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清官
公儀休不受魚
公儀休是戰國初期魯國宰相,他堅持奉職循理,以德治國,始終不變,使朝廷大小官員自守清正,既不與百姓爭利,也不妄取小惠。
公儀休有一嗜好,就是特別喜歡吃魚。宰相愛吃魚,自然就有人主動給他送魚。一天,有一送魚者帶著一筐上等新鮮魚,給公儀休送來。但他堅辭不受。送魚者大為不解地問:“聽說宰相喜歡吃魚,特意給您送來,不知為什麼您又不收呢?”公儀休笑了笑,對送魚者說:“正是因為我特別愛吃魚,所以我才堅決拒絕接受任何人饋送的魚。道理很簡單,我身為宰相,而宰相的俸祿足夠我自己買魚的開銷,假如今天我因接受別人的魚而被罷免官職,那誰還給我送魚呢?這就是我不受魚的原由啊!”
子罕以不貪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精美的玉石,想獻給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獻玉的人以為子罕懷疑玉石是假的,便說:“這塊美玉我請玉匠給鑑定過,他說是塊寶玉,所以才敢拿來獻給你。”子罕回答說:“你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寶,我也失去了寶。所以,我們還是各存其寶為好。”
羊續懸魚拒禮
東漢時,羊續長期擔任南陽太守,但是一直過著儉樸的生活,因為官清正廉潔,倍受當時人們的尊敬,都稱他是“清廉太守”。
有個下屬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幾條鮮魚送給羊續,請他嘗嘗。羊續雖然把魚收下了,但卻沒有吃,而是懸掛在庭堂上。過了些日子那個下屬又送魚給羊續,羊續指著庭堂上懸掛的乾魚說:“你原先送給我的魚,如今還掛著哪,不用再送啦!”來人本來想趁著送魚的機會請太守辦點私事,遇到這種情況,就不好意思開口了。以後,也再不敢給太守送東西了。
羊續不僅對下屬們如此,就是對自己的至親也是這樣。他在州衙辦公,妻兒希望能和羊續住在一起,生活上好有個照應。羊續領著妻子、兒子到了他住的地方。妻兒見到屋裡全部財產只是一床粗布被、一件舊短衣,幾斗麥子和一點鹽。羊續對兒子說:“我就是這樣過日子,你們要到這來住,叫我拿什麼供養你們母子呢?還是回鄉下家中住吧。”兒子不解地說:“人家父親當官,三親六故都受惠,可我們借不上一點光。”還是妻子了解羊續,對兒子說:“你還不了解你爹呀。你也讀了些書,對清官十分敬仰。現在清官就在你面前,怎么迷惑了呢?”
兒子羞愧地低下了頭。於是欣然和母親一起回到鄉下去了。
劉寵克己奉公
東漢會稽郡(今浙江省紹興)太守劉寵因為官清廉,政績卓著,被調往京城任職。
臨行之前,但見幾位白髮老人,蹣跚而至,結伴前來,說是要為太守送行。劉寵聽說,連忙謝過,老人們說:“以前為官者貪錢戀物,常常鬧得雞犬不寧,百姓寢食不安。自從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樂業。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實感難捨難離,特來專程相送,以表心意。”說著,每人托出一百文錢,要交給劉寵留著途中使用。
劉寵聽罷,十分感動地說:“父老們如此過獎,我實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領受了,這錢我不能收,還是請帶回去吧!”
老人們情真意切,執意贈送。劉寵無奈,只得從每人手裡拿了一文錢收下,老人們這才稱謝作別。劉寵見老人們漸漸遠去,遂將收下的那幾文錢輕輕地投進了河中。
此事很快傳開,人們紛紛稱讚劉寵,有人為他起了個美名,叫“一錢太守”。據說,如今浙江紹興市北面的錢清鎮,就是當年劉寵投錢入河的地方。
孫謙保廉留遺書
南朝宋明帝時期,孫謙以清廉慎行,有治乾之才被提升為巴東和建平二郡太守。
天監十五年(516),孫謙已九十二歲,他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立志身死之後也要保持廉潔操行。他給兒子們留下遺書,寫道:“我年輕時本沒有追求世俗富貴的意思,因此不求出人頭地。後來歷仕三代,官成兩朝,以我這樣的資歷和名位,死後可能會得到朝廷的封賜,這是國家的慣例。待我氣絕之後,你們應馬上將我幅巾束髮,免冠下葬,以存儉率。”又囑咐:“葬我之時,棺足藏身,墓足置柩就可以了。送葬時引路的鬼幡之類可以省去,以我平時所乘之車為靈車,平時所臥之床為靈床,裝了粗製竹蓆以備必要禮節,其他皆可免去。”孫謙死後,他的兒子們遵照這個遺囑為他送葬,使他保持了最後的清廉氣節。
趙軌清廉若水
隋朝時,趙軌曾任齊州(今濟南市)別駕,東面鄰居家有桑樹。有一年,桑葚熟了,又大又紅的桑葚落在他家的院子裡,滿地都是。他叫家人把桑葚撿起來,送還給鄰居,並告誡兒子說:“我並不是要以此來求取名譽,只是覺得這不是自己的,享用了心裡也會不安。”
趙軌在齊州為官四年,每年考核,政績都是最好,得到皇帝的嘉獎,被征入朝任職。離開時,父老鄉親們都灑淚送別。一位長者代表百姓捧著一杯清水,顫巍巍地敬奉到趙軌面前,說:“別駕在此任官,從不受賄納物,有如水火不相交。如今您要走了,我們不敢以壺酒相送,您清廉若水,特獻上一杯清水為您餞行。”趙軌非常感激,接過杯水,一飲而盡。
