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別人的歷史裡》

《活在別人的歷史裡》

《活在別人的歷史裡》作者李菁,由文匯出版社出版。李菁,1973年1月出生。1995年畢業丁中國人民大學。此書講述了末代皇帝溥儀的侄子毓瞻回顧往事,和那些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細節。是李菁繼《往事不寂寞》之後最新歷史文集 。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第1版(2010年1月1日)
平裝:283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807415251
條形碼:9787807415251
商品尺寸:23.8x16.6x2.4cm
商品重量:481g
品牌:文匯天下
ASIN:B0036FU74A

內容簡介

活在別人的歷史裡》內容簡介:大概是四年前北京冬日的一天,極冷,南五環那裡的北風尤其強悍,我和李菁約在早晨,一起去採訪末代皇帝溥儀的侄子毓瞻。在這位九十老人的家中,我們聽他回顧往事,不斷追問那些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細節,一直忙到黃昏。
那時,我剛從香港轉往北京清華大學教課,鳳凰衛視讓我接手《口述歷史》欄目,而且要直接採訪這些見證歷史的人物。我大學讀的就是歷史,等於回歸本業,自有一種興奮。正好李菁也在尋找新的採訪路向,她在《三聯生活周刊》原來是跑時政新聞的,辛苦不說,有時誤入“雷區”被炸得遍體鱗傷,卻還不知道究竟得罪了何方神聖,那就真是噩夢了。

編輯推薦

《活在別人的歷史裡》:《三聯生活周刊》主筆李菁
繼《往事不寂寞》之後最新歷史文集
著名媒體人曹景行推薦作序

作者簡介

李菁,1973年1月出生。1995年畢業丁中國人民大學,2001年進入《三聯生活周刊》,先後任社會部記者、主筆。已出版《往事不寂寞》一書。

目錄

第一輯政壇非政治解讀
蔣介石日記開放的台前幕後
百年宋美齡
重返大陸的宋氏家族
歷史與歷史研究之外的“四大家族”
張學良在台灣的幽居歲月
陳賡記憶
我與父親項英:兩代人的滄桑往事口述人項蘇雲
我的父親周揚口述人周艾若
第二輯是真名士始風流
海上聞人杜月笙口述人杜維善
袁克定的殘燭之年口述人張傳彩
唐德剛:活在別人的歷史裡
章士釗:93歲老人的最後一次斡鏇之旅
曹聚仁:浮出水面的“密使”
邵洵美:被遺忘的名字口述人邵綃紅
楊苡:與巴金一家六十九載的交往
破船載酒憶平生口述人楊憲益
王芸生:一個人與一部書的傳奇
第三輯定影鮮活的瞬間
潤麒:走出歷史的煙塵
戴安瀾:為民族戰死沙場,男兒之分
無字的墓碑:回憶我的遠征軍歷程口述人尤廣才
攻占總統府:一個時代的終結
西路軍:那段曾經被遮蔽的歷史
瀋陽,那些被改變的命運
新一軍將領的命運
1931年,九一八前夜的張學良
1937年的中國軍隊
1937年11月5日,上海淪陷
1938年7月22日,深淵邊緣的汪精衛

