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手記》

《漂泊手記》

小說的故事內容並不複雜,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講述的是,希臘地質學家阿索斯·魯索斯在工作中救了一位家人被納粹殺害的波蘭孤兒,雅各·比爾,並將他帶回希臘的家中,收養了他。阿索斯竭盡全力保護雅各,使他得以免遭納粹的毒手。在澤金索斯島上的家裡,雅各與阿索斯過著半封閉的生活,整日徜徉於生物學、地質學、藝術和探險夢之中。二戰結束後,阿索斯接受了多倫多大學的聘請,和雅各遷往加拿大居住。在這裡,雅各長大成人,結了婚,開始自己的翻譯與寫作生涯,而阿索斯也因病辭世了。在第一部的結尾,雅各終於找到了和自己心有靈犀的伴侶米凱拉,漸漸擺脫掉戰爭帶來的心靈創傷,體會到了人間真愛。小說的第二部分以本,一位研究文學作品中天氣與生物現象的年輕學者為主人公。本的父母是從納粹的集中營里逃出來的猶太人,他們試圖讓自己以及後代忘卻戰爭給他們帶來的傷害,卻總是不能如願以償,一家人都生活在痛苦中。通過朋友,本結識了雅各,相似的經歷激發了本對雅各其人其文的興趣。他不遠千里飛赴雅各夫婦居住過的依德拉島,找尋雅各生活的軌跡,而這一切卻打破了他原來苦心經營的生活方式,讓他意識到自己生活的失敗。

