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紀事》

《甘南紀事》

甘肅南部和北部的自然環境差異大,山清水秀,民風淳樸。作者近年4次踏進甘南,進行文學採風活動,收集了豐富的文學素材,終以書中的12個故事記錄了在甘南藏區的所見所聞,展現了當地悠久而燦爛的文化、牧民特有的生活形態,以及他們從傳統走向現代化的身影。

基本信息

本書介紹

圖片
由傳統轉向現代的藏區,如何負載著文化轉型的重負,經歷時代的遽變。本書是著名作家楊顯惠先生最新的一部作品,也是關於甘肅的系列短篇小說集的第三部。甘肅南部和北部的自然環境差異大,山清水秀,民風淳樸。作者近年4次踏進甘南,進行文學採風活動,收集了豐富的文學素材,終以書中的12個故事記錄了在甘南藏區的所見所聞,展現了當地悠久而燦爛的文化、牧民特有的生活形態,以及他們從傳統走向現代化的身影。

作者介紹

楊顯惠,文學的邊緣人、史學的門外漢、新聞的越位者。楊顯惠,1946年生於蘭州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為天津作家協會專業作家。1965年上山下鄉赴甘肅省生產建設兵團,當過農工、售貨員、會計、教員、鹽場秘書。1971年入甘肅師範大學數學系讀書。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短篇小說《這一片大海灘》於1988年獲第八屆全國短篇小說獎。自90年代起,致力於“命運三部曲”的採訪和寫作。第一部《夾邊溝記事》於2000年面世,4年後,再推出第二部《定西孤兒院紀事》。這兩部作品以紀實性小說的方式揭開了許多人不敢觸摸的“特殊領域”,尤其對政治災難下人陷入飢餓絕境的逼真描寫令人觸目驚心,發表後引起強烈震動。《夾邊溝記事》(2002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8年由花城出版社重版,補充12篇小說)被稱為“中國的《古拉格群島》”。《定西孤兒院紀事》(花城出版社2007年)被《出版人》雜誌、《中華讀書報》、《新京報》評為“年度圖書”。2007年12月楊顯惠因“直指人心痛處與歷史傷疤,顯示了講真話的勇氣和魅力”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魅力人物”之一。

圖書目錄

恩貝
白瑪
一條牛鼻子繩
娘乃節
小妹的婚事
給奶奶的禮物
措美峰
連手
“狼狗”
尕乾果村
圖美
沉默的柴垛
後記

名家評論

韓浩月

無法形容第一次讀《夾邊溝記事》時的心情,被拋擲到絕望之地的知識分子,前來尋夫的女子堅持要把丈夫的屍骨帶回家鄉,對於飢餓無比真實的描繪,讓出生於文革末期的我讀來如鯁在喉——我們的父輩,原來是這樣活過來的,或者說,那些充滿理想以為新時代真的到來的人,原來是那樣卑微地死去的。在讀完《夾邊溝記事》之後的第二天,緊接著開始讀《定西孤兒院紀事》,書里那些飢腸轆轆的孩子,要么一個個餓死,要么僥倖生存下來,也無不留下慘痛的回憶。我想,中華民族的疼痛史,這兩部書所刻畫的痕跡,應分外鮮明。
在我看來,《甘南紀事》最大的特點在於寫人性,它是一幅直白的人性素描,寫人性的真實與無奈,人性的純潔與悲哀。書中有兩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個寫的是,一名藏族女子在受到輕狂對待之後,讓丈夫去討說法,結果丈夫被打死,仇人被判無期後坐了十幾年牢得以“重生”,看著仇人過上平靜安穩的生活,女子讓三個長大的孩子再去討說法,三個孩子將仇人殺死,分別被判重刑。對此悲劇,她並不覺有何不妥,仇恨之花或許只有在盛開之後,才能換來徹底寧靜。

另一個故事是,尋找丟失牛群的丈夫,用十元錢作為報酬,從一戶牧民家領回了走失的牛,但在藏區風俗中,歸還別人物品是不允許收報酬的,妻子由此心生不滿,每天催促丈夫去要回牛身上丟失的牛鼻子繩,在她看來,既然付出了十元錢,不但要把牛還回來,更要把丟失的牛鼻子繩也還回來,這樣才算“完璧歸趙”。被逼無奈的丈夫只好上門討要,但對方堅持沒有看到牛鼻子繩,爭執產生後,丈夫被打死在別人家門口。

看到書中這兩個典型故事,想必會有讀者聯想到“愚昧”、“無知”等辭彙,其實並不是這樣,果這么想的話,那只能說,這是現代文明里的精明與算計成分在作祟,對於現代人來說,因小失大是筆不划算的買賣,時間也會讓人忘記仇恨。但對藏區的人來講不一樣,他們並不太懂得怎么計算得失、自我保全,在他們那裡,只有規矩與道理,誰違反了,就要受到懲罰。從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到民風、可以看到文化、可以看到一個群體的生存形態。對比《甘南紀事》所描述的人物,我想我們要心生慚愧,而非自以為是的優越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