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電影]

《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電影]

著名報告文學《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以其真實生動地講述了一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感人故事而在上個世紀的中國大地廣為傳頌,反響強烈.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房樹民(1935--)與王石(1933--)所作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1960年2月28日刊載於中國青年報。這篇報告文學詳細記敘了1960年2月3日下午5時到深夜7個小時之間發生的一件從死亡線上奪回工人生命的故事:61位民工,不慎食物中毒,急需本地沒有的特效藥。訊息立即傳到北京、上海等省市。衛生部以及有關單位緊急動員,以最快速度,由空軍把藥品投送到目的地。61個民工得到藥品,經過搶救,化險為夷。

作品特點

這部作品構思新穎,採用倒敘、平敘、跳躍、穿插等手法,大量運用剪輯、組合、時空轉換等類似電影蒙太奇的藝術手法,顯示出時間的緊迫感,並在同一時間內,描繪不同地區人們為挽救民工所做的巨大努力和表現出的感人的人道主義精神。這篇作品問世一年多以後還拍成了電影,影響遍及全國。

主要特色

結構緊湊、節奏明快、主題鮮明、感染力強是這篇作品的主要特色。

賞析

一、超越時代的人道主義光芒

《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從發表到今天雖已近半個世紀,但其所展示出的人與人之間那種最真誠的關係和無與倫比的凝聚力,那種穿越時空、超越時代的人道主義精神依然閃著耀眼的光芒。

文章以“尋找和運送特效藥救人”為中心,巧妙地把事件的各個場面串聯成一條結構線,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體,詳盡地報導了事件發展的主要過程。故事緊緊圍繞中毒民工生命危在旦夕,而解毒藥物卻遠在千里之外的首都這個尖銳的矛盾來展開。在整個搶救過程中,平陸人民和首都人民團結一致,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終於使六十一位階級弟兄轉危為安。這一震撼人心的生動事跡,充分體現了人們高尚的道德風貌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大協作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在當時對全國人民起到了極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

二、創造性地使用蒙太奇手法

作者在談寫作體會的文章中說:“由於這個事件場面大,地區廣,單位多,特別是時間短促,許多情節齊頭並進,發展異常急速,這樣我們就選擇了類似電影分鏡頭那樣靈活跳動的表現方法。”這突出地表現在以時間為經,地點為緯,記敘事件全過程。全文總的以時間的發展為敘述的順序,這是“經”;而在同一時間內發生的幾件事,又再以地點的轉移為順序來寫,這是“緯”。經緯交叉,既注意了時間的縱向連貫,又照顧了空間的橫向照應,把緊張而又錯綜複雜的事件組織安排得有條不紊。真正做到了時空跨度大而能避其空泛,矛盾頭緒多而能避其瑣屑。在大時空中凸現小亮點,在小亮點中映襯大境界,使作品在廣度上任由時空轉換,在深度上彰顯出豐富而深刻的人性內容。
……

作品評析

議論摘讀

[第一部分末尾]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大家庭里,億萬勞動人民是一個親密無間的整體。一根紅線貫穿,顆顆紅心相連,大家同呼吸,共甘苦……
[第四部分末尾]階級友愛,情深似海。在我們中間,一個人發生困難,就有上百、上千、上萬個素不相識的人,熱切地向你伸出手,不遺餘力地幫助你。……
[第十部分末尾]這是一場共產主義風格大發揚的勝利戰鬥。舍為人,友愛互助精神萬歲!
[第十四部分末尾]不僅僅是這六十一個死而復生的人,不,我們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黨用它思想的陽光,幫助我們消除舊時代遺留給我們的思想毒菌,撫育我們成為全新的人。

評論

這是《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中的所有議論文字,它像一根閃閃發光的紅線,把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的搶救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的材料串起來了;它又像一帖最好的溶劑,把眾多的可歌可泣的事跡融和在一起;它又像電影裡的主題歌,深刻地揭示了這場搶救戰鬥的偉大意義。這些議論,匯合起來,點明了作者寫作的題旨,鑄成了文章的靈魂。