《漂泊手記》簡介

一經問世,便在世界各地的讀者風靡一時,迄今已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翻譯出版了這部作品,而研究加拿大文學的批評家們也將興趣轉向了這部小說,那么這部作品到底魅力何在呢?
小說的故事內容並不複雜,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講述的是,希臘地質學家阿索斯·魯索斯在工作中救了一位家人被納粹殺害的波蘭孤兒,雅各·比爾,並將他帶回希臘的家中,收養了他。阿索斯竭盡全力保護雅各,使他得以免遭納粹的毒手。在澤金索斯島上的家裡,雅各與阿索斯過著半封閉的生活,整日徜徉於生物學、地質學、藝術和探險夢之中。二戰結束後,阿索斯接受了多倫多大學的聘請,和雅各遷往加拿大居住。在這裡,雅各長大成人,結了婚,開始自己的翻譯與寫作生涯,而阿索斯也因病辭世了。在第一部的結尾,雅各終於找到了和自己心有靈犀的伴侶米凱拉,漸漸擺脫掉戰爭帶來的心靈創傷,體會到了人間真愛。小說的第二部分以本,一位研究文學作品中天氣與生物現象的年輕學者為主人公。本的父母是從納粹的集中營里逃出來的猶太人,他們試圖讓自己以及後代忘卻戰爭給他們帶來的傷害,卻總是不能如願以償,一家人都生活在痛苦中。通過朋友,本結識了雅各,相似的經歷激發了本對雅各其人其文的興趣。他不遠千里飛赴雅各夫婦居住過的依德拉島,找尋雅各生活的軌跡,而這一切卻打破了他原來苦心經營的生活方式,讓他意識到自己生活的失敗。
故事情節的簡單並不意味著作品內涵的粗淺。相反,作為一部探討人生與歷史的小說,《漂泊手記》在深度和廣度上與不少經典名著相比並不遜色。作品的中心是本世紀最殘酷的事件——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作者通過雅各和本的遭遇,揭示出它對人們心靈的深遠影響。作為戰爭的倖存者,雅各始終無法忘記父母被殺、姐姐被擄的人間慘劇。對他而言,這不僅是午夜夢回時的夢魘,還是孤獨清醒時必須要面對的現實。這種難以言喻的痛苦讓他把自己封閉在阿索斯為他建設的由地質、歷史和藝術組成的世界裡,而不願和人交往,還導致了他與亞歷克絲婚姻的失敗。本並沒有親身經歷過二戰,對滅絕人性的大屠殺也沒有直接接觸,然而,父母的痛苦也影響著他。“我父母的過去實實在在也是我的過去。”雖然本表面看起來與雅各是兩代人,但他們同樣經受著內心痛苦的煎熬。雅各最終在真愛中掙脫了心靈的枷鎖,而本也通過艱難的找尋,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諦——愛。在小說中,愛這一主題猶如一條暗河,貫穿全文,雖然很少浮出字面,卻時時處處隱現在人物的思想感情之中。失去親人的雅各初時無法接受現實,吃飯、睡覺總忘不了父母、姐姐。阿索斯的慈愛使雅各找到了精神上的依靠,夢魘出現得越來越少,而在阿索斯去世後,噩夢又占據了雅各的生活,直到與米凱拉相愛,雅各才真正從縈繞心間的回憶中解脫出來,有生以來第一次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期望。
《漂泊手記》描寫的是二戰後猶太倖存者漂泊各地,尋找自己精神家園的過程。作為一位二戰後出生在美洲大陸的作者,安妮·麥珂爾絲並沒有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講述猶太人的故事,而是同作品中的人物一樣在苦苦追尋著人類精神的歸宿。這就使《漂泊手記》擺脫了一般關於二戰、大屠殺小說的局限,它不僅讓我們再次面對過去那段恐怖的歷史,更讓我們思考人類的未來。“活著就是在逃避命運,”可是我們又能逃到哪裡去呢?“歷史是一口被投了毒的井,”那我們今天應該如何書寫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歷史呢?作品中的猶太民族,自摩西時代以來就一直在尋求著自己的家園,卻一再被迫害,被殘殺,這又是誰之過呢?通過雅各和本的追尋,作者指出只有愛才是人最終的精神歸宿,只有愛才能讓我們不再重複歷史,也只有愛才能讓人們和睦相處。作為追尋的目的地的依德拉島是個獨立的島嶼,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多恩的那句名言:“沒有誰是個獨立的島嶼;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土,整體的一部分。”人無法逃避命運,只有相互關愛,才能走出圍城,把握未來。
從小說的結構來看,兩部分各自獨立,但都是採用自述體。作品的重點在於第一部分雅各的生活經歷。即使沒有第二部分,這部作品依然相當出色。第二部分的意義在於延伸了作品的內涵,體現出人類精神的延續。本與雅各在精神上一脈相承,雅各夫婦沒有子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本就是雅各的繼承人。正如作者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的那樣,本的存在對於那些失去親人的家庭來說是一種希望。為了體現這種延續,作者在各自獨立的兩部分中運用一些相同的小標題來預示主人公思想情感的相似性。如在“磷火”這一相同的標題下,雅各遇到了亞歷克絲,而本則遭遇了佩特拉,兩位女性同樣都是活潑、任性,這兩段感情糾葛的結局也頗為相似。作者運用這些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暗示了兩位主人公的關係。從情節線索來看,兩部分也有驚人的相似。第一部分以雅各的漂泊為主線,從故鄉波蘭小城比斯庫平,希臘的澤金索斯島,多倫多,直到依德拉島,作者的敘述大體以此為據,同時又穿插了雅各對往事的回憶、對親人的思念以及他對探險與歷史的興趣;而第二部分以本對雅各的追尋為主線,穿插著本對父母和妻子的回憶。通過這樣的安排,兩部分顯得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這部小說最吸引人的是它那詩化的語言。簡潔生動,自然貼切。描寫景物栩栩如生,筆墨經濟,而風流盡得。地質、生物、考古和音樂都在作者的敘述中融為一體,讀來卻絲毫沒有炫學的感覺。作品中豐富的意象令人目不暇接,詩化的語言又打破了傳統的小說敘述方式,讓讀者在優美的意境中流連忘返。對於人生飄零感的摹寫尤見功力,與靜安先生的“人生都似風前絮”所傳達的神髓頗為契合。《漂泊手記》就像一部出色的長篇詩集,每一頁都佳句迭出,動你心弦,說是字字珠璣並不誇張。
復調的主題,交錯的情節,詩化的語言,使得這部講述人生,思考人生的小說廣受歡迎。張愛玲說得好,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頭,血濺到扇子上,就這上面略加點染成為一枝桃花。《漂泊手記》就是這樣一面扇子,只是那扇面上畫的不是嬌艷的桃花,而是海邊的幾叢蘆葦。打開這本書,那清新的葦風便會撲面而來。

片名:《漂泊手記》《漂泊手記》
導演:傑里米·波多斯瓦Jeremy Podeswa
演員:史蒂芬·迪蘭Stephen Dillane
瑞德·瑟比澤奇Rade Serbedzija
羅莎蒙德·皮克Rosamund Pike
阿耶萊特·祖瑞爾Ayelet Zurer
類型:劇情
片長:104分鐘
級別:R級
發行:Samuel Goldwyn Films
上映日期:2008年4月4日(美國)

