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縣舊志

旬邑縣從明萬曆九年(1581)始修第一部《三水縣誌》,到民國26年(1937)續修《栒邑縣誌》,356年時間,七修縣誌,平均50.8年修一次縣誌,但保存下來的僅有清康熙志、乾隆志、同治志、光緒志和民國17年(1928)的《新志材料》5部志書。

[萬曆]《三水縣誌》
成書於萬曆九年(1581),為本縣編修縣誌之始。該書是在縣人、明嘉靖歲貢、山東壽光教諭董九疇遺稿基礎上,由其侄董鑒續補,文運熙修飾潤色最後定稿的。知縣秦渠和縣人、嘉靖歲貢、山西鄉寧知縣馬秉直各為之序。秦渠,字子澤,山東臨清人,恩貢,萬曆八年(1580)任三水知縣。他認為,方誌可以“彰往跡,宣人文,昭鑑戒、備觀省”,是不可缺少的。但他到任後,發現三水無志,慨嘆不安,便決心創修,以“存亡稽古”。於是聘納名士,組織修志力量,促成了該志的誕生。文運熙,旬邑人。明萬曆癸未科進士,初授中書舍人,升工部員外郎,遷浙江紹台兵備道。後掛冠歸里,務農教子。據縣誌中記載,該人“天資穎悟,八歲通毛詩”,“有神童之稱”。由他對該志修飾定稿,確保了志書的質量。正如馬秉直在該志序言中所說:“研之以日月,證之以群籍,質之以輿論,亦既可傳矣!”可惜該志版毀無存,其內容及卷帙篇目均無考,僅存秦渠和馬秉直所作的兩篇序文。
[康熙]《三水縣誌》
康熙十六年(1677)成書。文倬天纂,林逢泰序。文倬天,旬邑人。清順治己亥科進士,授湖廣衡州府推官。林逢泰,號匯庵,福建晉江人,舉人,康熙八年任三水知縣。到任以後,除弊剔奸,立政嚴明,入名宦祠。文、林二人認為,“志猶史也”,“猶家有全譜,國有信史,不可一日缺焉”。修志時記述要全面,資料要真實,“闕者補之,疑者訂之”,不能“或失則誣,或失則陋”。文字語言要“辨而不華,質而不俚”。該志繪有晏地圖、縣城圖、分野星圖。記述了建置沿革、山川、古蹟、田賦、戶口、物產、風俗、學校、職官、兵防、人物、孝子、義行、忠義、科名、節烈、藝文等。尤對山川、古蹟、建置沿革,考核精詳。以類編排,分17類,每類之首有引,共4冊,有刻本。現存北京圖書館、陝西省圖書館。複製件存縣誌辦公室。未整理校注。
[乾隆]《三水縣誌》
乾隆五十年(1785)成書。孫星衍纂,畢沅、葛德新各為之序。孫星衍,字淵如,又字伯淵,號季達,又號薇隱,江蘇陽湖人。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刑部主事、兗沂曹濟道、權山東按察使、山東督糧道。博通經史百家,窮心文字音訓之學,精研金石碑版。乾、嘉時著名的考證學家和方誌學家。好藏書、精校勘,著述豐富,著有《尚書今古文註疏》、《周易集解》、《孔子集語》、《史記天官書考證》,輯刊《平津館叢書》、《岱南閣叢書》,校刊《括地誌》、《華陽國志》、《景定建康志》,纂修方誌7種。畢沅,字蘅,又字秋帆,自號靈岩山人,江蘇鎮洋(今太倉縣)人。進士,曾任陝西、河南、山東等省巡撫,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左副都使、湖廣總督等職。治學廣泛,由經史旁及國小、金石、地理,善詩文,喜交文人。著有《傳經表》、《經典辨正》、《續資治通鑑》、《關中勝跡圖志》等。輯有《經訓堂叢書》等。葛德新,字心銘,山西浮山人。監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任三水知縣。畢沅有“志之體例,盥於《括地誌》、《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長安志》”之說。在評論人所稱道的康海《武功志》及韓邦靖《朝邑志》時,他說:“然朝邑大縣,嫌其篇幅太窘;武功志以蘇若蘭文為首卷,亦非方誌之體。”葛德新認為,“志猶史也,史固隨時而變例,志亦因地以制宜”,不能脫離地方實際而生搬硬套。