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總持閣》

《登總持閣》是唐代詩人岑參所作詩詞之一。

作者

岑參

詩詞正文

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
晴開萬井樹,愁看五陵煙。
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淨理,常願奉金仙。


注釋

⑴總持閣:在終南山上。

⑵諸天:天空。

⑶井樹:井邊之樹。

⑷渭川:渭水。

⑸金仙:用金色塗抹的佛像。

譯文

總持閣高峻直逼雲天,登上樓閣好像靠近日邊。晴天俯視,萬井之樹盡收眼底,五陵煙霧迷茫動人愁思。憑靠欄桿,看那秦嶺低矮;站在窗邊,看那渭水細小。早知佛教教清淨之理,希望經常侍奉佛像。

作品鑑賞

這首詩,窮極筆力,描寫總持閣的雄偉高峻。詩里的高閣是總持寺里的建築,因為它實在是太高了,所以被岑參寫在了詩里。詩的邏輯依然是先寫景色然後在結尾處加上個人感謂。一、二句以誇張手法來表現總持寺閣高聳入雲的勢態,中間四句寫在閣上遠眺的所見。全詩很好理解,就是寫一座高閣,只是在最後點出了這座高閣的作用,是出家人用來修行的佛家建築。這個結尾內涵還是很多的,不但說明了總持閣的作用,地理位置,還概括了它的環境特點,即清淨高遠。

寫這座高閣的高,詩人用了眺望的視角來寫,主要用到了誇張的修辭方法,還加入比喻,對比這樣常見的修辭來增加效果。“逼諸天”、“近日邊”,這是誇張和比喻,“晴開萬井樹,愁看五陵煙”,也是誇張,但是在意義上有一種遞進,使高閣的形象更具體。“低秦嶺”、“小渭川”有誇張地成分但也有對比,拿這樣的秦嶺渭河來突出總持閣之高。其實在最後的結尾詩人的態度里也有誇張的意思,他當然不會真的為了一座高閣而出家,這裡只不過是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座佛寺古閣的環境清雅視野開闊罷了。全詩其實很有李白式的浪漫,李白的詩句里就常用到誇張的修辭。也就是因為岑參在詩里這樣淋漓盡致得專寫總持閣之高,所以使作品在整體上有了一種很突出的氣勢,這樣的處理方法在他的詩作里是常見的,這就是前人所說的岑參詩“語奇體峻,意亦造奇”的特色。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荊州江陵(現湖北江陵)人。出身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遊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742~756)年間,兩度出塞,居邊塞六年,頗有雄心壯志。安史亂後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轉起居舍人等職,大曆(766~779)年間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參與高適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朓、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