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遷居牛津時,蔣彝原本只想短暫停留,卻一待就是五年。因為戰爭,家國故土渺不可及。在這座舉世聞名的文教之城,蔣彝像地道老牛津般優遊於豐厚的自然與歷史之間。他發掘出隱藏於古老學院中的自然之美:野豬丘樂百園眾鳥的鳴唱與重奏,與白天鵝同立樹下躲雨時的無聲交談,草原樓旁三株開花的小櫻桃樹……
他注目牛津師生們在書店、酒館、食堂內的形象,帶領讀者呼吸潤濕的空氣,瞥見小徑上腆肚持杖的紳士。
啞行者從平凡的瑣事裡看見深意,內心則時刻迴蕩著遠方的故鄉。
編輯推薦
享譽西方的啞行者
以詩文書畫封蠟英倫氣味
訪山水風物看破異中之同
媒體推薦
蔣彝博學多聞(他從未錯用牛津俚語或愛丁堡方言)他注意到英國的階級自負與種族傲慢,由於他誕生於充滿自信的古文明,因此能以更高的眼界,稍挫其氣焰。
——戈弗雷·霍奇森(著名新聞人)
如此一件已經封蠟典藏的作品,你只要隨興擺放著,就很美了。
——錢亞東
作者簡介
蔣彝,字仲雅,又字重啞。生於江西九江書香門第,自幼從父親習書畫,深得東方藝術精神之根基。青年時期,入東南大學習化學,投筆從戎赴北伐,仕官三縣求變革,後痛心政治腐敗,辭官乘桴赴英倫。作為飲譽國際的散文家、畫家、詩人和書法家,蔣彝旅居英美凡四十餘載。這位翩翩獨行的中國君子,以筆名『啞行者』出版了雋永的系列畫記,暢銷於西方數十年。他先後任教於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等世界一流學府,堪稱『中國文化的國際使者』。
羅漪文,畢業於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第八屆台北文學獎市民組散文首獎。
羅麗如,畢業與新竹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寫作背景
蔣彝的文字之所以吸引我,在於他以全然博學多聞(他從未錯用牛津俚語或愛丁堡方言)但同時又是個徹底外來者的角度,不動聲色地觀察西方的行事。蔣彝注意到英國的階級自負與種族傲慢,由於他誕生於充滿自信的古文明,因此能以更高的眼界,稍挫其氣焰。例如他對牛津學聯(OxfordUnion)的一段回憶:“我與朋友正在樓上的讀書室喝茶,突然間,一個裹著黑色大衣的巨大身影從房間角落裡站了起來,像在演戲般,朝侍者伸出他的右手說:‘我要鹽巴,鹽巴!’他無疑是牛津的畢業生,所以對這場合及侍者如此熟不拘禮。”這個反諷很斯文,但絲毫不減其辛辣。
倫敦的寓所被炸毀後,蔣彝搬往牛津,並在當地住了五年。戰後,他立刻到美國待了數月,然後返回牛津。但又於1955年移民美國,在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中國語言與文化長達16年,也曾在哈佛大學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短期授課,證明其學術聲望與日俱增。其間,啞行者仍挪出時間造訪巴黎、都柏林,他所描繪的波士頓與舊金山令人驚異,為其系列遊記再添新章。
這些書遠比一般圖解的旅行指南來得豐富,作者假託遊記,描述了一連串奇聞軼事、對比參照,對傳統習俗及所見人物的自我形象,不時有極為犀利的評論,尤其對某些極隱晦的驕傲自大與殖民優越。然而我認為,是插畫,讓遊記顯得與眾不同。蔣彝是三種鮮明風格之能手:精細的線描,通常帶有一些諷刺畫的靈巧筆觸;水墨畫,例如動人心魄的愛丁堡雨中街景,或湖區的清晨一瞥;工筆的水彩畫,如他所畫的牛津和波士頓,尤其是他的童年。
蔣彝的作畫技巧絕對受到了中國筆法的影響。但如果有人說,他的作品是典型的中國繪畫,他會不勝其煩。“這些作品絕不是什麼中國風格。”他寫道,“我的畫,是一個中國人的獨特表現,而不是全體中國人。”
1972年“尼克森訪華”以及中國重新開放後,蔣彝回到老家,並出了最後一本書《重訪中國》(ChinaRevisitedafterForty-TwoYears)。也許,如他的華裔同輩——傑出建築師貝聿銘親口對我所言:他內心仍一直覺得自己是中國人。1977年,蔣彝重回中國待了很長一段時間,並於同年10月在當地去世。波蘭裔作家埃文·霍夫曼(EvanHoffman)從小就被帶到加拿大,並在美國接受教育,她曾在作品《在轉譯中失落》(LostinTranslation)里精彩描述了移民的複雜情結。蔣彝從未失落,但他也不曾被轉譯。他運用他的中國技藝與感性,創造出一種既不屬於中國也不屬於西方,卻是全體人類共通的熱情與深刻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