由此可見,記敘文中的議論可在點化主題上落筆,作者可在對所寫的人和事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不多的言語,把這些人和事的精髓揭示出來。這樣的議論,是作者認識飛躍的產物。它既能起到點題的作用,又可以和記人敘事相互映襯,相互交輝。這裡的關鍵是作者必須真正認識自己筆下的人和事,如果對自己筆下的人和事一知半解,缺乏深刻的認識,那就一定不可能有精闢的議論。

其他版本

電影版

基本信息

《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

導 演: 謝添 陳方千
編 劇: 集體創作 謝添 陳方千
主 演:崔嵬田方謝添張平
上 映: 1960年1月1日
地 區: 中國大陸
語 言: 國語
類 型: 劇情片

劇情介紹

改編自一篇曾轟動一時的通訊。1960年某日,山西省平陸縣61名修路民工集體食物中毒。情況危急,急需大量特種藥品,而縣裡和周圍縣市以及省里都無法解決。為了找藥,工作人員打破黃河不夜渡的紀錄,冒險渡河,但仍無藥可用。訊息傳到北京,從衛生部、特種藥品商店,到民航局、人民空軍都緊急動員了起來。最後,由人民空軍將藥品投到該縣,使61名階級兄弟得救。

影片改編

根據《人民日報》 、《北京日報》、《山西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晚報》、《平陸小報》的通訊、報導改編。

影片特點

影片的第一大特點是真實,根據是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山西日報、平陸小報等報紙對平陸工人中毒事件的報導。從六十一名工人中毒,在周圍各省和北京調特種藥,到空軍協助空投藥品,工人得救犯罪人員伏法,故事基本是對該事件原封不動的重現。

影片的第二大特點是快,我們可以看看下邊這些數據:從創作人員看完報紙出門到劇本完成只用了22個小時,從籌劃拍攝到影片上映用時不到一個月。為了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部涉及人員較多的影片,攝製組根據影片結構分成五個小組,兩組赴山西平陸實地拍攝,三組留在北京,分別拍攝特種藥品經營部、五洲電料行和空軍的戲。

時間緊、任務重,北影廠的拍攝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支持。平陸縣人民像過節一樣熱情“招待”攝製組,要人出人要物出物,像完成政治任務一般協助拍攝。影片後面千萬人舉手等著接藥箱的情景,現在看來仍然激動人心。在北京,影片的拍攝則幾乎動用了首都文藝界的所有力量,許多知名電影、話劇演員都來支援,在電影中扮演一個個甚至沒有台詞的小角色。而下面所列的就是我們動用了節目組幾乎所有力量認出來的演員名單,看看:謝添、陳方千、田方、崔嵬、于洋、凌元、趙聯、趙子岳、魯非、李孟堯、李百萬、方輝、王雲霞、李慧穎、黃素影、秦文、閻增和王希鍾(化妝)、李雨農、鄭建民、張平、杜德夫、趙萬德、楊靜、李健、周森冠、村里(河北省話劇院)、嚴正(中央戲劇學院),還有八一廠的李輝建、黃煥光王孝忠,人藝的于是之、舒繡文、周正、方琯德,青藝的金山、石羽、吳雪、白鳳溪、林東生、唐功薴、兒藝的趙錢孫,如此強大的陣容,套用當時《大眾電影》上的話,那真是“行共產主義大協作之風”!——這就是影片的第三大特點:廣。

