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閬中

《發閬中》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古作品。全詩八句五十六字,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抒情,格調蒼涼而哀傷。

作品原文

發閬中
前有毒蛇後猛虎,溪行盡日無村塢⑴。
江風蕭蕭雲拂地,山木慘慘天欲雨⑵。
女病妻憂歸意速,秋花錦石誰複數⑶?
別家三月一得書,避地何時免愁苦⑷?

注釋譯文

【注釋】
⑴“前有”二句寫人煙稀少,坐了一整天的船也碰不到一個村莊。劉向新序》:“前有大蛇如堤。”
⑵“江風”二句寫溪行之景。雲拂地,寫雲隨風掠地而過,正是將雨之象。
⑶意不在景物,故曰“誰複數”。錦石,水底有花紋的小石。庾肩吾詩:“錦石鎮浮橋。”杜甫詩:“碧蘿長似帶,錦石小如錢。”(《秋日夔府詠懷》)亦見水之清澈。
⑷避地,為避難而流寓異地。杜甫自公元七五九年由華州避地秦州後,轉徙至此時,已近五年,故有“何時”之嘆。
【譯文】
沿途各地荒無人煙,還有毒蛇猛獸出沒,坐了一整天的船也沒有看到一個村莊。
江上寒風呼嘯,地面瀰漫著雲霧,山中林木衰殘,天上籠罩著陰霾,倍感荒涼。
女兒病了,妻子很憂慮,就想快點到家,溪上的秋花錦石哪裡還有精神去欣賞?
為逃難而流落異地,離家幾個月才收到一封家書,什麼時候才不用愁苦與悲傷?

作品簡析

此詩是公元七六三年(唐代宗廣德元年)冬,杜甫由閬中(今屬四川)回梓州(治今四川三台)途中所作。黃鶴《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云:“廣德元年九月,公自梓入閬,冬末復歸梓,明年初春又至閬。”閬中,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古稱閬水)中游,唐時為閬州治所。《舊唐書》:“閬水迂曲,經郡三面,故曰閬中。”
從詩中可知,詩人的女兒病了,自己又流寓異地,其情甚苦。仇兆鰲杜詩詳註》云:“此自閬州回梓而作也。上四閬中景物,下四發閬情事。蛇虎為患,無村可避,且當此雲迷雨暗,愈增中途悽愴矣。女病妻憂,即於家書中見之。”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像杜甫像
(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