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四少[民國四公子]

京城四少[民國四公子]

民國四公子(或近代四公子)指民國時期四位有名的世家子弟。關於四人的身份說法不一,不過張學良與袁寒雲均見於各說。 四公子如下(介紹父親,以民國官職為主): 張學良,東北奉系大元帥張作霖之嫡長子。 袁寒雲,名克文,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次子。 溥 侗,清朝皇族,加郡王銜恭勤貝勒載治之子。 孫 科,國民黨總理孫中山之子。 張伯駒,直隸都督張鎮芳之子。 張孝若,農商總長張謇之子。 盧小嘉,浙江督軍盧永祥之子。 段宏業,民國執政段祺瑞之子。 按張伯駒所著《續洪憲紀事詩輔注》: 人謂近代四公子,一為寒雲(袁克文),二為余(張伯駒),三為張學良,四、一說為盧永祥之子盧小嘉,一說為張謇之子孝若。 又有謂:一為紅豆館主溥侗,二為寒雲,三為余,四為張學良。 鄭逸梅《清娛漫筆·袁寒雲的一生》則列張學良、盧小嘉、張孝若及袁寒雲,不包括張伯駒。林庚白認為自袁世凱病逝,四公子就不包括其子袁寒雲,應改列孫科。

張伯駒

基本信息

張伯駒(1898(戊戌年)—1982),字家騏,號叢碧,別號遊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中國第一大收藏家。張伯駒先生是集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於一身的文化奇人。

張伯駒的父親張鎮芳,字馨庵,河南項城人。自幼天性聰慧,7歲入私塾,9歲能寫詩,享有“神童”之譽。據有關資料介紹,他是光緒三十年進士,袁世凱的表弟,歷任長蘆鹽運使、直隸(地名)按察使等職。中華民國成立後他曾任河南都督,但因鎮壓白朗起義不力而被免職。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作為籌劃者之一,組織更變國體全國請願聯合會,任該會副會長和登基大典籌備處副處長。

文化奇人

張伯駒先生一生醉心於古代文物,致力於收藏字畫名跡,從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當初僅為愛好,曾買下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平復帖》、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遊春圖》、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上陽台貼》等等,經他手蓄藏的中國歷代頂級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

張伯駒先生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他看的書多得難以勝數。紮實的文學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藝的文化底蘊。由於他天資超逸,便利用一切閒暇時間,寫下了大量古體詩詞和音韻、戲曲論著,主要著作有《叢碧詞》、《春遊詞》、《秦游詞》、《霧中詞》、《無名詞》、《續斷詞》和《氍毹紀夢詩》、《氍毹紀夢詩注》、《洪憲紀事詩注》及《亂彈音韻輯要》、《叢碧書畫錄》、《素月樓聯語》等。另外,張伯駒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研究,造詣頗深,著有《中國書法》一書;他本人亦擅長書法,其書法源學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隸、篆、於一爐,晚年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用筆飄逸,如春蠶吐絲,被人稱為“鳥羽體”。

為繼承和發展中國古典藝術,建國初期,張伯駒創辦北京古琴研究會、京劇基本藝術研究社、中國書法研究社、詩詞研究社,直至臨終前,還對中國韻文學會籌備事宜念念不忘。

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鑑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任燕京大學國文系中國藝術史名譽導師,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

張伯駒一生捐獻的國寶,在當時便有人估計已高達億元之巨,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又何止這個數目 ,他的大儒景行、菩薩慈行、高道善行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一座無法逾越的豐碑。

袁克文

基本信息

京城四少[民國四公子] 京城四少[民國四公子]

(1890年—1931年),字豹岑,又字抱存、抱公,號寒雲,又署龜庵,河南項城人,崑曲名票,被稱為民國四公子之一。袁世凱的次子,由其三姨太金氏(朝鮮人)所生。1931年死於天津。長兄袁克定。袁克文是袁世凱的次子,1890年7月出生於朝鮮漢城。他從少年時代即有過目成誦的天賦,記憶力非一般人能比。因此,袁世凱對所生17子、15女最寵愛者就是袁克文。袁克文出身在這樣高貴的門第,接受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特殊教育,這是他後來在詩詞楹聯、琴棋書畫、文物鑑賞等諸多方面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的重要條件。

與他的父親大不相同,袁克文無心於政治權位,其作派瀟灑風流,十分熱衷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年輕時的袁克文便粉墨登場,飾演京劇文丑,成為著名的票友,與梨園名家打得火熱。

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 他與其兄袁克定意見相抵,觸怒了袁世凱,於是他便游居上海,加入青幫。後因無心爭爭鬥斗的事情,又移居天津。

“隙駒留身爭一瞬,蛩聲催夢欲三更,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袁克文反對帝制的著名詩句