連環畫版

簡介
這篇報告文學發表後不久,通過廣播、報紙等媒體的傳播,很快在全國引起轟動。各大出版社緊緊抓住這一敏感的話題,紛紛對這篇文章進行改編,加班加點趕畫連環畫,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出版這本連環畫。經過出版社編輯和繪畫者的努力,全國各大出版社相繼於1960年3月至6月,推出根據同名報告文學改編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連環畫。為配合這一事件的宣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現將這一系列的連環畫出版情況做一個完整的統計,具體的書目和出版社,發行時間、開本及初版印數羅列如下:
1、《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中央美術學院集體創作,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3月出版。60開本,60頁,初版印數10萬冊。
2、《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天津美術出版社編繪,天津美術出版社1960年3月出版。60開本頁數不詳,初版印數2萬冊。
3、《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於非改編王弘力等繪畫,遼寧美術出版社1960年3月出版。60開本,50頁,初版印數2萬冊。
4、《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俞大中詩俞潔繪畫,山西日報出版社1960年3月出版。56開本,頁數不詳,初版印數3萬冊。
5、《為了六十一一個階級弟兄》朱鵬改編西安美專繪畫,長安美術出版社1960年3月出版。60開本,頁數不詳,初版印數10萬冊。
6、《為了61個階級弟兄》浙江人美編繪,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3月出版。60開本。頁數不詳,初版印數2.01萬冊
7、《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鍾志堅改編盛亮賢繪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6月出版。32開本,102頁,初版印數0.12萬冊。(需要說明的是該書為精裝本)
上美出版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曾經於2005年重新出版過32開大精裝本。上述數種書中,最難的一見的是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為了61個階級弟兄》這本連環畫。因為初版印數少,從未再版,再加上這么多年的歲月流逝,相信保存在世的佳品已不多見。這一系列的連環畫雖然帶有嚴重的時代烙印,卻也是那個年代階級情意的真實流露,目前能收集全這套系列連環畫,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這篇文章其用意是向廣大的連友提供一個信息,那就是這套系列連環畫也是難的一見的佳品。

作者簡介

房樹民房樹民

房樹民(1935~),北京通縣人。中共黨員。1956年畢業於通縣師範。歷任《中國青年報》文藝部編輯、副主任、主任,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編審。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作
著有短篇小說集《誕生》、《九月的田野》、《櫻桃園村》、《雪打燈》,長篇報告文學《向秀麗》(合作)、《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合作)等。

相關事件

揭秘中毒事件內幕

投毒者

張德才,平陸縣張店公社前灘村村民,1929年出生。按照檔案中記載的經歷推算,張德才應該在16歲之前就參加了“日偽保全隊”,在20歲之前就參加了“閻錫山愛鄉團”、“反共復仇隊”、“保警隊情報組”等組織,並且一貫對社會主義社會充滿仇恨。而這也正是他要破壞大躍進,對“階級弟兄們”下毒手的思想根源。

但與張德才同村的小時候玩伴劉克武卻否認這樣“貼標籤”的說法。他說,張德才不到10歲就沒了雙親,缺乏親職教育,有點調皮。“是參加過警備隊什麼的,但當時他就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小孩,什麼都不懂,人家讓他送個信跑個腿啊,叫他幹啥他就幹啥。其他孩子吧,家裡有老人管著,不敢跟警備隊混,他家裡沒人管啊。”

同村人張明亮也回憶說,“說他為日偽服務,多么多么壞,我說不清。他當時年齡很小啊。日本投降以後,我們這裡拉鋸。這邊是國民黨二戰區,那邊是八路軍游擊隊。國民黨來了,需要找人維持,共產黨來了,也需要找人維持。”

既然並不是一貫懷有“階級仇恨”,那么張德才為什麼要投毒呢?

在平陸縣紀委工作的李敬齋曾長期關注過此次中毒事件,並寫有紀實文學《穿越時空的真情》。據他介紹,張德才在1949年後的經歷比較波折。1958年他被太原鋼鐵廠招聘為工人。可惜好景不長,在隨後的肅反運動中,他因“歷史問題”被清退,押回原籍管制改造,1959年10月來到風南公路工地。剛到工地的張德才,工作勤懇,深受大家喜歡和尊敬,很快被營里安排為三排排長,可是,一場風雨終結了他短暫的輝煌。

當年12月的一個雨雪天,北風肆虐,民工們又冷又餓,但連長堅持“突擊”。吃過午飯後,張德才倒下就睡,沒聽見下午開工的哨子,一直睡到天黑。這一次酣睡成了張德才命運的轉折點。

當天晚上,他被揪到公路營的辯論會,站在會場中間,所有的幹部輪番上陣批判。有人說他幹活偷懶,有人說他吃的饅頭總是比別人多。此時,副連長仝仁明站了出來,揭發他曾扣壓過某個民工兩塊錢。

張德才的排長職務被當場免掉。隨後,張德才捂著肚子,聲稱自己生病,沒打招呼就回到了前灘村。1960年1月19日,村幹部通知,如果不馬上回到工地,食堂將停供一伙食。次日,張德才忐忑不安地回到張溝,晚飯後,他被指定站在空地中央,又一場批判會開始了。