序言

大概是四年前北京冬日的一天,極冷,南五環那裡的北風尤其強悍,我和李菁約在早晨,一起去採訪末代皇帝溥儀的侄子毓瞻。在這位九十老人的家中,我們聽他回顧往事,不斷追問那些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細節,一直忙到黃昏。
那時,我剛從香港轉往北京清華大學教課,鳳凰衛視讓我接手《口述歷史》欄目,而且要直接採訪這些見證歷史的人物。我大學讀的就是歷史,等於回歸本業,自有一種興奮。正好李菁也在尋找新的採訪路向,她在《三聯生活周刊》原來是跑時政新聞的,辛苦不說,有時誤入“雷區”被炸得遍體鱗傷,卻還不知道究竟得罪了何方神聖,那就真是噩夢了。
我勸她不如改採舊聞,還可相互合作,她頗有興趣。於是,這次專訪毓瞻,就是我們新的嘗試。實際上,她早先已發表過多篇歷史人物的特寫,並非新手。因為都做口述歷史,我們時常交換採訪線索,相互參考,又各有側重。只是從2008年開始我已經退出,她仍一直做下去。這本集子裡的文字,就有不少篇目以歷史和歷史人物為題材。
以我的經驗,採訪歷史上的事情,先要做大量的準備“功課”,才會有意外的發現;有時比採訪今天的新聞更加有意思,但所涉風險絕不比新聞採訪小。李菁應有同感。她在《三聯生活周刊》的“口述”今天還在繼續,而鳳凰衛視的那個《口述歷史》欄目,終於在外界的特別關心下無奈消失,代之以“中國記憶”。
我認識李菁在先,然後才看她的文字。作為電視人,我特別注意到她寫的採訪報導常以一種電視畫面般的視覺效果來開頭。就像2003年尾她專程到香港採訪梅艷芳去世的新聞,寫出的封面故事如此開頭:“一襲明黃色的長袍輕搭身上,露出瘦削的肩頭,戴一頭亞麻色假髮的梅艷芳在被處理成絳紅色的香港背景里回眸凝望,看不出是留戀還是告別。在香港尖沙咀附近一幢高樓一問略顯擁擠的辦公室里,一進門對面牆上便是這張巨大海報……”記得她報導中國太空人時。

文摘

觀來看那段歷史。但對於當時許多未解之謎、事件背後的因素,尤其是決策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些日記提供了重要線索。”郭岱君指出。
對於開放日記的步驟,郭岱君解釋說:“我們是希望儘量多公布,但這批日記損壞情況嚴重,有的被水浸過,有的已經破損,甚至無法打開,胡佛花了很多時間在修復上面,這是我們原來沒有預料到的。”
對日記的保護和整理是很複雜的技術工作。蔣介石日記運抵後,工作人員先要將這些存放了幾十年的日記去霉,然後乾燥。郭岱君說,日記有的部分甚至有上百頁打不開——專業術語稱“檔案磚”,技術人員必須先用無酸的水蒸氣將其弄濕滋潤,小心翼翼地一頁頁打開,去霉、防腐、熨平、乾燥,再放到無酸的盒子中存放。胡佛對每一頁日記都以高精度的微縮(microfilm)保存下來,“修複比保存還要費時,成本也大得多;另外,這都很花時間,也是技術很複雜的工作”。但處理後仍有一些無法閱讀,這或許更增加了這部日記的滄桑感。
據了解,保存蔣介石日記的檔案庫就像銀行的保險柜一樣,由專人把關,館長和另一位負責檔案收藏的工作人員各持一把鑰匙,兩把合起來才能打開庫門提取需要的材料。哪怕是負責整理日記的專家,也不能輕易接觸原件。
胡佛研究院是學界公認的,除中國大陸和台灣以外,全球收藏中國近現代史檔案資料最豐富的檔案館。目前,研究院收藏了包括宋子文、張嘉墩、陳立夫、黃郛、陳獨秀、胡適、史迪威、魏德邁、陳納德等中外著名人士的私人檔案,又增加了約300萬件國民黨檔案、蔣介石日記、蔣經國日記、孔祥熙檔案等。胡佛的收藏對所有人公開,任何一個人到胡佛來,無論哪個國籍,文化程度怎樣,只要憑有效證件,登記後都可以借閱,但只能用檔案館提供的紙張抄錄日記。“一般檔案是可以影印或使用筆記本電腦輸入的,但蔣介石日記例外,不得影印,也不能使用筆記本電腦,這是蔣家的要求。”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
研究院的馬若孟教授特彆強調,胡佛研究院只提供材料,“對於用檔案的人是什麼立場、他們會寫什麼文章,我們不會對其有任何限制。不同人來看蔣介石檔案,中國大陸、台灣及日本人、美國人等,立場不一樣,選取的材料也不一樣,這一點研究院完全不介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