後來,趙軌任原州(治今寧夏固原)總管司馬,注意嚴格約束部下,對百姓秋毫無犯。有一次,趙軌領人結隊夜行部下不小心,馬踏入田中,踩壞了禾苗,他即令停止前進。天亮後,查到了田主,賠償了損失後才率隊起程。原州的百姓、官聽說此事後,無不感動,並從此以趙軌為榜樣,注意自己的操行。
包拯“拒禮為開廉潔風”
宋仁宗時,朝野上下瀰漫著一股送禮之風。
包拯對這股送禮收禮之風歷來持反對意見,幾次上疏皇帝,請求頒昭禁止官員之間的送禮收禮的現象,以開廉潔之風。
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壽,壽辰前幾天,他就命兒子包貴及王朝、馬漢等站在衙門口拒禮。可誰知,第一個送壽禮的就是當朝皇帝,派來送禮的是六宮司禮太監。老太監到了門外,執意要面見包拯,要他接旨受禮。這下可難住了包貴,萬歲送來的禮不收,這不是抗旨不遵嗎?可父親命他又不敢違,無奈只好請老太監將送禮的緣由寫在一張紅紙上轉呈父親。老太監提筆在紅紙上寫了一首詩。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
包貴讓王朝把詩拿到內衙呈父親展視。不一會兒,王朝帶回原紅紙交付老太監。只見原詩下邊添了四句。
“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勞為官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六宮司禮太監看罷,半晌無語,只好帶著禮物和那紅紙回宮交差去了。
王翱五朝廉吏
王翱是明朝成祖至景帝連續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場幾十年,儘管位高權重,但他始終保持公正、廉潔的品質。
他身居朝堂,手握重權,但對自己要求卻很嚴,經常穿破舊衣服。一次,明英宗召見王翱後,王翱轉身走時,英宗見其衣服破損,又將他叫回問其中原因,王翱只好說是當天偶爾穿了這件衣服,剛才接到召命沒有來得及換衣。
王翱對家人要求也很嚴格。他的一個孫子因恩蔭而入太學。一年秋試,這位才華平庸的孫子也想一試科場,企圖金榜題名。於是他拿著從有關部門弄到的試卷告訴了王翱,王翱堅決反對,說:“如果你確有才華,我當然不阻止你一試身手;如果讓你一個平庸之輩中選,勢必埋沒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可你卻強所不能,僅僅為了博取功名。”說完就撕了考卷扔進了火爐。
在原則面前,王翱對家屬是寸步不讓。王翱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在京郊做官的賈傑。王翱夫人十分喜愛這個女兒,經常接女兒回家省親。每當妻子臨行前,賈傑就在她面前埋怨,“岳父把我調回京城,易如反掌,還哪裡有這么多麻煩。”女兒將此事告訴了母親,母親也覺得有幾分道理。一次,王翱夫人乘王翱開懷暢飲之際,婉轉請求將女婿調入京城。誰知王翱大怒,拿起案上物打傷了夫人臉面。到王翱去世,賈傑也沒有被調回京城。
林則徐拒賄拾遺
1820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江南監察御史,巡視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島寓所剛歇下,有個自稱“花農”的人獻上一盆玫瑰花,還說是要請林大人換個大盆栽花。林則徐心知有異,一腳踢翻花盆,盆里現出一個紅包。包里是一隻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紙信箋,箋上寫著:“林大人親收,張保敬獻。”林則徐當場將張保行賄的金老鼠沒收,上繳國庫。
1839年,林則徐赴廣州查禁鴉片。5月間,英國商務代表義律送給林則徐一套鴉片菸具:白金煙管,秋魚骨菸嘴,鑽石煙斗,旁邊是一盞巧雅孔明燈和一把金簪,光彩奪目,起碼值10萬英鎊。林則徐道:“義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廣州肅清煙毒。這套菸具屬於違禁品,本當沒收,但兩國交往,友誼為重,請閣下將菸具帶回貴國,存入皇家博物館當展品吧!”義律被諷刺得無地自容,只好將禮品收回。
父清子廉留美名
三國及西晉初期,胡質、胡威父子倆皆以清廉著稱於世。
胡威受父親胡質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志繼承和發揚其父的清廉美德。有一年,胡威從洛陽去探望在荊州當刺史的父親。在荊州小住幾天后,胡威向父親辭行,胡質很想拿點什麼東西表示一下做父親的心意。翻來翻去,胡質總算從家裡翻出了一匹絹。胡質望著臨行的兒子,深有感觸地說:“兒啊,父親雖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祿,這匹絹你拿著,就算為父給你路上的盤纏吧。”可沒想到胡威不但不領情,反而責問父親:“人們都說您清正廉潔,為官不貪不占,不知道此絹從何而來?”胡質先是一愣,然後解釋道:“這是我節餘下來的,用來給你作盤纏。”胡威這才放下心來。
晉武帝司馬炎聞知胡氏父子為官清廉的美名後即召見胡威,對他父子二人的廉潔奉公大為讚賞,並隨口問道:“你和你父親相比,誰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親。”晉武帝又問:“為什麼?”胡威回答說:“我父親清廉不願意讓人知道,我是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親差遠了!”