批判會上,張德才的所作所為,已經不是簡簡單單怠工偷懶,多拿多占,而是“對社會主義制度不滿,企圖破壞,蓄謀已久,參加修路一貫消極怠工。利用春節時間,說什麼:過年在外吃不習慣,吃白面少,肉少,煽動民工要求放假,製造混亂,瓦解軍心,企圖破壞公路的修築。”

民工趙鐵成至今還記得,這一次的辯論會持續了很長時間,“從晚飯後開始,一直辯論到雞叫”。而後來平陸縣交給上級的調查材料中則稱,當時“有高度覺悟的民眾,絕不受騙,對他的言行進行了嚴厲地批判。”

中毒事件發生之後,各地湧現了無數宣傳畫。其中一幅漫畫反映的正是辯論會的場景:民工們圍坐,一個領導模樣的人站在桌子前,嚴肅地舉起右手,坐在場地中央的張德才縮著脖子,臉色發綠。遠處的山峰上,太陽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們已經無法知曉,辯論結束後張德才的心理。而據檔案材料記載,張德才事後交代,正是這次辯論使他產生了報復的想法,報復對象是批他最凶的三連副連長仝仁明。

張德才承認,他構想過三種報複方法。其一,是悄悄把毒藥丟進仝的碗裡,效果雖好卻很難實施;其二,把毒藥拌到玉米面里蒸成饃,但“副連長從來瞧不起自己”,不會吃他的東西;其三是用利器暗算,可“一下子解決不了,就會暴露自己”。

李敬齋說,十多年前,他認真查閱過當地公安局保存的投毒案卷宗,在張德才的供詞里,錄下這樣一個細節:張德才產生報復想法後,也猶豫過,但有一天上午,他突然想起了女兒。他決定為女兒買一雙小花鞋,可口袋裡沒有錢。他只好向民工們借錢,但此時的他,已經是被批臭了的人,沒有一個人肯借給他。“這一切,都是該死的仝仁明造成的,我一定要碎了你!”後來他決定,“乾脆把紅信放進大鍋里”。

劉克武還提供了另外一個說法。劉克武的父親劉振江,當年與張德才同在三連,住在一個窯里。“事情過去之後,聽我父親說,張德才其實也沒想要毒死這么多人。春節嘛,他想偷懶,不想幹活,其實大家都不想幹活。他就想著丟一點紅信,致使全連的人都拉肚子,這樣就不用上工了。”一個佐證是,中毒當天張德才還拿著碗說,“振江哥,把我的也喝了。”劉克武相信,如果張德才知道紅信會把人毒死,他絕對不會勸平素跟自己關係很好的鄰居多喝。

張德才的紅信來自一個叫回申娃的人。“有一次,張德才發現雪地上有狐狸的腳印,他跟民工回申娃和議,毒死個把狐狸弄張皮子,回申娃回家拿了半斤紅信交給他。”劉克武說。紅信有殺蟲效果的,被當地農民用來拌種子,並不難找到。事發後,回申娃被張德才供出,也被公安機關逮捕。有關檔案這樣給回申娃定性:地主成份,土改中被批鬥,家產被分,從此對黨和新社會產生不滿與牴觸,時時圖謀對黨和人民進行報復。

但在劉克武的印象中,這個回申娃憨厚老實,是地主家的養子,耳朵有點背,他被判刑是因為“倒霉”。

新聞熱潮

中毒事件在平陸縣引發了軒然大波。時任平陸縣縣長,今年82歲的郭逢恆對當時的緊張氣氛記憶猶新,“有人投毒,你那個地方到底有什麼問題?領導要追問啊!”正因為如此,縣委立即打招呼:嚴格保密。

實際上,就在中毒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已經有記者趕到了出事地點。這就是《平陸小報》頭版編輯常建華。當天,他正在另外一個公社採訪,突然接到報社領導的電話:張溝工地發生了集體食物中毒,快去看看。第二天一早,常建華就趕到現場。

