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荊江亭即事》

病起荊江亭即事

作者: 黃庭堅

《病起荊江亭即事》《病起荊江亭即事》

簡介: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任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知太和縣。元祐初,任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著作佐郎。紹聖二年(1095),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徽宗以後,復謫宜州,卒於貶所。著有《山谷集》。

出處: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詩偈卷
年代: 宋 內容介紹
原文
病起荊江亭即事(其一)

黃庭堅

翰墨場中老伏波②,菩提坊里病維摩③。

近人積水無鷗鷺,惟見歸牛浮鼻過。

【注釋】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黃庭堅離開戎州貶所,到達峽州,在荊江聽命,寫下這一組作品。

②老伏波:據《後漢書·馬援傳》 ,伏波將軍馬援六十二歲時,自請為國效命,帝以其老,不許,他就“據鞍顧眄,以示可用”。作者以馬援自比,也是表示雖然老邁,仍可為國效力。

③病維摩:維摩詰在佛說法時,稱疾不去,佛就派弟子前來問疾。作者用此典,一則見出其晚年愈益向禪,二則當時背上生疽,剛剛痊癒,三則也隱含希望朝廷顧問、見用之意。
【賞析】

黃庭堅在《豫章文集》卷十九《答洪駒父書》中說:“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杜、韓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這段話,表現了江西詩派的一個重要創作方法,即“點鐵成金”。“點鐵成金”最初是指道教的煉丹術,被禪師們接了過去,就用來比喻參禪的頓悟,如《景德傳燈錄》卷八載靈照禪師“靈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聖。”《五燈會元》卷七也有類似的說法。這實際上是黃庭堅接過禪語進而提出的如何對“成言”即舊材料進行處理的重要方法。這首詩的末二句從唐人陳詠“隔岸水牛浮鼻過,傍溪沙鳥點頭行”來,但卻進行了富有創造性的處理。首先,在真實情景的描寫中,體現了一個老病之人的寂寞和希望中帶有憂懼的心理;其次,把原來散點的景,融為一點,從而突出了中心,有助於表達主題;第三,陳詠的原句只是直陳,此卻暗用佛典,以承接前面“病維摩”的脈絡。 《景德傳燈錄》中百丈回答學者關於如何識佛的問題說:“大似騎牛覓牛。”《維摩經》曾把佛法比作“以大海內於牛跡”。那么,這隻全身隱於水下,惟露一鼻在外的牛,是否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對真如的某種體悟呢?比較而言,確是比陳詠的原句更為生動,更為深刻了。宋代任淵《山谷內集詩注》評價說:“此本陋句,一經山谷妙手,神采頓異。”應非虛譽。這種創作方法是黃庭堅所常用的,楊萬里《誠齋詩話》就指出:“詩家用古人語而不用其意,最為妙法。如山谷《猩猩毛筆》是也。猩猩喜著屐,故用阮孚事;其毛作筆,用之抄書,故用惠施事。二事皆借人事以詠物,初非猩猩毛筆事也。《左傳》云:‘深山大澤,實生龍蛇。’而山谷《中秋月》詩云:‘寒藤老木被光景,深山大澤皆龍蛇。’《周禮考工記》云:‘車人蓋圜以象天,軫方以象地。’而山谷云:‘大夫要宏毅,天地為蓋軫。’……”由此推而言之,對整個江西詩法也能略知一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