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兩名強盜闖進一個火車站電報室內,強迫電報員給火車發出信號,後又將電報員捆綁起來。火車駛近後,強盜們偷偷地溜上火車。隨後,強盜們逼停了火車,把車上的乘客都趕下了火車,將他們的錢財搜刮一空。得手後,四名強盜逃至草原分贓。而與此同時,一個小女孩救下了電報員,電報員隨即趕到警察局報案。一批警察開始追擊強盜,雙方在草原上展開了猛烈火拚,最終四名強盜被一一擊斃。
《火車大劫案》根據1900年發生在美國的一個真實搶劫事件改編,影片用14個場面鏡頭講述了一個較為複雜的故事,是鮑特拍攝的第一部西部片。本片成為當時最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持續上映了十年。這部作品給美國電影帶來一股新的“西部風”,西部片因此逐漸繁榮起來。
演職員
導演:埃德溫·S·波特
影片幕後
電影的敘事畫面是分別拍攝的,運用蒙太奇手法把眾多的鏡頭剪輯來,可以表現完整的思想內容,敘述故事,構成一部為廣大觀眾所理解的影片(或某一片段)。以電影上一個典型的短片為例,美國導演鮑特的《火車大劫案》,是由以下些鏡頭“編排”而成的。
1.車站電報室內景,匪徒走進來,用繩索捆綁報務員。
2.水塔的外景,匪徒走進火車車廂。
3.一輛郵車的內景,匪徒擊倒郵務員,劫走郵包。
4.機車上的司機台和煤車,匪徒和司機搏鬥。
5.機車停車,司機在匪徒的脅迫搞活走下車來。
6.停下的火車外景,匪徒洗劫旅客。
7.匪徒跳上機車逃去。
8.停在遠處的機車,匪徒跳下車來。
9.樹林茂盛的山谷,匪徒涉過一條水溪。搖鏡頭:遠處有一群馬在等候他們,匪徒上馬急馳而去。
10 站電報室的內景,一個小女孩替報務員解開繩索。
11 道地的西部跳舞場,報務員來報告正在跳舞的警察。
12 警察在樹林茂盛的山坡上追擊匪徒。
13 匪徒被捕。
14(大特寫)匪徒頭目巴恩斯,他對著觀眾放槍。
拍攝花絮
愛迪生、梅里埃以及同時代的其他電影工作者們,把電影看作舞台的養子。他們使用固定的攝影機來拍攝,並專門搭一個高台或者攝影棚以供表演,運用舞台的傳統平面來布景。
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則將攝影機對準了戶外,本片第八個鏡頭強盜從火車上跳下來衝下斜坡逃跑,採用了搖拍、俯拍等拍攝手法,豐富的視覺角度不僅準確傳達出逃亡之過程,而且展現了戶外拍攝的運動效果和美國西部的自然環境特徵。在電影史上被譽為“山谷中的美麗場面”。
不僅如此,其移動攝影也成為了影史上的經典。例如第九個鏡頭巧妙調度了強盜的逃跑路線——從畫面左側進入,S形魚貫而出;搖拍的移動攝影突破了固定攝影的局限。
早期的電影製作者所面臨的實質性問題就是要把電影從時間和空間的統治中解放出來。這時電影藝術家發現他的影片可以在時間上向前或向後跳躍。它不僅可以反映時間實際的消逝,而且還可以反映主觀的時間。可以隨心所欲地跳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包括進入他的人物的思想之中),既可以模擬一種經驗的表面,也可以模擬對它的感覺,可以使用一個事件的節奏來進行描繪,也可以所事件戲劇化,這樣,視覺電影美學的實質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本片中的第九、十、十一個鏡頭分別表現了逃跑中的強盜,被解救的電報員和舞廳中跳舞的不知情的人……這三個鏡頭的平行剪輯將故事發展過程簡化為關鍵幀的組合,不僅省略了無效用的敘事元素,更是凸顯了故事向前發展的動機:知情的電報員被解救向警察報案。
