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金石圖志》

《江陽王元乂墓志銘》考 作者:曾 廣青少年書法(青年版) 年7期 字數:1587 字型: 【大 中 小】

魏《江陽王元乂墓志銘》考 作者:曾 廣青少年書法(青年版) 年7期 字數:1587 字型: 【大 中 小】
元乂墓誌之志與蓋,分別於1925年農曆三月二十和1935年出土於洛陽前還資村(今向陽村)東南一大冢內,現均存於開封市博物館。北魏孝昌二年(526年)七月二十四日刻。蓋之高、寬均86厘米、厚16厘米,上面滿刻精細之雲龍紋,但無題字,四角殘缺。志之高、寬均81.5厘米、厚19厘米。志文為楷書,40行,行40字,無撰書者之姓名。志石完好,文長字小,書刻俱佳又頗具規模。為深究其史、其藝,試句斷如下。
“魏故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尚書令、冀州刺史、江陽王元公之墓志銘。
“公諱乂,字伯俊,河南洛陽人也。道武皇帝之玄孫,太師京兆王之世子……初除散騎侍郎,尚宣武胡太后妹馮翊郡君……尋轉通直,遷散騎常侍、光祿勛……轉侍中、領軍將軍,領左右,尋加衛將軍。雖侍班近侍,而任居時宰,朝權國柄,僉望有歸。類公旦之相周,等霍侯之輔漢……自以為大權不可久居,大功難可久樹。周公東征,范蠡浮海。乃頓首歸政,固乞骸骨。聖上謙虛屢詔不許;表疏十上,終不見聽……乃詔解領軍,更受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尚書令、侍中、領左右如故……俄而有詔,解公侍中,領左右,尋又除名為民。公遂杜門奉養,曾無慍色……孝昌二年三月二十日詔遣宿衛禁兵二千人夜圍公第……與第五弟給事中山賓同時遇害,春秋四十有一……聖上遠追……贈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尚書令、冀州刺史。皇太后親臨哭吊,哀動百寮。自薨及葬,賵贈有加……太師悼世子之夙泯,愍孤魂之靡托,乃表讓爵士,追授於公。朝廷義子,哀而見許,乃改封江陽王。粵七月戊戌朔二十四日辛酉窆於成周之北長陵塋內……”
元乂為道武帝之玄孫,太師京兆王之世子,其事跡附見《魏書·道武七王傳·京兆王傳》後。京兆王黎為道武七王系,黎死,其子根襲爵,改封江陽王。根死,無子,獻文帝以南平王霄第二子繼為根後,襲江陽王。繼之長子即元乂,字伯俊,小字夜叉。但《魏書》直書為“叉”,而志中書為“乂”,當以志為顯,信不妄也。
乂妻為胡太后之妹。胡太后臨朝,因乂為其妹夫的關係,任他為通直散騎侍郎,封乂妻為馮郡君,拜女侍中,其後又升乂為散騎常侍、光祿勛、侍中等。他執掌國柄,恃寵驕橫,曾殺死清河王懌、中山王熙,甚至囚禁胡太后。胡太后與肅宗元詡密謀除乂,先解其侍中官職,後降其為民,接著髮禁兵包圍其第,乂飲藥而死,其第五弟“不”亦同時賜死於家。《魏書》中記乂弟之名為“不”,而志中作“山賓”,二者實為一人,名名不同而已。志中“孝昌二年三月二十日詔遣宿衛禁兵二千人夜圍公第”之事,《魏書》言之不詳,志文可補其略,又是實物資料,不可不信。但元乂驕盈不法之惡跡,志則諱之。
志中“太師京兆王”即乂父元繼,所言京兆王是指其後封之爵而言。
志文後兩行,記其妻胡氏及胡父之官號,子亮之名字、年齡、封號,亮妻盧氏父之官職,子潁之名字、年齡、官職,潁妻崔氏父之官職,女僧人之年齡及其婿琅玡王父之官職。
1974年2月,向陽大隊在村西南修蓄水池時掘得元乂墓,經洛陽博物館派人調查,於墓頂發現了彩繪“天象圖”。這是我國發現的時代較早、幅式較大、星數較多的“天象圖”,十分珍貴。
其父元繼墓誌及繼妃石婉墓誌也已出土(見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圖版七六、七七)。
《元乂墓誌》在何日章河南圖書館藏石跋》、羅振玉《松翁近稿》、郭玉堂《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關伯益《河南金石圖志》正編第一集和上述趙氏《集釋》中也都有著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