唐侃備棺拒貪官
唐侃,江蘇丹徒人,自小刻苦求學,品行端正。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唐侃鄉試中了舉人,授為永豐知縣。他赴任時不帶妻子,與書童一起生活,青菜豆腐,粗茶淡飯,生活很儉樸。久而久之,當地人都信服他清正廉潔。
明章聖皇太后死後遠葬承天,出殯隊伍所到之處,太監內官們大肆勒索金錢,聲言不辦供張者處死。有財力的地方官送錢保命,擅長拍馬的官員乘機搜刮,沒錢的州縣官吏大多逃走。唐侃預先準備了一個空棺材,殯儀經過時內官們索要急迫,唐侃就把貪官們領到棺材旁,指著棺材說,“辦吾一死,金錢不可得也。”貪官們驚愕無奈,悻悻而去。
明代貪賄成風,大氣候不潔,唐侃在“官以錢得、政以賄成”的官場中恪守道德,保持了節操,堪稱是“真名士自風流”。
侯鳴珂杖妻拒賄
同治四年春,侯鳴珂調任孝義廳撫民同知。廳衙小吏余言吉,不甘忍受無油粗飯,向一百姓勒索了10斤豬油,自食5斤,將其餘5斤暗送侯鳴珂夫人楊芝香。鳴珂得知後大怒,當即將余言吉削職為民,並下令其妻楊芝香將5斤豬油還給百姓,並以受賄罪杖四十。楊芝香當場聲淚俱下,後悔莫及。侯鳴珂怒斥其妻:“知過並非無過,爾不杖股四十,爾不會以此為訓。”衙役聽罷,只得按他的命令,打了侯夫人四十大板。
同治六年九月,車家河保正楊建武貪污賑銀,被人告發。侯鳴珂在察訪中,楊建武托人偷將5兩麝香裝在他的行囊里,並附一信,上寫:“侯大人:吾以兄、弟、妹三戶冒名頂領賑銀800兩,願與大人平分。再送上麝香5兩,請免死罪。”第二天,侯鳴珂即 令人將信重抄在一張大紙上,並將5兩麝香用紙包好,上寫:“賄物麝香5兩”,讓楊建武一手舉著抄好的信,一手舉著麝香,在車家河、廳城、石嘴子遊街三日,第四日即判楊建武死刑。
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封建社會後期,侯鳴珂卻出污泥而不染,百姓大加讚頌,離任時送“仁德如春”大匾,近萬人含淚相送。
陸績“廉石”千古流芳
陸績,字公紀,三國吳縣(今蘇州)人,官至鬱林(今廣西)太守。三國時,鬱林轄境廣闊。當時的鬱林太守,離任時都寶物充斥,滿載而歸。但陸績為官清廉,不義之財,一毫不取。任期屆滿,動身歸鄉之時,行李蕭然,全部家當裝到船上,也占不了多少空間。艄公一看貨物太輕,便說:“就這樣開船,出了亂子怎么辦?”陸績問:“怕出什麼亂子?”艄公說:“船裝的太輕,遇到狂風大浪,就容易翻船。你一家四口,所帶的東西還不如一介寒士。船太輕,得想辦法增加重量才行。”
陸績與艄公和家人商量,買了兩大瓮鹹菜和一擔筍乾搬上船。但船還是吃水很淺,不敢開行。再買貨物吧,陸績身上的銀子已經所剩無幾。怎么辦?情急之中,忽然看到岸上有一塊大石頭,足有七八百斤重。陸績打聽到這是一塊沒有主人的石頭,便請人把它搬上船壓船。用巨石壓船還鄉的事成為美談。幾個士人把陸績運回的那塊大石頭收藏起來,取名“廉石”,今留蘇州文廟碑刻博物館,永為世人懷念、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