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鵲山院》

《游鵲山院》是宋代詩人陳師道的作品之一。

作者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後山先生集》,詞有《後山詞》。

詩詞正文

積石橫成嶺,行楊密映門。
人聲隱林杪,僧舍遶雲根。
頓攝塵緣盡,方知象教尊。
只應羊叔子,名字與山存。

注釋

①杪:竹木的末梢。
②象教:佛教。
③羊叔子:西晉大臣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屬山東)人,為官清廉。

作品譯文

積石縱橫交錯形成山嶺,兩旁的楊樹輝映著寺門。
人聲笑語隱於樹木叢中,僧人屋舍圍繞朵朵白雲。
塵世的緣分頓時全部收斂,此時才知佛教的尊嚴。
應當像西晉時羊叔子一樣,名字與這座山峰共存。

作品鑑賞

該詩寫遊覽鵲山寺的所見所聞。可分為前後兩部分。一、二、三、四旬為前部分,描寫山寺之景,積石成嶺,楊樹映門,林木後,人聲隱隱約約,僧舍四周白雲繚繞,這些詩句說明了鵲山寺的位置及其四周環境,它處在崇山峻岭之間,景色優美。“人聲隱林杪”,這是以有聲寫無聲,突出山寺的幽靜;“僧舍逸白雲”,反映山寺地理位置之高,似乎已與白雲相接。後部分即五、六、七、八四句是借景抒情,遊人到此,不由得心清神定,歸禪之心頓起,一切塵俗之念顯得那么的微不足道,應該統統拋到腦後,到這時候才能感覺到佛教的力量和尊崇。世人應當像羊叔子一樣,名垂千古,與青山共存。紀曉嵐在批點這首詩時說:“後四句自不相貫。”此話不無道理。綜觀全詩,前後兩部分之間轉折似嫌突兀,作者在後四句抒情的痕跡過於明顯,且引用羊叔子的一段典故,在詩中顯得比較生硬。

作者簡介

陳師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年,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後山先生集》,詞有《後山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