這樣的剪輯手法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統治”,鏡頭切換的緊張節奏傳達出事件的十萬火急,將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場面和各場面之間的內置關係描繪得簡略而精準。觀眾可以自然而然的理解故事的敘事順序和發展,並深陷其中,被影片所表達的緊張氣氛所感染。
這種將發生在不同地點的平行動作交替切入的方法,在“同時性”的運動關係上的處理,擺脫了實際時間的束縛,打破了傳統戲劇順時敘事的原則,創造了真正符合電影藝術規律的敘事時空。其中作為敘事中被省略的那部分時空,則由觀眾自己憑藉生活的經驗去作出補充。
音樂
另外,本片雖然是默片時代製品,但不能依此推斷聲音的存在對於本片沒有意義。相反,本片的音樂起到了渲染氣氛和推動情節發展的強大效用。
由於技術的限制,《火車大劫案》還不能錄製同期聲,因此影片中的環境音和語言通通讓位給音樂。沒有火車過站的轟隆聲,沒有槍戰的子彈橫飛,沒有舞廳的舞曲……但是全片的基調和節奏全然沒有失去應有的色彩。這應該歸功於影片的音樂配置。音樂進行的感情表達是明確並通用的,這就使得某些含義模糊的影片鏡頭獲得了確切的界定。
值得一談的是本片只有一處沒有使用音樂,即警察圍剿強盜這個場面里從第一槍到第一個強盜倒下的整整8分鐘完全的靜默。接下來沒有按照槍戰的激烈程度來定義音樂節奏,而是任其緩緩流淌,仿佛表達了這場戰爭的有驚無險,預示著邪終不勝正。這樣的情緒反差傳達出一種美學效果,同時給予觀眾以想像的空間。
意義
班傑明寫道:“通過我們對周圍事物的特寫鏡頭、通過對我們熟悉的事物的隱藏的細節的聚焦、通過在攝影機精心引導下探察我們熟悉的地方的周圍環境,一方面,電影加深了我們對我們離不開的日常生活環境和日用品的理解,另一方面,電影使我們確信一個及其廣大的、你從未想到過的、最有刺激性的活動領域。”簡單理解班傑明的這段論述,我們可以看出電影分為再現和表現這兩大美學陣營是有道理的。在早期的電影拍攝活動中,實踐也證實了這一點。不論是盧米埃爾兄弟的日常生活截取片段性質的影片,還是梅里愛大師的攝影棚魔幻奇片,都成為班傑明的論點支撐。《火車大劫案》某種程度上則綜合了電影的兩大美學特質,不僅展現了熟悉的日常生活——火車、舞廳等,也提供了一個刺激的追逐和槍戰場面,為以後的電影創作模式提供了範本。
正如著名電影史學家J•C•埃里斯評論所說:“正是通過鮑特的創意,電影才稱為一種簡單然而是意味深長的新型藝術體,而不是那種其他藝術的再創體。”
幕後花絮
埃德溫·鮑特以這部僅長10分鐘的片子確立了他在美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史中的重要地位。影片分為14段,每一段都是由一個鏡頭拍攝下來的完整事件中的一部分。此片在電影技巧方面頗多創新之舉,如攝影機突破了舞台劇的限制,不在固定位置拍攝;在畫面構圖上不但有深度感,且有強烈的戲劇張力等。埃德溫·鮑特對電影的敘事風格和結構觀念進行了嘗試,以革新的剪接技巧作為基礎,使全片風格統一而緊湊,為日後的劇情片發展提供了典...
導演簡介
埃德溫·鮑特是愛迪生電影公司下的一名攝影師和製作者,他以富有想像力的影片創作為美國敘事性電影開闢了道路。《火車大劫案》是他最著名的影片,此片進一步發展了他在《一個美國消防隊員的生活》一片中對於電影敘事風格和結構觀念的嘗試,從而確立了他在美國電影中,以及世界電影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