袁克文性情散淡,寫得一手好字,與方地山、黃二南等文人雅士多有往來。但他不善理財,揮金如土,後來竟至貧寒落魄。

1931年患急症病故,享年41歲,身後留有《寒雲日記》一冊。有報評之:“天下莫不識寒雲,詩酒風流,多才多藝。”

收藏大家

愛好藏書和古玩,精於鑑賞,能書善畫,富於收藏。以巨資廣購古籍、金石、書畫、錢幣、郵票等。旅居上海多年,好研究金石、古錢幣。工於書法、能詩詞。為購古籍,曾專門拜方爾謙、李盛鐸為師,半年之後,頗通版本之學,並開始致力於古籍購藏,不數年,先後得盧文弨、莫友芝、徐坊、吳昌綬、楊守敬、鄧邦述等藏書大家的宋元明精槧數百種。他聞黃丕烈有“百宋一廛”專藏宋本,遂建書樓為“後百宋一廛”,如宋刻本《魚玄機集》,為黃丕烈舊藏,跋識累累。後又慕名陸心源“皕宋樓”,改為“皕宋書藏”,所藏宋版書達200種,超於黃丕烈之上。又曾收有宋巾箱本《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周禮》、《孝經》、《論語》、《孟子》等八部經書,字畫細如髮絲,精麗無比,袁克文生性豪放,見到宋元刻本,必設法購得。藏書多為清廷內府藏本,價值最高的有29種、116冊。他對收藏的宋巾箱本《周易》、《尚書》、《論語》、《孟子》等8種,尤為喜愛,辟“八經室”貯之。元人繪佛像巨幀13幅為罕見之珍品。故又專辟“八經閣”藏書樓以貯之,並在1926年委託陶湘影印行世。購得盛昱家藏精品數十種,如南宋紹熙年間刻本《禮記正義》70卷,史家稱“海內第一孤本”,刊刻極為精美,每卷中都有季振宜的藏印、北宋本《方言》等。另如宋槧《群經音辨》、《於湖居士文集》、《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直解》、《絕妙詞選》、《冊府元龜》、《蜀賢叢書》、《文選注》、《蘇詩》、《周禮著》等,還有數十部元刊、明刻和精抄本。與當時名家如徐森玉、傅增湘、周叔弢等相互研究版本, 曾與傅增湘、徐森玉、周叔弢等交往,研究版本、文物。民國年間,袁克文、張學良、張伯駒、溥侗人稱“四大公子”,曾撰有《寒雲手寫所藏宋本提要二十九種》,方爾謙作跋。藏書印有“皇次子章”、“人間孤本”、“虎豹窟”、“雲合樓”、“孤本書室”、“弼宋書藏主人卄九歲小景”、“八經閣”、“侍兒文雲掌記”、“寒雲鑑賞之記”、“克文與梅真夫人同賞”、“惟庚寅吾以降”、“三琴趣齋”、“後百宋一廛”、“壁珋主人”、“與身俱存亡”等30餘枚,其中“與身俱存亡”專門鈐於最寶愛之書。晚年居於上海,生計日窘,以抵押珍藏善本,乃至賣字、賣文為生。所藏珍本部分被傅增湘、丁福保、葉德輝、劉承乾等藏書家收去。

張學良

基本信息

張學良 張學良

張學良(1901-2001)字漢卿,遼寧省海城人。民國四大美男之一。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是民國初年有名的大軍閥,以武勇於亂世之秋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大軍閥。少帥數度揮兵入關,兩次直奉大戰成名。

日本人炸死張作霖後,少帥統領東北,同蘇軍打了一大仗,又頂住日本人的壓力,“改旗易幟”。為保存實力、避免被日軍挑起事端而被當時稱為“不抵抗將軍”率東北軍撤離東北,“九·一八”之後同楊虎城將軍“兵諫”,被蔣關了大半生,2001年以101高壽去世於夏威夷檀香山。

張學良為當時花花公子之魁首,鴉片、古柯鹼、女明星無所不好,可謂快意人生。

囚禁生活

張學良與楊虎城在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貴州省修文縣陽明洞,1941年5月張學良轉囚貴陽市麒麟洞,由於和市區距離很近,不久很多貴州人都知道張學良關在麒麟洞,於是在1942年2月把張移往貴州省開陽縣劉育鄉囚禁,1944年春天再移貴州息烽縣陽郎壩,冬天再到桐梓縣天門洞小西湖,1946年4月9日蔣介石在貴陽市黔靈公園會見張學良。不久之後,張學良被押往重慶歌樂山白公館,1946年10月被送到台灣,1947年移住井上溫泉(新竹縣)。1957年10月移至高雄市西子灣,1961年秋移居台北市北投居所,在三地都過著軟禁生活。張學良原配夫人于鳳至,生三子一女,後有情婦“趙四小姐”。他後期信奉基督教,這是他早年讀教會學校的早期信仰,1964年受洗。依照一夫一妻規則,蔣中正令張與于鳳至離婚,和趙四小姐結婚。