劇情簡介

1942年,九歲的波蘭猶太裔男孩雅各布·貝爾(羅比·凱飾)在大搜捕時躲到了牆裡,幸運地在納粹的魔爪下死裡逃生,救他一命的是希臘地質學家阿瑟斯·羅索斯(瑞德·瑟比澤奇飾)。羅索斯收養了雅各布,並把他帶到希臘。雅各布開始學習希臘語和英語,但他發現,這些新的語言正在抹掉他的慘痛記憶。
戰後,羅索斯被加拿大的一所大學聘為教授,於是就帶著雅各布移居到多倫多。長大後的雅各布(史蒂芬·迪蘭飾)成了一個詩人,在一家唱片店他遇到美麗開朗的哲學碩士阿歷克斯(羅莎蒙德·皮克飾),兩人墜入愛河,而且迅速結婚,然而,當阿歷克斯過於急切地想讓雅各布忘掉他的過去之後,兩人的關係也就完蛋了。雅各布一直不能忘掉姐姐貝拉,尤其是她彈鋼琴時的樣子。雅各布花了很長時間才化解掉貝拉在他生活中的影響,後來,他認識了邁克拉並娶了她,婚後兩人回到希臘,住到了雅各布養父羅索斯家世代居住的房子裡。

《漂泊手記》《漂泊手記》

幕後花絮

《漂泊手記》改編自加拿大詩人安妮·麥可斯出版於1996年的同名小說,那部以詩的語言寫成的小說曾獲得橙小說獎。本片導演傑里米·波多斯瓦來自加拿大,雖然他拍過不少部電影,但最近幾年都是在拍攝電視劇,他擅長把影片拍得很漂亮,這次他大量在希臘取景,更是賦予影片一種明信片般的畫面質感。
《漂泊手記》影片拍成後,在去年先後參加了多倫多電影節(為電影節開幕影片)、溫哥華國際電影節、華沙國際電影節、羅馬電影節、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和聖巴巴拉電影節,扮演貝爾養父的瑞德·瑟比澤奇還獲得羅馬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漂泊手記》《漂泊手記》

影片簡評

《漂泊手記》是一個關於從大屠殺中死裡逃生的人如何擺脫記憶中的這段陰影的故事。很多在電影節上看過《漂泊手記》的觀眾都認為,這部影片異常動人而且具有說服力,演員的表演好到不可思議,攝影師的鏡頭也富有詩意。也正因為如此,它才在IMDB上得到了7.6分的高分。不過,影評人對它的態度則要苛刻些,《綜藝》的羅伯特·科勒就評論說: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不合適改編成電影,本屆多倫多電影節的開幕片就驗證了這條定律,原著中的飽滿激情到了大銀幕上就大半消失不見了。雖然安妮·麥可斯這部關於逃生、愛和記憶的小說足以撐起一部電影,並令人想起《英國病人》 ,至少也能讓人流下幾滴眼淚。然而傑里米·波多斯瓦的小船只能算是剛剛離開了岸。