“寫了大概一千多字的稿子,下午就帶回報社了。”常建華回憶,報社領導立即向縣委請示,但得到答覆卻是:目前不宜宣傳報導。

但事情卻在2月6日發生了逆轉。當天晚上,常建華俯在收音機前收聽和記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這是當時各地媒體獲取中央訊息的最佳途徑。突然,音箱傳出一則訊息:首都軍民搶救六十一個中毒民工。他猛地站起來,扭大音量,大聲喊道:“快來聽!中央台報導中毒事件了!”編輯部里正在工作的幾個人全都圍了過來。

“我們一下子醒了。”常建華說,當時大家七嘴八舌:“還是大報有水平,選擇救人的角度,真巧妙!”“這不就壞事變成好事了嘛!”“我們也上報!”

2月8日,《平陸小報》一版頭條刊發了題為“毛主席派飛機送來救命藥”的“好訊息”。一版下角,配發了《敵人的任何破壞擋不住我們前進的道路》的評論。

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發的訊息,來源於《北京晚報》2月6日刊發的“千里救急”,作者是北京衛生系統的一個通訊員。沒想到的是,這篇一千多字的通訊員來稿,引發了一場全國範圍內曠日持久的新聞熱潮。《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山西日報》等報紙也迅速轉載或刊發了這一訊息,“崇高的階級友愛精神”和“偉大的共產主義風格”,成為這場新聞熱潮的主調。

2月28日,中國青年報刊發了長篇特寫《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及長篇社論《又一曲共產主義的凱歌》。次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轉載,並配發了社論和編者按語。各省、地、縣各類報刊及各個電台、廣播站的廣播緊跟其後。這篇特寫引起了巨大轟動。

一個名叫張勝學的讀者,給《中國青年報社》寫信,“深夜十二點了,我們仍圍著文書的辦公桌,聽他讀《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長春師專速成中文一班的全體學生圍坐在火爐旁,一邊討論,一邊由一名同學代筆寫到:“《中國青年報》的長篇特寫把我們的心都揉碎了……當讀到六十一個階級弟兄因缺乏特效藥生民垂危時,我們的心都要急出血,恨不得馬上變成巨鳥,展翅飛到平陸……當降落傘帶著藥物順利落到地面時,我們的一顆心‘騰’地放下。這時,大家不知為什麼一個個變得‘傻呵呵’的樣子,表情那么的認真和嚴肅。不知誰喊了聲‘社會主義好!’大家都跟著叫起來。”

全國各地報刊,紛紛派出骨幹記者,奔向平陸這個地處偏僻的山區小縣。

“為了滿足採訪要求,縣委決定,分成兩個班子,一個抓生產,另一個主要是搞接待。”郭逢恆回憶,一下子湧來這么多人,平陸“有點吃不消”。新縣城剛剛建好,縣招待所只有幾間接待室,十幾個床位。面對大批記者、演員和上級領導接踵而至,縣委只好緊急動員,加緊收拾新建的政府大樓,當作臨時招待所。

“我去三門峽,跟他們的市委秘書聯繫”,時任縣委秘書的張明亮邊比劃,邊笑著說,“那天搞了一輛車,把三門峽市百貨大樓里所有的毛毯和被子全拉過來了。”縣委還專門找了一個烹調技術高的炊事員,增設小灶,張明亮按單點名,不能按時回來地等著,隨回隨熱,保證吃好。

當時,身為縣長的郭逢恆,一年只能簽批一萬元資金,可中毒事件發生後,短短兩個多月,流水式的接待,耗資巨大。“糧食當時很緊張,但沒辦法,擠一些出來,肉啊蛋啊,還多少要找一點。”郭逢恆不得不冒著挨上級處分的危險,批了近三萬元招待費。

新聞熱潮一直持續到四月上旬。僅僅根據平陸縣檔案館的資料統計,這時期發表在各級各類報刊上的通訊、報導、評論和讀者來信,達六百多篇。與此同時,大量慰問信寄到平陸,僅長春師專,就寫了248封。

這些慰問信至今還保存在平陸縣檔案館。翻開這些慰問信,時代氣息撲面而來,抬頭大多直接寫著“敬愛的毛主席”。的接下來是摘抄幾段《人民日報》的社論,然後是表達自己要“努力工作”、“勤奮學習”的決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