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是徐悲鴻於1922年創作的的素描稿,描繪中國古代畫家張僧繇的故事,但未見發展為正式的油畫創作。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徐悲鴻(1895—1953)早年留學西方時,在1922年創作的素描畫稿《畫龍點睛》,(見圖,炭筆紙本,縱61厘米×橫45厘米),形象生動地圖釋了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瞬間。該作品現藏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江蘇宜興人。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中央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作品背景

背景人物

《畫龍點睛》  徐悲鴻作品《畫龍點睛》 徐悲鴻作品

譽稱“六朝三傑”和“畫家四祖”之一的大畫家張僧繇(生卒年代不詳),南朝吳中(今江蘇蘇州)人。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梁代天監年間(502—519),張僧繇曾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從事繪畫工作,歷任右軍將軍、吳興太守。在傳統繪畫方面,張僧繇山水、花鳥、禽獸俱能,尤其擅長人物畫。其作品雖多,但真跡早已失傳難覓。

背景故事

史載,南朝梁武帝蕭衍平生篤信佛教,曾經四次“捨身”入寺,並且在全國提倡素食、禁斷酒肉,佛教發展因此經歷了一個高峰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正是那個時代的客觀寫照。史上又稱,梁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張)僧繇畫之”。張僧繇在南梁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期間,曾為城南烏衣巷畔的安樂寺繪製壁畫。他在該寺牆壁上畫了四條白龍後,卻不給這些龍點上眼睛。別人對此十分不解:既然畫龍而又不繪全,此何故也?張僧繇每每解釋道:“我畫的這四條白龍,一旦點好眼睛,它們立馬就會從壁畫中飛走的。”人們“以為妄誕”,對此十分懷疑,非要請他畫上龍的眼睛再說。張僧繇感到有些無奈,只得拿起手中的畫筆,聚精會神地描繪出其中兩條白龍的眼睛。豈知須臾之間,“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而剩下兩條未點眼睛的白龍,尚在該寺的壁畫中。張僧繇的畫藝真神也!“畫龍點睛”的成語典故,因此不脛而走。

作品內容

但見徐悲鴻的素描《畫龍點睛》所繪:金陵安樂寺內的壁畫中,一條猛龍突然衝出牆壁,正欲飛向天穹,這一情景讓旁邊觀畫的人嚇得半死。畫面右側繪有一人側身拔腿而逃,另有一人連忙曲腿瑟縮在桌肚底下,心懷忐忑,驚魂不安。此刻的張僧繇穿著長衫、手持畫筆,立身張臂略向後傾,注目仰望騰空而起的飛龍。細觀他那有些驚詫的神情中,似乎也隱含著幾分鎮靜的情態。畫面左下側繪有安樂寺中的圓形立柱及其柱礎,由此交代“畫龍點睛”的事發地點。而周遭瀰漫的翻滾雲煙,旨在烘托突如其來的白龍騰飛態勢。

作品賞析

徐悲鴻在素描《畫龍點睛》中,通過將人物形象的驚訝眼神和舉止變化,進行提煉概括升華,進而彰顯出描繪對象的情感、性格和氣質,莫不栩栩如生。另外像張僧繇束起的頭髮、翹著的鬍鬚,以及寬袖長衫中的起伏衣褶等等,勾繪細膩逼真,筆下的白龍描寫濃淡虛實相間,更加活靈活現……不僅藝術地再現了張僧繇爐火純青的高超畫藝,由此也顯示出徐悲鴻瀟灑自如的創作情境。徐悲鴻還通過刻畫張僧繇的迎立身姿、白龍的騰飛之態,以及雲煙中的光感變化,或採用擦筆法等素描技法處理,使得整個畫面結構重心穩定,線條面塊有機結合,明暗對比呼應,而且空間透視感強,藝術感染力躍然紙上。綜觀徐悲鴻的素描《畫龍點睛》,意象塑造準確,筆觸變化多端,落筆嫻熟有神,藝術個性鮮明,富有十分強烈的圖畫敘事性和神采意韻魅力。真可謂是耐人尋味、過目難以忘懷。

作者簡介

個人簡介

徐悲鴻徐悲鴻

徐悲鴻(1895年—1953年),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長期致力於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許多已成為著名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幹。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

個人經歷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範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並自修素描。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3年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遊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後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支援抗日。後重返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現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

代表作品

徐悲鴻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搏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後》、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民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嚮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誌。

徐悲鴻作品及相關知識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江蘇宜興人,生於中國江蘇宜興屺亭橋。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