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55年的生命旅途,有37年是在部隊走過的,而且還將繼續走下去,直到終老一生,這對我而言,與其說是一種幸運,不如說是一種難以自拔的命運。因為我們作為人來到達世界,前十幾
年必須用來餵食物,餵知識,餵思想,不可能有什麼出息;後十幾年或許幾十年,又必須用來衰老,用來痴呆,用來對抗各種各樣的疾病,同樣不會有多大作為。惟有中間的那段歲月風華正茂,生氣勃勃,具有強烈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但我(還有許多人)卻把生命中的這段軀幹部分,精華部分,過去之後永遠不能重複的部分,全部奉獻給了軍隊;與此同時,37年軍事生活給我的浸潤、滲透和滋養,也使我過得緊張而充實,綿密而快樂,無法以文字盡訴。我想,我能走到今天,我能以詩歌這種貴重的聲音歌唱到今天,軍事生活中所擁有的那種特殊的東西,肯定已通過我經歷的日日夜夜,點點滴滴,深入到我的骨子裡,我的靈魂中,並左右著我的思想、行動和日常生活。
作者介紹
劉立雲,1954年12月生於江西省井岡山市(原江西省寧岡縣)。1972年參軍,先後任戰士、文書、營部書記、省軍區宣傳幹事。1978年考入江西大學(現南昌大學)哲學系。1985年調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工作.歷任《解放軍文藝》編輯部編輯、主任、主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第一圖書編輯部主任,解放軍出版社文藝圖書編輯部主任。出版詩集《紅杜鵑,紫杜鵑》(兩人合集)、《紅色沼澤》、《黑罌粟》、《沿火焰上升》、《向天堂的蝴蝶》;長篇紀實小說《瞳人》,長篇紀實文學《1949:淨化大上海》、《血滿弓刀》、《莫斯科落日》(兩人合著)等十餘部,撰寫電視專題片《巾幗英雄》、《洗禮》等十餘集。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全軍新作品一等獎、《詩刊》“2008年度優秀詩人”等獎項。
目錄
第一輯 烤在鐵上的藍
烤藍
高地
內心呈現:劍
火焰之門
歌,或者讚美
梅,或者讚美
熱愛這枝槍
閒暇時數數子彈
步兵們
十二枚釘子
升騰
沿方位角行進
履帶碾過原野
紫荊花臂章
降落
添馬艦
開放日
為槍剔牙
. 一隻蘋果
三個女兵
三個中國軍人,三個中國農民的兒子
望著這些新兵
想像被子彈擊中
火器營
第二輯 生命中最美的部分
祖國啊,我給你
這三年從這一天開始
兩眼餘光
一個士兵的二十四小時
晚風徐徐吹來
擊鼓
挖掘
記一堂軍事課
放牛班的春天
青島兵杜立明
剪褲腿的人
第一次手槍射擊
給兒子的遺書
軍車馳過麥地
服從
大雨
他們的名字
牧歌
零點歸來
雨天,狙擊手
咖啡館軼事
有關水的傳說
最後的晚餐
分離時刻
一座兵營空了
咱岩石的群山
第三輯 刻在碑上的人
無名無姓
夜行者
當朱毛遇上竹茅
偏師
打鐵的,鐵打的
……
第四輯 沿途雷聲轟鳴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和作品
台北時間2010年10月19日,經過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獎委員會的評定,從130篇(部)經過公示的作品中選出了30篇(部)獲獎作品,其中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各5篇(部)。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首次空缺。 | |
獲獎作品 | 作家 |
《最慢的是活著》 | 喬葉 |
《國家訂單》 | 王十月 |
《手銬上的藍花花》 | 吳克敬 |
《前面就是麥季》 | 李駿虎 |
《琴斷口》 | 方方 |
《伴宴》 | 魯敏 |
《老弟的盛宴》 | 盛瓊 |
《放生羊》 | 次仁羅布 |
《茨菰》 | 蘇童 |
陸穎墨 | |
李鳴生 | |
張雅文 | |
關仁山 | |
彭荊風 | |
李潔非 | |
劉立雲 | |
車延高 | |
李琦[作家] | |
傅天琳 | |
雷平陽 | |
王宗仁 | |
熊育群 | |
鄭彥英 | |
王乾 | |
陸春祥 | |
南帆 | |
張炯 | |
趙園 | |
《中國文學跨世紀發展研究》 | 王純菲 |
《童年再現與兒童文學重構:電子媒介時代的童年與兒童文學》 | 譚旭東 |
高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