溥侗

基本信息

溥侗 溥侗

誕辰:1871年,同治十年(辛未)

逝世:1952年,農曆壬辰年

溥侗是溥儀的族兄,愛新覺羅氏,字後齋(一作厚齋),號西園。因排行老五,內外行尊稱其為"侗五爺"而不呼其名。溥侗從小酷愛崑曲與京劇,因是清室宗親家中富有,又兼常接觸一些當時的京昆著名藝人,再加本人悉心鑽研,刻苦練功,遍訪名師,終於達到了文武昆亂不擋,六場通透的化境。

紅豆館主精於崑曲、京劇,對於京劇則生、旦、淨、醜全能。《群英會》一劇能演周瑜、魯肅、蔣乾、曹操、黃蓋五個角色,且都技藝精妙,出神入化。他有深厚的文化素養有關,能書善畫,通曉詞章音律,精通古典文學,對所演劇目的故事情節、人物身份及規定情境有深刻領悟,又兼見多識廣,博採眾長,因此對不同人物都有惟妙惟肖的表現。紅豆館主還精於文物賞鑒,實乃才藝俱佳,冠蓋絕倫,系中國戲曲史上一大奇才。

紅豆館主

在《奇雙會》中,他以飾趙寵為主,但李桂枝、李奇也同樣能演好;在《短橋》一劇,一直演白蛇,到晚年,自談“歲月如流”,不再扮演白蛇。當時滿清近支金光平先生(蒙古大學教授,女真文國際知名學者金啟琮之父)說:“雖不能飾白蛇,飾法海仍為人之所不及”。曾與梅蘭芳合演過《奇雙會》等。戲曲界一致稱其“昆亂不擋,六場通透”的“票界大王”。 梅蘭芳、徐凌雲、吳梅、王季烈、韓世昌、袁寒雲、劉夢起、言菊朋等都常與之交往。1930年曾任北京清華大學曲學導師,同時又在北京女子文理學院、北京藝術學院等處任教崑曲,先後培養學生百餘人,有清華大學的楊文輝(楊忞之父)、汪健君、陳竹隱(朱自清的夫人)等,北大學生廖書筠,崑曲愛好者袁敏萱、馬伯夷、張澎聲(顧鐵華之師),北方崑劇院教師葉仰曦等。並在北京成立“言樂社”,地址在西單牌樓舊刑部的“意園別墅”,每周集會一次。楊小樓、余叔岩、曹新泉、焦菊隱、王瑤卿、譚小培、姚增祿(崑曲教師)、唐明春(梅蘭芳先生崑曲教師)、韓世昌、姜妙香、言菊朋、馬連良、侯喜瑞、韓雨田(梅蘭芳夫人福芝芳教師)、尚小雲等都經常前往。

甘貢三老先生之長子甘南軒等,也曾跟其學習過昆、京藝術。世人皆尊稱為“侗五爺”。溥侗先生對於治學更為嚴謹,學生學唱崑曲要求必須拍三十至五十遍方能上笛;要唱、念十分熟練,並能背出,方能說身段;認為演員台上的衣著,體現著角色的地位、風格、氣質,什麼角色穿什麼衣服,寧可穿破,不可穿錯。溥侗先生對於戲劇除了經常演唱、研究之外還親自手抄了曲譜和京劇劇本數十本,並專制了自用的“紅豆館詞曲用箋”。1933年應南京國民政蒙藏委員會之聘,從北京來南京任委員之職。並在業餘時間聯繫了一些崑曲業餘愛好者在南京先後組織“成樂社”,“陽春社”、“公餘聯歡社”等業餘曲社,其中以:“公餘聯歡社”活動內容最為豐富。“公餘聯歡社”,戲劇組由溥侗先生負責,下設崑曲、京劇、話劇三個小組。崑曲小組組長是甘貢三,參加活動的有甘南軒、劉夢起、馬伯夷、張樹聲、徐炎之、張善鄉、陶善庭等數十人。溥侗先生1952年6月病故於上海,並在上海樂園殯儀館開了追悼會,前來弔唁者大多數是生前弟子、曲友及文藝界人士百餘人。梅蘭芳先生冒雨趕來,此時棺槨已上蓋,後應梅先生懇切要求,開棺讓梅先生與溥侗先生見了最後一面;梅先生悲痛萬分,含淚與其悼別。後家人遵其遺囑,安葬在崑曲發源地蘇州的靈岩

其他版本

關於民國四大公子的說法,台灣大陸都不太一樣。大致有七種說法:

