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烽火人間》海報](/img/d/5bf/nBnauM3X2cDOzYDNxYzMwUDNwMTM4kDM0IDMxADMwAzMxAzL2M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普恩佐19歲開始拍廣告片,成為傑出的攝影師、剪輯、編劇及特效專家。1985年起改拍批判現實主義劇情片,這是其處女作。影片描述阿根廷一位成功商人之妻阿莉西婭正面臨著痛苦的抉擇:她身為歷史教師,懷疑自己的養女是從一個遭受政治迫害的家庭偷來的。因此,她不惜付出沉重的代價,也要找到女兒的真實身份。嚴格按照歷史教科書授課的女主人公竟然不能了解她所生活的社會有陰暗的一面,她的探尋中出現的一連串衝擊終於使她猛醒,應從官方說法中解脫出來,作獨立的思考,這也是該片所蘊涵的濃重政治色彩。
劇情介紹
故事背景發生在1983年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掌權8年已久的魏地拉政權倒台。
阿利西亞是一名高中歷史老師,也是一名稱職的家庭主婦。她的丈夫羅伯特是一位成功的律師,他們收養了一個5歲的小女孩。然而就是因為這個小女孩竟完全地改變了阿利西亞的信念和生活軌道,可怕的悲劇即將上演……
相關評論
![《烽火人間》](/img/a/e32/nBnauM3XwUjM1YTN4gTO5UzNxITMyQDM2kTMwADMwAzMxAzL4k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A truth too frightening to ignore.
路易斯·普恩佐1985年的電影,這是關於阿根廷軍政府統治時期失蹤平民的影片,講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妻阿莉西亞和羅伯托,要弄清獨裁時期收養的女孩嘉比身份的故事。因為觸及阿根廷社會最敏感的“失蹤者”的問題,這部電影在1986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是阿根廷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也是普恩佐的代表作,就藝術性來說,《妓女和鯨魚》更為出色。然後重讀了一下戴錦華的解讀《真實、話語與敘事》,老實說,對於理解電影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對於一部政治電影來說,最重要的是政治背景和社會關係的詮釋,鏡像語言和敘事意義甚至都不是那么重要。不過畢竟比我自己更加注意細節,最後一個娜拉式的出走,我沒有能夠立刻理解的,因為我不能理解阿莉西亞這樣的中年女子離開了家庭,在那政治波動的社會能有什麼作為?
幕後製作
全片對阿根廷軍事獨裁時代的歷史氛圍有很好的表達,故影片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精彩影評
歷史,這符號演繹系統下的產物,是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互相指涉交流的知識生產過程,而這signification的過程會因不同世代的統治者而指涉出不同的結果。簡而言之,歷史就如傅柯(Michel Foucault)所形容,是一
![《烽火人間》](/img/6/f63/nBnauM3X1ETM2UzMwQTO5UzNxITMyQDM2kTMwADMwAzMxAzL0k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官方說法》片一開始,閱聽人便看到由象徵國家權力體制共犯的歷史老師(阿莉西婭)和其學生的一場衝突。老師對歷史的詮釋完全根據國家教科書,相信書本上所說的一切而遭受一位學生質疑:“你相信課本上所說的嗎?歷史是殺人兇手所編的”。當然,身為一個國家意識型態傳播機器的歷史老師聽到學生如此危言聳聽的話,並沒有馬上有所覺醒,反而義正詞嚴的把學生趕出教室(神聖的學術殿堂是不容許異端邪說)以捍衛自己的權力地位、歷史無異議的“正確性”與“正當性”。同時在教室外街頭上,來自阿根廷各地的政治蒙難者及其親屬正舉行一場遊行抗議政府當年對於女性政治異議份子的迫害,這些遊行者對於即得利益者歷史老師而言是麻木不仁沒啥感覺,在其唯利是圖的丈夫眼裡,這些人更是不事生產拖累國家經濟的壞份子。直到多年同窗好友對阿莉西婭酒後訴說自己當年在政治監獄中被調查員集體輪姦的創傷以及其它政治犯所遭受的血腥恐怖殘害(包括有許許多多政治壞份子的離奇失蹤、懷孕的婦女被強制剖腹生產,倖存的小孩被秘密的送給各地中上階級無小孩的家庭收養等等)。事後阿莉西婭才逐漸意識到自已的無知與罪惡感,開始四處去探詢自己收養養女的身世,質疑丈夫是否以金錢交易養女。在她一步一步追尋養女身世時,也在慢慢的凸顯阿根廷國家政府的殘酷、解構歷史真理、挖掘自身所處的社會中產階級地位的假仁假義,找尋真象抽絲剝繭的過程令人觸目驚心,也警覺到中產階級身份的閱聽觀眾可能也有形無形的在壓迫某一弱勢族群而不自知。
傅柯提到:“在那裡有真的的鬥爭在進行著,爭奪什麼?爭奪的是我們可大略地稱之為人民記憶。”人民記憶是抗爭的所在,沒有了記憶,就沒有了抗爭了,當權者會竭盡所能來控制人民記憶以鞏固政局。是故,有自覺性的人民不應該遺忘記憶,檢視一切所有不明自辨放諸四海皆準的歷史/真理/價值,永遠站在邊緣去中心,當個Edward Said所說的業餘者,而不是由知識暴力所建構出來的權力執行者/專業者。
獲獎情況
1985年坎城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天主教人道主義精神獎
奧斯卡
198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金球獎
1986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1986年柏林影展新電影論壇特別獎
1985年洛杉機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