·希爾羅伯·洛和瑪麗·露易絲·派克。

除了在艾美獎大獲全勝,《白宮群英》還在2000年和2001年獲得兩座美國演員工會獎劇情類電視系列劇最佳整體演出,馬丁·辛和艾莉森·潔妮還得過演員工會獎最佳男主角及女主角。演員團隊中則只有馬丁·辛拿過金球獎。《白宮群英》在1999年和2000年也得到皮巴帝獎最佳電視廣播節目。

探討現實問題

《白宮群英》《白宮群英》
《白宮群英》常以大量探討當前或近代政治問題為特色,共和黨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在2000年當選後,不少人懷疑這個自由主義的節目是否仍能不為動搖地針砭時事,然而本劇仍以一貫的民主黨觀點探討小布希政府所面對的眾多問題,持續吸引民主黨與共和黨廣大觀眾的目光。

第二季第3集〈TheMidterms〉里有位虛構的廣播主持人珍娜·傑可絲(JennaJacobs)博士,巴特勒總統在白宮私人宴會中就她的同性戀觀點作了一番口頭告誡,實際上,傑可絲博士的原型正是向以反同性戀言論著稱的廣播名嘴蘿拉·史萊辛潔博士。根據八卦網站snopes.com的芭芭拉·米可森(BarbaraMikkelson)指出,許多巴特勒引用聖經向傑可絲博士所說的話,都是來自一封在2000年5月初流傳於網上的“致史萊辛潔博士公開信”。

巴特勒政府在第二季和第三季之間所經歷的醜聞,常被人拿來跟莫妮卡·萊文斯基事件作比較[29]。巴特勒總統在1992年診斷出患有多發性硬化症,醜聞聚焦在巴特勒是否在競選總統期間刻意隱瞞病情,也因此遭到眾議院反對黨調查,最後則接客群議院譴責。多發性硬化症擁護團體讚揚本劇精確地描繪出此病症狀,並且強調此病不會致命。美國國家多發性硬化症協會評論:

“這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絕後,人民在全國電視頻道上看見戲劇主角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還能滿懷希望,持續豐富生命,《白宮群英》不是醫療紀錄片,只是一部虛構戲劇,編劇原來極有可能隨著劇情發展扭曲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徵(但卻沒有)。”

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發生後,和多數美國電視系列劇一樣,本劇將第三季的首播往後推遲一個禮拜。索金很快地寫出一份特別節目的劇本,並在9月21日開始拍攝工作。〈IsaacandIshmael〉在10月3日播出,開場先由演員說明本集內容與《白宮群英》主線無關,劇中沒有特別提及九一一事件,但是向美國與世界闡述了恐怖主義存在的嚴肅事實,該集評價好壞摻半,不過大多表示本劇處理突發事件彈性極佳。

雖然在《白宮群英》沒有發生九一一事件,故事裡的美國仍然發動了變種的反恐戰爭。事件始於第三季,一件陰謀炸毀金門大橋的計畫遭到揭發,總統下令暗殺恐怖份子領導人阿杜·賓·謝里夫(AbdulibnShareef)作為報復。到了第四季,總統的小女兒佐伊·巴特勒(ZoeyBartlet)被虛構國家庫馬(Qumar)的伊斯蘭極端教義份子綁架,導致衝突持續升高,庫馬受到轟炸。這段劇情與現實美國對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以及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相類似,結果都將中東地區帶到美國對外關係的最前線,恐怖行動成為美國國內嚴重的威脅。在第三季到第五季,虛構的恐怖組織巴吉(TheBahji)有如基地組織的替身,但是在第六季和第七季,有角色直接提到基地組織的問題,不過劇情沒有明示基地組織是否曾經發動恐怖攻擊(國安顧問也曾在第二季首播集〈IntheShadowofTwoGunmen,PartI〉中提及烏薩瑪·本·拉登是威脅美國的潛在勢力)。

《白宮群英》《白宮群英》

在第四季中段,虛構的非洲國家赤道坎杜(EquatorialKundu)發生類似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的種族屠殺事件,於是巴特勒政府發布新的對外政策,並且派遣軍隊進行武力干預,一邊國內則爭論著這場衝突是否該稱為種族屠殺。實際上,柯林頓政府並未干預盧安達事件,劇情里的武力干預較像是一個主政者在道德良心上的問題[31]。

在第六季和第七季的《白宮群英》里,白宮高級幕僚泄漏國家最高機密,評論常將這段劇情拿來和普拉姆身份泄密案(又稱特工門事件)相提並論[32][33]。在這段劇情里,國際太空站故障受損,無法繼續供應太空人氧氣,萬方用盡一籌莫展之際,總統想起一份關於軍事太空梭的最高機密,之後總統無所作為,這件機密被白宮駐派記者葛瑞格·布拉克(GregBrock)獲知,在紐約時報上報導出來,一如揭露普拉姆事件的記者朱蒂絲·米樂,布拉克因不肯透露訊息來源遭到逮捕。為了中止調查當局對白宮幕僚長茜潔·克蕾格的懷疑,托比·齊格勒坦承泄密,巴特勒總統遂被迫不得不將他解職。對照之下,普拉姆事件的結果導致副總統幕僚長路易斯·李比遭到逮捕定罪,不過後來李比被證明向大陪審團作偽證,無人為揭露普拉姆的情報員身份負責,李比所判的兩年半有期徒刑,後被布希總統減刑,所判處的25萬美元罰鍰也在抗訴後被重新考慮,目前僅確定李比會喪失他的律師執照

其它《白宮群英》所探討過的問題包括:

北韓與伊朗的核子野心。
印度巴基斯坦之間的緊張關係與國家危崖策略。
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的立法。
反非法移民組織義勇兵計畫的組成。
調停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的恐怖活動,並在戴維營進行和平協商,類似2000年戴維營高峰會議。
蘇丹達爾富爾的種族屠殺事件。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愛滋病漫延狀況。
北愛爾蘭和平進程。
毒品戰爭與哥倫比亞武裝衝突。
在學校置入智慧型設計論的爭論。
中國大陸與台灣在台灣問題上的潛在衝突與危崖策略(發生一次類似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的狀況)。
一件仇視犯罪謀殺案,類似馬修·謝巴德事件。
美國聯邦政府停工事件。
1996年的美國婚姻保護法
反政府炭疽攻擊行動。
一次在加薩走廊外交護送行動中三名美國人喪生。
一次在印度洋的神秘核子爆炸事件,類似船帆座事件
俄羅斯公寓彈炸事件,有人主張這是俄羅斯總統一手策劃。

相關條目

美國電視系列劇
無線電視外購劇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