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漂亮的塞爾日》可說是部自傳性作品,也是克洛德-夏博爾導演的處女作,受到了影壇的一致好評,並獲得了讓-維戈獎。
導演
克洛德-夏博爾身兼導演、演員、電影對白撰寫者、藝術指導、製片和編劇數職。他在二戰時經營過電影俱樂部,返回
巴黎後學過文學和藥劑,每天觀看好幾場電影,結識了不少電影家。1952年-1957年,他參與編寫電影期刊,其中保爾-熱戈夫對他起了重要影響。克洛德-夏博爾很早結婚,做過20世紀福克斯公司新聞專員,利用妻子遺產製作過《羊倌舉動》片,導演過《漂亮的塞爾日》片。
拍攝起因
生於1930年的克勞德·夏布羅爾,10多歲時便對拍電影極感興趣,但父母很不支持。母親認為電影圈兒里儘是同性戀,父親的弟弟擁有多家影院,但他希望兒子繼承他的藥劑師職業。
他回憶道,“我向父親許諾先試個一兩年。於是我去索邦大學取得藥劑師執照,同時也開始學法律。”他不喜歡父親的藥房,工作了兩天就再也不去,轉行去一間私立學校教拉丁文、歷史和體育。“我對所做的一切一點興趣也沒有,我開始喝酒、泡妞混日子。”
一場宿醉之後回家,他發現滿捷運的人都盯著自己,回家照鏡子才發現,一臉的小包。水痘並非什麼大病,但在1950年代,常常會並發肺部感染,夏布羅爾也沒躲過去。
22歲的夏布羅爾被送去瑞士養病,在那兒呆了4個月,認識了一個姑娘。“我墜入愛河,她也深愛著我。”夏布羅爾的
臉上是不容置疑的滿足。“好笑的是,漸漸地我發現她挺有錢,相當程度地有錢。”兩個月內他們便結了婚。“她不鼓勵我工作。在接下來的7年裡我只是讀書、畫畫、聽音樂,偶爾為《電影手冊》做點事,也曾為福克斯影業做過一些公關工作,賺不了什麼錢。”
《電影手冊》的大人物羅伯托·羅塞里尼手裡有一個項目,號稱支持年輕人拍攝16毫米電影,對外徵集劇本。“我深信這是小事一樁,”夏布羅爾說,“我寫了個15頁的劇本,弄成我認為羅塞里尼會喜歡的風格。但是羅塞里尼覺得不適用。我很惱火。”這15頁劇本,就是他的處女作《漂亮的塞爾日》的雛形。
這時他妻子的祖母過世,留給她更多的錢。妻子出錢,夏布羅爾拍完了《漂亮的塞爾日》。“只用了64000美元,我老婆成了製片人。”以他慣常的懶散作風,這部電影沒有通過常規渠道,就獲得電影中心許可並得到在法國發行的保證。“我把這部電影弄得像朵花兒一樣帶給世界,”他說,“我也想過‘要是砸了可怎么辦!’但是它得到了優質影片獎,獎金就比拍電影花的錢還多。
主演
Bernadette Lafont (1938~ )法國電影女演員。
1938年10月26日生於尼姆。中學畢業後入尼姆歌劇院學習舞蹈。1957年到巴黎,參加F.特呂弗的第一部短片《頑童們》(1958)的演出,後在C.夏布羅爾的成名作《漂亮的塞爾日》(1958)中扮演女主角,獲得成功,遂進入影壇。
歷史意義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地的新電影運動風起雲湧,始作傭者是“法國新浪潮”。1958年,克洛德·夏布羅爾以處女作《漂亮的塞爾日》揭開了“新浪潮電影”的序幕。
法國新浪潮運動持續的時間並不長,掐頭去尾不過五年。但是,作為一次意義深遠的美學運動,影響波及全世界。短短几年間,有200多名電影新人推出他們的處女作。作為電影史上的第三次美學運動,“新浪潮”被載入史冊。
與法國“新浪潮”遙相呼應的是“解凍”後出現的蘇聯“新浪潮”。
在法國“新浪潮”運動3年之後,英國出現了以卡雷爾·賴茲、林賽·安德森等人為代表的“自由電影”運動;接著,在匈牙利,出現了米洛斯·揚喬、翁德拉什·科瓦奇和伊斯特萬·薩博為代表的“匈牙利新浪潮”;在捷克,出現了以維拉·希蒂洛娃、米洛斯·福爾曼和亞羅米爾·伊雷什為代表的“捷克新浪潮”電影;在德國,70年代前後出現了大師群起的“新德國電影”;在波蘭出現了安傑·瓦依達、羅曼·波蘭斯基等一眾導演則延續著“波蘭電影學派”在六、七十年代的輝煌;此外,在非洲的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國家和地區,也都出現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迥異於傳統的“新電影”……
從80年代到90年代,電影新浪潮已由歐洲轉移到亞洲。日本新電影,韓國電影復興,泰國電影新浪潮,令人眼花繚亂。最令人驚喜的是以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為代表的伊朗電影,《何處是我家》、《橄欖樹下》、《白氣球》、《鏡子》、《天堂的孩子》轟動國際影壇。伊朗電影大多圍繞兒童故事展開,從孩子清澈的視野中,看到單純的愛憎和面對成人世界的困惑,挖掘出深邃的情感世界。阿巴斯始終關注普通人的境遇,探究那些操勞、疲憊、被社會環境壓迫的窮苦人的內心情感,表達出對底層人深切的精神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