該志,夾4冊11卷14類:卷一縣譜一,古城二,國鄉鎮亭堡砦三;卷二山屬四,水屬五;卷三城署關橋坊古趾六;卷四壇廟寺觀墓七;卷五職官八;卷六地丁錢糧九;卷七兵防十;卷八名人十一;卷九烈女十二;卷十科貢十三:卷十一圖序十四。藝文有關政事者分載各篇,其他一律刪掉。對古蹟古事古人,多與經史相證佐,糾正了以前縣誌不少訛誤之處。行文前引書傳為據,後加按語裁定。引證必載出處,裁定慎而不枉,詞簡事詳,有精賅之長,引證充分,具考據學派之風。正如畢沅在其序文中稱讚說:“簡而有法”。有刻本。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西安市文史研究館有存。複製件存縣誌辦公室,未整理校注。
[同治]《三水縣誌》
同治十一年(1872)成書。郭四維纂,沈應奎、喻兆圭、姜桐岡各為之序。郭四維,字鰲淵,號斗垣,旬邑人。清道光乙未科舉人,歷官知縣、知州,後返鄉掌教石門書院,著有《仲方齋詩集》。沈應奎、喻兆圭二人生平不詳。僅從序文得知沈的題銜為“誥授中憲大夫陝西遇缺題奏道”,喻的題銜為“誥授奉政大夫陝西後補直隸州署邠州直隸州事”。姜桐岡,字風伯,山東棲霞人,進士,同治八年任三水知縣。該志遵循“毋失之繁,毋失之華,毋失之陋,毋失之誣”的原則,脫稿後又細加裁正核實,“削華黜俗存雅”,條分縷析。又對[康熙]《三水縣誌》中“偶遺者補之,疑者缺之,先有而後刪者增之”,並遵照其體例分類,共4冊12卷,卷一縣圖、星野、疆域、城池、縣治、建置、鄉鎮、鋪舍、壇廟;卷二古蹟、山川、戶口、田賦、支留、學校、風俗、物產;卷三墳墓、關梁、職官;卷四兵防、人物、孝子;卷五行義、封贈、眉壽;卷六忠義;卷七科名;卷八節烈;卷九至十二藝文。有刻本。北京圖書館、北大圖書館、天津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陝西省圖書館、陝西省檔案館、徐家匯藏書樓、旬邑縣博物館均有收存。複製件存縣誌辦公室。未整理校注。
[光緒]《三水縣誌》
光緒八年(1882)成書。賀瑞麟纂,馮朝楨序。賀瑞麟,字復齋,三原人,關中理學重要領袖之一,創辦三原正誼書院。馮朝楨,字椿年,四川什邡人,光緒六年(1880)任三水知縣。馮認為,志書是“因地出治之本”。賀纂志,不苟同亦不苟異,對舊志體例篇目多有調整或並刪。該志,一類一卷,共四冊七類七卷:卷一地理、沿革、疆域、形勝、山水;卷二建置、城署、祠廟、鄉里、鎮堡、關梁、墳墓、兵防;卷三田賦、戶口、學校、風俗、物產;卷四官師;卷五人物、名人、孝子、義行、眉壽、忠義、節孝、烈婦;卷六選舉;卷七雜記。有關政要的藝文分隸各類,類前有序,類後有論,記述中隨事抒見,是該志的突出特點。興平縣圖書館存稿本,三原縣圖書館有刻本。複製件存縣誌辦公室。未整理校注。
[民國]《新志材料》
是民國17年(1928)枸邑縣行政公署所“造呈”的一部方誌材料。無撰者姓名,無序跋。全志共設九類:一輿地,二戶口,三物產,四風俗、五實業,六立法,七司法,八行政,九訓政時期之建設。類下分目,計39目。該志雖9類39目,但僅5千字左右,內容疏簡,不少事物僅書其名,而對起始、變化、數量、質量、特點、分布、規模等情況記述不夠,甚至未作記述,使人無法了解全貌。該志內容,古代史實部分,照抄舊縣誌原文,惟在戶口、賦稅、立法、司法、行政等部分中,收錄了民國以來一些資料,可供參考。通覽全志,一無體例之長,二無資料之翔,三無文字之美,且類目混亂,歸屬不當,缺項較多,尤其把擬想中的計畫填塞其中,有悖志書要求。所以如此,因該志不是為存史資治而編寫,只是為上報而“造呈”,“造”的目的為“呈”,敷衍公務而已。抄本。廣東省圖書館收存。複製件存縣誌辦公室。無整理校注之價值。
附記:
民國26年(1937),縣人、清光緒翰林院庶吉士肖芝葆曾續修過一部《枸邑縣誌》。未付印,僅譽抄7部。“文化大革命”中失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