社會影響

風靡一時
《漂泊手記》一經問世,便在世界各地的讀者中風靡一時,迄今已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翻譯出版了這部作品,而研究加拿大文學的批評家們也將興趣轉向了這部小說,那么這部作品到底魅力何在呢?
小說的故事內容並不複雜,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講述的是,希臘地質學家阿索斯·魯索斯在工作中救了一位家人被納粹殺害的波蘭孤兒,雅各·比爾,並將他帶回希臘的家中,收養了他。阿索斯竭盡全力保護雅各,使他得以免遭納粹的毒手。在澤金索斯島上的家裡,雅各與阿索斯過著半封閉的生活,整日徜徉於生物學、地質學、藝術和探險夢之中。二戰結束後,阿索斯接受了多倫多大學的聘請,和雅各遷往加拿大居住。在這裡,雅各長大成人,結了婚,開始自己的翻譯與寫作生涯,而阿索斯也因病辭世了。在第一部的結尾,雅各終於找到了和自己心有靈犀的伴侶米凱拉,漸漸擺脫掉戰爭帶來的心靈創傷,體會到了人間真愛。小說的第二部分以本,一位研究文學作品中天氣與生物現象的年輕學者為主人公。本的父母是從納粹的集中營里逃出來的猶太人,他們試圖讓自己以及後代忘卻戰爭給他們帶來的傷害,卻總是不能如願以償,一家人都生活在痛苦中。通過朋友,本結識了雅各,相似的經歷激發了本對雅各其人其文的興趣。他不遠千里飛赴雅各夫婦居住過的依德拉島,找尋雅各生活的軌跡,而這一切卻打破了他原來苦心經營的生活方式,讓他意識到自己生活的失敗。
探討人生
故事情節的簡單並不意味著作品內涵的粗淺。相反,作為一部探討人生與歷史的小說,《漂泊手記》在深度和廣度上與不少經典名著相比並不遜色。作品的中心是本世紀最殘酷的事件——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作者通過雅各和本的遭遇,揭示出它對人們心靈的深遠影響。作為戰爭的倖存者,雅各始終無法忘記父母被殺、姐姐被擄的人間慘劇。對他而言,這不僅是午夜夢回時的夢魘,還是孤獨清醒時必須要面對的現實。這種難以言喻的痛苦讓他把自己封閉在阿索斯為他建設的由地質、歷史和藝術組成的世界裡,而不願和人交往,還導致了他與亞歷克絲婚姻的失敗。本並沒有親身經歷過二戰,對滅絕人性的大屠殺也沒有直接接觸,然而,父母的痛苦也影響著他。“我父母的過去實實在在也是我的過去。”雖然本表面看起來與雅各是兩代人,但他們同樣經受著內心痛苦的煎熬。雅各最終在真愛中掙脫了心靈的枷鎖,而本也通過艱難的找尋,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諦——愛。在小說中,愛這一主題猶如一條暗河,貫穿全文,雖然很少浮出字面,卻時時處處隱現在人物的思想感情之中。失去親人的雅各初時無法接受現實,吃飯、睡覺總忘不了父母、姐姐。阿索斯的慈愛使雅各找到了精神上的依靠,夢魘出現得越來越少,而在阿索斯去世後,噩夢又占據了雅各的生活,直到與米凱拉相愛,雅各才真正從縈繞心間的回憶中解脫出來,有生以來第一次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期望。
精神家園
《漂泊手記》描寫的是二戰後猶太倖存者漂泊各地,尋找自己精神家園的過程。作為一位二戰後出生在美洲大陸的作者,安妮·麥珂爾絲並沒有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講述猶太人的故事,而是同作品中的人物一樣在苦苦追尋著人類精神的歸宿。這就使《漂泊手記》擺脫了一般關於二戰、大屠殺小說的局限,它不僅讓我們再次面對過去那段恐怖的歷史,更讓我們思考人類的未來。“活著就是在逃避命運,”可是我們又能逃到哪裡去呢?“歷史是一口被投了毒的井,”那我們今天應該如何書寫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歷史呢?作品中的猶太民族,自摩西時代以來就一直在尋求著自己的家園,卻一再被迫害,被殘殺,這又是誰之過呢?通過雅各和本的追尋,作者指出只有愛才是人最終的精神歸宿,只有愛才能讓我們不再重複歷史,也只有愛才能讓人們和睦相處。作為追尋的目的地的依德拉島是個獨立的島嶼,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多恩的那句名言:“沒有誰是個獨立的島嶼;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土,整體的一部分。”人無法逃避命運,只有相互關愛,才能走出圍城,把握未來。
小說結構
從小說的結構來看,兩部分各自獨立,但都是採用自述體。作品的重點在於第一部分雅各的生活經歷。即使沒有第二部分,這部作品依然相當出色。第二部分的意義在於延伸了作品的內涵,體現出人類精神的延續。本與雅各在精神上一脈相承,雅各夫婦沒有子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本就是雅各的繼承人。正如作者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的那樣,本的存在對於那些失去親人的家庭來說是一種希望。為了體現這種延續,作者在各自獨立的兩部分中運用一些相同的小標題來預示主人公思想情感的相似性。如在“磷火”這一相同的標題下,雅各遇到了亞歷克絲,而本則遭遇了佩特拉,兩位女性同樣都是活潑、任性,這兩段感情糾葛的結局也頗為相似。作者運用這些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暗示了兩位主人公的關係。從情節線索來看,兩部分也有驚人的相似。第一部分以雅各的漂泊為主線,從故鄉波蘭小城比斯庫平,希臘的澤金索斯島,多倫多,直到依德拉島,作者的敘述大體以此為據,同時又穿插了雅各對往事的回憶、對親人的思念以及他對探險與歷史的興趣;而第二部分以本對雅各的追尋為主線,穿插著本對父母和妻子的回憶。通過這樣的安排,兩部分顯得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詩化語言
這部小說最吸引人的是它那詩化的語言。簡潔生動,自然貼切。描寫景物栩栩如生,筆墨經濟,而風流盡得。地質、生物、考古和音樂都在作者的敘述中融為一體,讀來卻絲毫沒有炫學的感覺。作品中豐富的意象令人目不暇接,詩化的語言又打破了傳統的小說敘述方式,讓讀者在優美的意境中流連忘返。對於人生飄零感的摹寫尤見功力,與靜安先生的“人生都似風前絮”所傳達的神髓頗為契合。《漂泊手記》就像一部出色的長篇詩集,每一頁都佳句迭出,動你心弦,說是字字珠璣並不誇張。
清新撲面
復調的主題,交錯的情節,詩化的語言,使得這部講述人生,思考人生的小說廣受歡迎。張愛玲說得好,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頭,血濺到扇子上,就這上面略加點染成為一枝桃花。《漂泊手記》就是這樣一面扇子,只是那扇面上畫的不是嬌艷的桃花,而是海邊的幾叢蘆葦。打開這本書,那清新的葦風便會撲面而來。

精彩劇照

《漂泊手記》 《漂泊手記》
《漂泊手記》 《漂泊手記》
《漂泊手記》 《漂泊手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