一、陳錦堂、袁克讓、張伯駒、宋傳興

二、袁克文、溥侗、張伯駒、張學良

三、袁克文、盧小嘉、張伯駒、張學良

四、孫中山之子孫科、張作霖之子張學良、段祺瑞之子段宏業、盧永祥之子盧小嘉。

五、蔣孝武、陳履安、周一熹、連戰。

六、錢復、陳覆安、宋楚瑜和連戰。

七、沈君山、錢復、陳覆安、連戰。

八、孫科、張學良、盧小嘉、袁克文。

張伯駒《續洪憲紀事詩補註》記:“人謂近代四公子,一為寒雲(按:袁克文),二為余,三為張學良,四、一說為盧永祥之子小嘉,一說為張謇之子張孝若。又有謂:一為紅豆館主溥侗,二為寒雲,三為余,四為張學良。此說盛傳於上海,後傳至北京。前十年余居海甸,人亦指余曰:此四公子之一也。”

圖書:《民國四公子 : 疏也何妨 狂也何妨 / 王忠和著》 東方出版社
北京 : 東方出版社, 2013.5 ISBN978-7-5060-6349-4

Ⅰ. ①民… Ⅱ. ①王… Ⅲ. ①溥侗(1877~1952)- 生平事跡②袁克文(1890~1931)-生平事跡③張伯駒(1898~1982)-生平事跡④張學良(1901~2001)-生平事跡 Ⅳ. ①K827=6

京城四少[民國四公子] 京城四少[民國四公子]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3)第114036號

作者簡介:

王忠和,1945年生,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78年考取中國科學院研究生,1981年去美國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南開大學。著有“外國王室系列”叢書(共6冊)以及《明末四公子》、《清末四公子》、《袁克文傳》、《紫禁城裡的洋大臣》、《呂碧城傳》、《袁世凱全傳》等。

創作背景:

末代皇帝溥儀之族兄溥侗、袁世凱之子袁克文、河南都督張鎮芳之子張伯駒、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均為民國初年京津滬上層社會頗具傳奇色彩之豪門子弟,人稱“四大公子”或“民國四公子”。

溥侗字厚齋,號西園,別署“紅豆館主”。溥儀之族兄。生於光緒三年(1877),行五,人稱“侗五爺”。曉詞章音律,通古典文學,尤嗜崑曲京劇。曾於京劇《群英會》中一人飾周瑜、魯肅、蔣乾、曹操、黃蓋五角,均出神入化,轟動南北。

袁克文字豹岑,號寒雲,人稱“風流才子”,1890年7月生於朝鮮。母為貴族之女,出生即被袁世凱之妾沈氏抱養。通詩文戲藝與金石書畫,常以三國曹子建自喻。袁世凱深寵之。然無意於政治與權位,對父兄稱帝不以為然。

張伯駒字叢碧,原名家騏,別號“遊春主人”、“好好先生”。1897年生於河南項城。張錦芳之子,過繼給伯父張鎮芳。號稱“神童”。精詩詞楹聯、琴棋書畫,亦通戲曲與文物鑑賞。為國內首屈一指之收藏大家,常以大洋、金條、首飾甚至房產換回罕見字畫等收藏之。一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之研究與推廣,人稱“文化奇人”。

張學良字漢卿,有“百年少帥”之稱。1901年6月3日生於遼寧省台安縣桑樹林子鄉。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後宣布東三省及熱河易幟,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被罵為“不抵抗將軍”,1936年12月發動“西安事變”後被蔣介石軟禁。去台灣後皈依基督教。2001年10月15日卒於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

民國四公子的說法亦有他本,袁克文、張伯駒、張學良三人各本皆榜上有名,盧永祥之子小嘉、張謇之子孝若、張之洞之子張權亦曾列於其中。本書所取是依民國年間社會最為通行之說法。

“民國四公子”的提法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初,是時恭親王奕之孫溥儒正在德國留學,回國後隱居西山,潛心讀書;直至30年代才鵲起於舊京畫壇,得有“南張北溥”(“張”為張大千)之譽。其詩文書畫亦無一不精,無論氣度、修養、學問、風采較之上述四公子,均無稍遜。故本書亦將其列為公子之一,附於溥侗後。

作品評價

諸公子淌過風雨,儘管泥濘一身,仍能“笑看潮來潮去”;挺過浮沉,儘管幾度秋涼,仍能“樂盡天真”;冷賞風流,儘管和者甚寡,仍能“養素全真”。他們引領民國風騷數十年。雖人去樓空,然風采依舊、生氣猶在。本書述公子之事跡,言公子之才德,揚公子之節品,悲公子之境遇,擇公子之神韻,展公子之風采,略而紀錄之。

體裁:編著

創作年代:當代

書籍賣點:

南開大學王忠和教授又一傳記力作,歷史與文學的完美結合。

全書穿插337幅珍貴書畫人物圖片,真正圖文並茂,讀來妙趣橫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